李科峰

圖1 漢鐸壺
紫砂壺是中國“陶都”江蘇宜興最為杰出的藝術瑰寶,從誕生至今,紫砂壺走過了五百余個春秋,經典款式繁多,每一件都體現出了中國獨特的審美追求與文化精髓。圖1“漢鐸壺”就是紫砂壺中的經典款式之一,其造型源于漢朝之鐸,帶有深厚的歷史氣息,它以紫砂壺的形式還原了漢家風尚,展現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悠久與源遠流長。“漢鐸壺”的創作是對歷史以及紫砂壺經典款式的致敬,在繼承的基礎上傳承,延續著紫砂壺藝術的歷史文化命脈。
漢朝,中國歷史上具有承先啟后地位的重要朝代,其文化藝術成果對后世影響頗深,具有多元開放、大氣自信的時代風格,與紫砂壺溫文爾雅,隨和謙遜的氣質相中和,使紫砂壺從藝術構建到文化表現都更加多元立體,顯示了紫砂壺非凡的藝術文化承載力。
為表現大氣、沉厚的歷史感,“漢鐸壺”在泥料的選擇上以醇厚、質樸為主,采用棕色泥料制成此壺。壺體色彩均勻純粹,接近于泥土的色彩,象征紫砂壺的本質,其中有較為明顯的紅色調,增強了古典韻味。壺體沒有多余的設計裝飾,按照光器標準來制作,對泥料進行了十分細心地處理,壺表面光潔細膩,如同天生美玉一般,這不僅依靠了精湛工藝,也與紫砂泥的自然特性是分不開的。明亮的光澤使壺更具自信風貌,久經泡養后光澤更勝從前,紅光漸顯,醇厚的古雅之美越發鮮明,象征著歷史的豐厚積累與紫砂壺藝術扎實的工藝基礎。
“鐸”是一種大鈴,其形類似于西周甬鐘,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使“漢鐸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魅力。創作參考了經典的“漢鐸壺”造型,將壺身打造成上窄下寬的圓柱體,壺蓋平整簡約,嵌入至壺口處,與壺身融于一體,共同構成漢鐸之形,使壺體外部線條清晰簡約。
壺體上小下大,比例均衡,保持壺身重心在下,踏實穩重。壺面有微微的弧度,構成了圓潤流暢的筒身,壺身兩側則為對稱的弧線,使壺的體態有寬容大度之美,飽滿的筒身象征漢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
壺嘴、把手以及壺鈕三者之間要達到一種平衡,這既是保證作品上部平衡的關鍵,也是保證作品實用性能的必然要求。在設計這三部分時力求線條、造型的簡約,短直嘴與鑲嵌在壺蓋中央的壺鈕造型基本一致,與壺身形態相似,上窄下寬,線條短促利落,與壺身線條的柔和感形成對比,簡約中仍可展現作品中線條的豐富性。環形把手上寬下窄,形似人耳,筆直的線條配合圓潤的轉角,方圓寓于一體之中,使壺身更加周正挺括,展現了漢朝的雄健之風。
在壺嘴與壺鈕上運用了立體的紋線裝飾,分別在壺嘴口部與壺鈕上端,立體的圓線環繞壺嘴與壺鈕一周,凸出了這兩部分的結構感,上下對稱,整齊又特點鮮明。
“漢鐸壺”繼承了經典造型與漢鐸之形,展現了深厚扎實的傳統底蘊,自然形成了古雅風尚。制作以體現“漢鐸壺”之造型特征為主,將漢鐸之形還原地非常完美。作為一件光器,壺體上沒有多余的裝飾,完美展現了紫砂泥的神奇效果,體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壺體中所有的線條嚴謹又自然,全在精準的掌控之中,運行靈活不見死板,可體現漢鐸之寬厚博大,巧妙地將漢朝風尚還原于壺中,以優雅溫和將人們帶回那個遙遠卻精彩的時期,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
漢朝繼承甬鐘之形塑成漢鐸,紫砂壺繼承漢鐸之形塑成“漢鐸壺”。卓越的實用性能使紫砂壺在現代化的生活中極受關注,是人們普遍認可的茶壺,紫砂壺承載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重要任務,每一件作品都源于傳統、源于文化。“漢鐸壺”秉承著這樣的思想,以簡練精準的線面構造向人們展示了漢鐸的基本形態與紫砂壺的工藝水準,在古雅風尚與文化魅力之中展示了紫砂壺的藝術文化價值,實現了對紫砂壺經典款式的致敬,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以及紫砂壺工藝傳承下去。
古有漢鐸,發出悠遠鐘聲,奏響一個朝代的輝煌;今有“漢鐸壺”,以古雅之形,展現當代紫砂壺藝術活力。未來紫砂壺藝術創作離不開對經典款式的繼承,以此才能不斷加固根基,實現紫砂壺藝術的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