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禮
(鄭州輕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新工科一詞被正式提出。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國。自2018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開展,各大高高校專業協同企業界,全面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的教學改革。相對新工科的改革實踐,新商科的改革實踐相對滯后[1]。自188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立沃頓商學院以來,商科始終都在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腳步不斷地調整和變化。繼新工科教學改革管理實踐之后,新文科、新商科的教學改革也逐步提上日程。2020年11月在山東威海召開的“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會議,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設正式啟航。然而隨著以互聯網融合、智能互聯設備、新能源、共享經濟等為載體的商業模式創新背景下,如何理解“人文-科學-商業-技術”深度融合的新商科內涵,并在此背景下的創新教學框架與教學模式,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是新文科新商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教學亟需思考的問題。
項目管理作為工程管理、企業管理等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有效的學習不僅能夠對學生畢業后的專業學習和管理實踐提供指導,同時對學生在學校期間的自我管理起到啟發作用。因此,項目管理課程在新工科、新商科背景下,以逐漸成為綜合性大學的基礎課程。
1)新商科環境下學生的綜合素質需求較高。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和好奇心,大學教育的專業設置過專過窄,會讓學生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狹隘。然而,隨著改革深化,大多專業已難以匹配完全對口的崗位。故只有加大通識教育的力度,才能夠使其得到矯正。2)新商科環境下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價值觀是人生活的基準、生活的意義、生活的目標,是人的世界觀,是人生追求的方向。現如今,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十分迅速,社會風氣開始變得浮躁,急功近利,功利主義至上,個人,組織,社會的倫理道德風尚都不盡如人意。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只滿足于眼前的就業,大學教育無法完全塑造價值觀,但通識教育擔負著重要的使命。3)項目管理課程對學生自學、自控能力至關重要。新背景下學生在獲取知識時,更加渴望使其道德、智力、情感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而通識教育利于其成為一個有見識的全面型人才。項目管理作為管理類核心課程,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科學規劃階段性任務,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效果顯著[2]。
項目管理是一個致力于項目最終成果和用戶要求的流線型管理過程。《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體系,應在結合現存PMI、IPMA、APM、AIPM等項目管理機構的知識體系基礎上,遵循項目管理的三方面能力基準,即技術、行為和環境能力,如圖1所示;同時,針對不同專業特征,差異化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標準。
以鄭州輕工業大學為例,學校通過設置通識項目管理A課程和專業性項目管理課程。其作為企業管理、工業工程、工程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需在掌握其核心理論基礎上,深入工程實踐和行業應用;而對于其他非專業性工科、商科專業學生的教學,通過通識性項目管理A課程,在了解課程基本內涵與應用基礎上,結合自身學習、實踐,進而加深該課程的原理及應用,提高其時間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促進個人全面發展。通過《項目管理》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提高了輕工大學生的個人學習、實踐管理效率,對學生職業規劃和長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圖1. 《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體系
為促進新商科背景下《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體系的建設,本文從建設思想、建設方式和建設路徑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1)以體系工程思想指導《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建設。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由于是面向全體學生,其主要內涵分布于各個不同板塊,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將框架建設與專業特征、差異需求有機結合在一起。因此,《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的建設,必須以“體系工程”思想為指導。2)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教學方式優化。項目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的建設,須優化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教學方式展開,但實踐方式可依據專業特征進行差異化設置。3)以點帶面, 由線到片, 逐步形成輕工大全校范圍的通識教育。充分發揮項目專業性項目管理課程的示范帶頭作用,通過打造精品課程,以點帶面,由線到片,從“核心專業-關聯專業-通識教育”,推動新商科背景下全校范圍內的《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相比新工科豐富教學的管理實踐,新商科背景下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較少。本文針對新教育背景下通識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提出新商科背景下的《項目管理》通識教育框架體系,并從建設思想、建設方式和建設路徑三方面給出對策建議,希望通過本文思考能夠為理工科見長高校的新商科通識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