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艷 李正軍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消化性潰瘍(PU)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之一,是指主要發生于胃及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發病率占消化系統疾病的10%~13%〔1〕。出血是消化性潰瘍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消化性潰瘍誘發的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80%,一般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止血,不僅會加重病情,嚴重者還可引起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3〕。現代醫學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因子和保護因子失衡導致的,其中幽門螺桿菌、胃酸、胃蛋白酶是主要的損傷因子。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很多,如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飲食不節制、嗜煙嗜酒、長期精神緊張等,均可誘發黏膜損傷因子強于保護因子,進而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在中醫學方面,消化性潰瘍屬于“胃脘痛”“嘈雜”的范疇,而上消化道出血屬于“嘔血”“便血”的范疇,為血證。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證型主要有胃熱型、脾氣虛型、脾陽虛型、陰虛型和氣隨血脫型,辨證施治可取得較佳的療效〔4,5〕。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胃熱內盛型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老年患者采用健胃止血合劑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的臨床療效及該治療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及炎癥因子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甘肅省中醫院脾胃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60例老年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患者經診斷均確診為胃熱內盛型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內科學》〔6〕,①周期性、節律性的上腹部疼痛長期或反復發作,伴有頭暈、乏力、心悸、口渴、尿少、血壓下降,甚至暈厥等現象;②按壓上腹部出現局限性壓痛;③X線鋇餐檢查:硫酸鋇溶液填充的潰瘍部位呈圓形或橢圓形龕影,邊緣整齊,炎性水腫呈環形透亮區;④有嘔血或黑便史;⑤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⑥胃鏡檢查:急診胃鏡檢查可見活動期潰瘍并活動性出血。中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和《實用中醫消化病學》〔8〕,胃熱內盛型:①胃脘灼燒脹痛;②嘔血紫黯或咖啡色,甚則鮮紅,有食物殘渣,黑便;③口干口苦口臭;④嘈雜、噯氣、反酸;⑤舌紅、苔薄黃;⑥脈滑數。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熱內盛型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出血程度為輕~中度的消化性潰瘍出血者;③年齡在60~80歲;④愿意接受中醫、中藥治療者;⑤入院前未使用過任何止血藥物;⑥入選患者均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胃熱內盛型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尤其是肝、腎、心、肺等臟器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病史者;④過敏體質或對試驗用藥組成成分過敏者;⑤其他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者;⑥所用穴位皮膚感染或有皮膚病者;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齡60~78歲,平均(69.4±2.6)歲。隨機分為兩組,每組80例。對照組中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齡(69.7±2.2)歲,平均病程(3.8±0.6)d;觀察組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齡(70.2±2.3)歲,平均病程(4.0±0.5)d。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補液、止血等常規處理,如患者出血量超過1 000 ml或血容量減少20%以上、血紅蛋白低于70 g/L時,需進行輸血。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止血藥、抑酸藥、胃黏膜保護藥,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藥進行治療,具體為:氨甲苯酸0.2 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泮托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2次/d;西咪替丁0.2 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靜脈滴注,2次/d,連續治療7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健胃止血合劑及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健胃止血合劑:大黃、黃連、佛手、白芍、仙鶴草、茜草等;250 ml/瓶,批準文號:甘藥制字Z11012105,每次口服50 ml,2~3次/d。穴位貼敷:將生大黃6 g、黃芩6 g、黃連3 g、梔子6 g、丹皮6 g、仙鶴草10 g,按比例研為細末,用白醋調制成藥膏,涂在穴位貼上,貼敷于足三里、公孫、膈俞、內關、內庭穴,每次貼敷6~8 h,連續治療7 d。貼敷前,清潔穴位周圍的皮膚;貼敷時,患者取平臥位,并注意觀察貼敷部位是否有過敏等異常狀況出現;貼敷后,清理局部皮膚,觀察皮膚有無異樣。囑患者用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寒涼生冷、肥甘厚味、堅硬、過酸或易產酸食物及易阻遏氣機的食物。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評價 痊愈:7 d內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潛血試驗連續3 d呈陰性,出血伴隨癥狀明顯改善;顯效:7 d內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潛血試驗顯示~+,出血伴隨癥狀有所改善;有效:7 d內吐血或黑便減少,大便潛血試驗由強陽性轉為~,出血伴隨癥狀略有改善;無效:治療7 d后仍舊出血,伴隨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中醫證候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證候分級量化表,對嘔血、黑便、胃疼、頭暈、心悸等中醫證候計算積分,每項積分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
1.3.3凝血功能檢測 治療前后,分別于每日清晨(7∶00~9∶00)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肝素抗凝,分離血漿,采用自動血凝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血小板計數(PLT)。
1.3.4炎癥因子檢測 治療前后,分別于每日清晨(7∶00~9∶00)取外周靜脈血2 ml,肝素抗凝,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6水平。
1.3.5免疫球蛋白(Ig)檢測 治療前后,分別于每日清晨(7∶00~9∶00)取靜脈血3 ml,肝素抗凝,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析血清中IgA、IgG和IgM水平。
1.3.6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記錄兩組嘔血頻率、便血頻率、止血時間、住院時間,計算平均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80〕
