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玲,李佳龍,楊寶杰,王宏青
1.吉林省東豐縣二龍山鄉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東豐 136300;2.吉林省東豐縣三合滿族朝鮮族鄉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東豐 136300;3.吉林省東豐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東豐 136300;4.吉林省東豐縣梅花鹿科技服務中心,吉林東豐 136300
克雷伯氏菌簡稱肺炎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本菌存在于仔鹿腸道、呼吸道。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泌尿系統和創傷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敗血癥、腦膜炎、腹膜炎等。主要致病的是肺炎克雷伯氏菌,常存在于機體呼吸道和腸道,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便經呼吸道進入肺內而引起大葉或小葉融合性實質變性。我們飼養的仔鹿往年斷奶后基本沒有出現疾病死亡的情況,但今年斷奶后20多天開始零星出現發病死亡的情況,開始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隨著日齡增長,發病死亡情況沒有減少。關鍵是發病早期沒有臨床癥狀,等出現臨床癥狀時基本沒有治愈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解剖了幾只病死仔鹿,同時得到省農科院專家的大力協助,經省農科院實驗室檢驗確診為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導致仔鹿發病死亡。現將具體的診治防控情況介紹如下。
鹿場2020年新生127只仔鹿,到8月末斷奶分群時存活118只,斷奶前成活率和仔鹿健康狀態良好。但分群后從9月下旬開始陸續出現發病死亡的情況。感染鹿早期沒有可視的臨床癥狀,加上梅花鹿本身膽小易驚,早期很難發現有什么異常癥狀,待到出現呼吸加快、咳嗽、心率加快、采食下降、反芻減弱或停止時,采取多種治療方法,效果均不明顯,即使暫時得到緩解,后期除了提前淘汰的3只外,發病的14只仔鹿全部陸續死亡。從出現癥狀開始,仔鹿迅速消瘦、貧血,癥狀較輕的用藥后可以維持半個月左右,但往往再次發病3~5 d內衰竭而亡。
死亡仔鹿連續剖檢6只,病變主要集中在肺部,大葉實變,多發于右肺上葉,雙肺下葉,形成多發性蜂窩狀肺膿腫,葉間隙下墜,嚴重的整個肺臟形成蜂窩狀肺膿腫。導致呼吸衰竭、周圍循環衰竭、全身貧血、迅速消瘦等癥狀。出現呼吸癥狀的病死率極高,并且病情極為嚴重,發展迅速,很快死亡。病程較長的死亡仔鹿,肺臟邊緣腫脹凸出,膿胸及胸膜肥厚,病變中滲出液粘稠,有一只仔鹿形成纖維素樣病變,并發生胸肺黏連。
從第3只仔鹿死亡開始,筆者聯系省農科院現場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檢驗,通過細菌培養后的菌株鑒定,確診為仔鹿主要死于克雷伯氏菌感染,個別仔鹿繼發感染鏈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雜菌。主要致病菌為克雷伯氏菌,同時對該菌進行藥敏試驗,該菌對先鋒霉素、頭孢克肟、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敏感。
根據實驗室檢驗結果和藥敏試驗情況,我們采用三代頭孢和鏈霉素同時進行肌肉注射,因為梅花鹿不經過全麻較難進行靜脈給藥,治療全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進行。經過治療出現癥狀的仔鹿有幾只癥狀得到緩解,但迅速消瘦、貧血,維持10~15 d左右逐漸衰竭死亡。嚴重的仔鹿沒有效果,幾天內全部死亡。根據該病特點,我們在對發病仔鹿進行治療的同時,對沒有出現癥狀的大群仔鹿全部進行藥物飲水,同時添加益生素、電解多維用于培養有益菌群和提高仔鹿體質。待出現癥狀的仔鹿全部死亡和淘汰后,沒有出現新的發病仔鹿,鹿群得到了控制。
肺炎克雷伯氏菌不屬于傳染病,筆者鹿場出現這么多發病和死亡的原因是仔鹿斷奶分群后,疏于管理,應激反應較重,仔鹿體質下降、密度較大、鹿舍消毒不到位。并且該菌感染初期看不到臨床癥狀,不易早期發現,同時往往繼發其它細菌感染,當肺內形成的大面積蜂窩狀肺膿腫后基本不可恢復。所以對該病的防控必須實行未病先防,才能取得效果。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定期消毒,對出現癥狀的仔鹿及時隔離。減少應激、增強仔鹿機體免疫力、減小密度、同時配合對該病敏感的抗生素進行定期投藥預防,保持胃部酸性屏障,防止潰瘍和胃腸感染是控制該病的主要措施,應用這些措施后至今沒有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