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仁青
青海省剛察縣哈爾蓋鎮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剛察 812399
隨著羊養殖業的不斷擴大,羊小反芻獸疫也不斷發生,這和養殖規模擴大但養殖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在防控本病的同時需要提升飼養管理水平,以避免本病的發生。
小反芻獸疫病毒是單鏈RNA病毒。該種病毒粒子呈現球狀外觀,具有囊膜[1]。本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尤其是在溫度較高的時候,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失活。在酸性環境和堿性環境下,也能很快被滅活,但其對低溫較為耐受,可以在冰凍的組織中保持較長時間的活性,本病毒對常見消毒劑敏感,如乙醇、乙醚、堿類和碘化物等,這些消毒劑能夠迅速將其殺死。
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羊和隱性感染者,未發病的帶毒羊,其它的發病動物以及帶毒動物,也能夠對本病造成傳播。尤其是處于亞臨床感染的病羊具有潛在的傳染性。本病的傳播途徑為消化道和呼吸道。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發病羊的糞便以及鼻腔、口腔內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這些分泌物排出時就會攜帶大量病毒,當健康羊接觸到這些帶有病源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時,便可以引起感染和發病。此外,當健康羊飲用被病毒所污染的飼料飲水的時候也會出現感染發病的情況。處于哺乳期的母羊,乳汁中可以攜帶有病毒,也可以經由乳汁傳播病毒[2]。本病的易感動物主要是羊,綿羊和山羊都能夠感染本病,其中山羊的易感性更高,在感染后,出現最急性型病例的也最高。而綿羊在感染后,多呈現出亞急性的發病經過,甚至一些野生動物也能感染本病,如鹿和羚羊等。此外牛和豬對本病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但感染后往往不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多為亞臨床經過。羔羊在感染本病后,病死率最高。
本病根據其發病的情況可以將臨床癥狀分為三種類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或慢性型。
本型病羊多見于山羊,發病通常是在經過2 d左右的潛伏期后,病羊突然出現體溫升高,可以達到42 ℃左右,精神不振,被毛豎立,食欲下降,甚至食欲廢絕。病羊不斷出現流淚,黏膜潰瘍,口腔內的卡他性炎癥,有時病羊尚未出現這些臨床癥狀即死亡。病羊還可見便秘,后期逐漸轉變為腹瀉,但糞便中不含有血液。隨著病程的延長,病羊體溫迅速下降,衰竭而死亡,本病的病程最長為5~6 d。
本型的潛伏期約為3~4 d,發病后的臨床癥狀與最急性型表現一致,但發病后的病程稍長。尤其是漿液性鼻液逐漸轉為粘膿性的,并會將鼻孔堵塞,在上顎、咽部等出現潰瘍。打開口腔可見其表現為壞死性口膜炎。病羊食欲下降,但飲欲上升。不斷出現咳嗽,尤其是在發病后期,逐漸轉變為呼吸困難。母羊表現為陰道炎,在陰道內有大量的粘膿性分泌物,處于妊娠期的羊,在感染本病后,容易出現流產。本病在發病后的病程通常為8~10 d。
本型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在早期的癥狀與急性型相同或相似。而在后期,鼻腔和口腔周圍以及下頜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結節和膿包,這也是本型的較為典型的癥狀,發病羊的病程通常在10~15 d。
對病死羊進行剖檢,可見其眼睛表現為結膜炎、口腔內出現壞死性口炎等。疾病還常延伸到咽喉和硬腭等部位。在羊的胃內有糜爛性壞死灶,并伴隨大量出血。腸黏膜表面糜爛或出血性壞死性病變,還可以出現特征性的線狀出血或者是斑馬紋狀出血斑。病死羊的淋巴和脾臟均出現腫大,表面存在著大量的壞死灶。
本病通過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應用實驗室技術。
實驗室技術多采用PCR技術、中和實驗以及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尤其是PCR技術應用最為廣泛,具有非常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該方法通過檢測羊小反芻獸疫的病毒基因來檢測病料中是否含有本病病毒以確診本病。中和試驗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很難進行大規模的試驗和應用。其主要原理是應用抗體和抗原相結合。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在臨床上也應用較為廣泛。即可以從受到感染的細胞和病理標本中,檢測出是否含有小反芻獸疫病毒。結果通常在1 h內即可判定本方法。具有快捷和靈敏等特點,適合于臨床應用。
本病的預防是通過疫苗接種,在本病的疫區要注重接種小反芻獸疫滅活疫苗,并在接種之后定期對羊群進行抗體檢測,以確定疫苗接種的效果。在接種疫苗后還需要提升養殖場的飼養管理水平。給羊群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并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注重羊舍的環境,如溫度、濕度、通風和污染物的清理、消毒等。養殖場一旦發生本病,應立即通知政府對養殖場和周圍一定區域內進行封鎖,并撲殺發病羊。還要將發病羊所在的羊舍的飼料、飲水、糞便、其他污染物全部進行清理和無害化處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