2.2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嘔血、黑便、胃疼、頭暈、心悸的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嘔血、黑便、胃疼、頭暈、心悸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5);觀察組各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PT、APTT、TT、FIB、PLT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PT、APTT、TT、FIB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LT較治療前明顯增加(P<0.05);觀察組各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TNF-α、IL-6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CRP、TNF-α、IL-6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各炎癥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
2.5兩組治療前后Ig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gA、IgG、IgM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IgA、IgG、IgM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IgA、IgG、IgM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Ig水平比較
2.6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嘔血頻率、便血頻率明顯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6。

表6 兩組嘔血、便血頻率、止血及住院時間比較
消化性潰瘍深度可達到或穿透黏膜肌層,主要發生于胃及十二指腸。周期性上腹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特征之一,還會出現反酸、胃灼熱等臨床癥狀。有數據顯示,在我國,消化性潰瘍的檢出率占接受胃鏡檢查患者的10.3%~32.6%〔9〕。消化性潰瘍易反復發作,長期發作的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甚至癌變等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10〕,其中消化道出血是導致消化性潰瘍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占消化性潰瘍住院病例的14%~67%,是消化內科的常見急癥;而消化性潰瘍出血又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半以上〔11~13〕。
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其次是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大量分泌也是引起潰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著對消化性潰瘍診治的規范性加強,該病的發病率、住院率、死亡率均下降,但復發率、并發癥,尤其是并發出血所致的住院率及死亡率仍不容忽視〔14〕。因此,如何有效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率,減少并發癥及致死率是至關重要的。
在中醫學上,消化性潰瘍出血屬于“嘔血”“便血”的范疇,為血證,引起出血的病機主要有血熱、氣虛和血瘀〔15,16〕。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證型主要有胃熱型、脾氣虛型、脾陽虛型、陰虛型和氣隨血脫型〔17~19〕,因此在治療時,需辨證施治方可取得理想的療效。中醫治療一直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無論何種治療方式均遵循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大指導思想,在準確辯證的前提下選用合理的藥物或治療手段,方能獲得理想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中所用健胃止血合劑主要由大黃、黃連、佛手、白芍、仙鶴草、茜草等中藥組成,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功效。其中大黃味苦、性寒,歸大腸、脾、胃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化瘀止血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黃可通過抑制巨噬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功能及抑制細胞 DNA 合成,來抑制白介素的釋放,進而調節免疫功能;大黃所含的有效成分兒茶素、沒食子酸,可增強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作用,促進凝血。黃連苦寒,主泄中焦之火,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與大黃合用,可用于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小檗堿能緩解腸黏膜的炎癥反應。仙鶴草味苦澀、性平,歸心、肝經,有收斂止血、補虛、解毒、止痢、殺蟲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仙鶴草可增強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干擾素來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肺三經,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可通過影響細胞因子參與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抑制 TNF-α合成及炎癥細胞黏附、聚集,遏制炎癥級聯反應進一步擴大,減輕黏膜破壞,并能上調 IL-10 表達以減少促炎介質釋放,從而改善免疫調節紊亂、抑制腸道局部炎癥,促進潰瘍愈合。茜草味苦、性寒,歸肝經,有涼血止血、化瘀、通經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茜草可通過抗肝素作用而止血。佛手味甘、辛、苦,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化痰、疏肝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
穴位貼敷是中醫治療中一種獨特的外治法,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歷代醫家對穴位貼敷都有過探索。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中對中藥穴位貼敷療法的理論與臨床經驗更進行了系統總結;這與現代醫學研究、開發的中藥外用中經皮給藥的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20,21〕。穴位貼敷療法是以傳統醫學經絡十二皮部理論為基礎,在經絡理論的指導下,利用穴位給藥與經皮吸收的原理,讓藥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并對腧穴經絡產生刺激作用,以促進經絡氣血循環,調和臟腑功能氣血,發揮藥物療效與腧穴循經功能的雙重作用,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本研究中穴位貼敷所用的中藥材中黃芩、黃連、梔子苦寒,前二者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泄上、中焦之火,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泄三焦之火;大黃瀉熱通便、利濕退黃,泄下焦火,還可涼血止血;丹皮清熱活血、涼血散瘀;仙鶴草收斂止血。所貼穴位中足三里、內關穴和胃止嘔;公孫穴為脾經穴,脾統血,又通沖脈,沖為血海,故可健脾止血;膈俞穴為血之會穴,取之理血寧血;內庭穴為足陽明胃經滎穴,可泄陽明之熱。
本研究結果表明,健胃止血合劑聯合穴位貼敷可有效減輕胃熱內盛型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的老年患者的出血情況,提高治愈率。
綜上,胃熱內盛型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的老年患者給予健胃止血合劑配合穴位貼敷進行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增強凝血功能,減輕炎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理想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