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頓珠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阿朗鄉政府,西藏拉薩 851600)
西藏自治區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位于我國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2′~36°32′,處于孟加拉灣北面亞熱帶中低緯度地區[1]。整體處于對流層中下部,夏半年是熱源,源源不斷地將熱量傳送給大地;冬半年是冷源,相應地形成了具有熱低壓、冷低壓帶及高溫干旱性質的農業氣候資源[2]。
1.1 西藏光能資源區劃 西藏太陽輻射強,日照長,是我國太陽輻射高值中心區,光能資源居于全國第一。太陽年輻射總量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1.5 ~2 倍,在世界上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3],其太陽總輻射分布自東南向西北遞增,具體如表1 所示。
1.2 西藏光能資源特點分析 光能資源,即太陽輻射能,光能資源是極為重要的農業氣候資源,光能資源是各種農作物以及其他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形成物質循環及能量轉換,形成產量的基本能源。西藏位于我國的太陽輻射中心區,受日照時間較長,光能資源位于我國第一位,其光能資源分布呈現出由東南到西北遞增的特點,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光能資源最為豐富,與其緯度相近的黃土高原及華北平原,其年太陽總輻射值僅為177.9 ~231.1 kJ/cm2,定日縣日照時間高達1 420 ~3 617 h[4]。西藏光能資源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太陽輻射量的大小,西藏地處中低維度,太陽高度角大,空氣中雜質較少且海拔較高,因此其太陽輻射強度及太陽輻射值較大,大致分布情況為以索縣、嘉黎及錯那一線為分界線,東南部年光照資源在920.1 kJ/cm2以下,西北高原地區年光照資源在753.5 kJ/cm2以上。西藏光能資源的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其主要是受云量多少的影響,其光能資源最高值為4、5、6 月,隨著雨季的到來,云量的增加降低了太陽的輻射值,西藏雨季到來之前月平均光能資源數值在167.4 kJ/cm2左右,光能資源最低出現在冬季12 月,其光能資源數值為41.9 ~125.6 kJ/cm2。在西藏農業生產方面,由于光能充足,彌補了海拔高造成的溫度不足[5]。
2.1 水源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對農作物的高產優質有直接影響,受西藏自治區氣候條件影響,其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各地區降水量表現出較大差異[6],具體如表2 所示。
2.2 西藏降水資源特點分析 西藏各地區的降水量與其降水季節存在明顯的不均勻特點,旱季與雨季降水量有著明顯的區別,西藏各地區的全年降水量中,雨季降水量所占比例為80%~90%,西藏各地區的降水天氣時間由東南到西北呈現出遞減趨勢。西藏降水天氣特點為雨夜較多,雷暴、冰雹及霜凍天氣較多,西藏東南地區的降水量占西藏總降水量的80%以上,索縣、那曲一帶降水天氣多為雷暴及冰雹天氣,其平均冰雹日在26 ~35 d,在全國屬于冰雹天氣最頻繁的地區。除此之外,西藏地區除喜馬拉雅山南坡以外的其他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凍現象,其中霜凍現象最嚴重的地區集中于西藏北部高原地區,其平均年無霜日不足70 d。西藏地區的降水量分布極不平衡,絕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1 000 mm,降水量由東南地區向西北地區逐漸減少,西藏自治區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為雅魯藏布江,年降水量高達4 500 mm 左右,是我國的降水中心之一,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為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界的西北地區,其年降水量不足30 mm。雨季多分布在4、5 月份,由東南部不斷西移,7 月西藏地區進入雨季,從10 月開始自西向東,迅速結束雨季,東南地區雨季來臨時間早、持續時間長且降水量較大,愈往西北地區雨季來臨時間愈遲、持續時間愈短且降水量劇減[7]。
表2 西藏自治區各地年降水量
西藏由于其特有的地形因素,石油、煤炭等動力資源較為缺乏,因此風力資源成為了西藏最主要且最豐富的自然資源。西藏年平均風速達5.2 m/s,風力資源最豐富的時間為12 月至次年5 月,其占西藏地區全年大風天氣總時間的75%左右,2—5 月西藏地區的大風天氣最為集中。西藏地區全年8 級風或8 級以上風力的時間長達140 d 左右,因此西藏地區的冬季、春季又被稱為“風季”,西藏地區不僅風力大,風的動力壓強也較大,風能資源豐富,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西藏各地區在開發利用風力資源時要注意對大風災害的防范,冬季大風天氣最多的地區為位于西藏南部的拉孜、浪卡子及那曲,夏季大風天氣最多的地區為位于西藏中西部的日喀則、安多及隆子等地區。西藏地區的大風天氣多出現于白天,一般情況下,大風天氣出現時間為13:00 ~20:00,此時間段日平均風速最大。西藏地區的風沙較大,如果對大風天氣防范不到位,極有可能造成吹散畜群、拔起草根、風化土壤等問題,導致冬作物根系裸露,從而引起死苗現象[8]。因此,在利用西藏地區的風力資源時,需注意對風力資源的防范,不能忽視風力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性。
西藏地區進行農業生產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需對西藏農業氣候資源特點進行仔細分析,并研究其可能出現的氣候災害,以便為提高西藏地區的農業總產值、促進西藏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從而對農業生產進行更好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