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國友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安徽金安 237000
六安市金安區是皖西白鵝的原產地,素有“中國白鵝之鄉”之稱。皖西白鵝是我國優良的中型鵝品種之一,其形成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具有早期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肉質細嫩鮮美等優點,尤其是以皖西白鵝的羽絨朵大絨長、蓬松度好享譽國際市場。皖西白鵝60日齡時體重3~3.5 kg,75~80日齡達4.5~5.5 kg即可上市出售,每只鵝產羽絨350 g,其中絨毛重為40~50 g,120日齡屠宰率半凈膛80%~82%,全凈膛71.5%~72%。皖西白鵝種鵝當年飼養210日齡即可產蛋,受精率88.3%,孵化率88.6%,屬地方優良品種,被確認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皖西白鵝是金安區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全區緊緊圍繞鵝業產業化、農民得實惠這一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新技術為依托,重點扶持安徽省皖西白鵝原種場有限公司、六安市金安區牧鵝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建立健全皖西白鵝的選育、擴繁、人工孵化、疾病綜合防治等體系,努力引導農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推進鵝類產品系列開發,實現皖西白鵝養殖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2020年全區的皖西白鵝年飼養量150萬只,年產值近3億元,占牧業總產值的19%,區內擁有1個國家級皖西白鵝保種場(安徽省皖西白鵝原種場有限公司、國家農業部授牌),1個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六安市金安區牧鵝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羽絨加工企業,皖西白鵝產業優勢明顯。
六安市金安區作為皖西白鵝品種的原產地,高度重視該品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區內安徽省皖西白鵝原種場有限公司是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場,是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命名的重點種畜禽場,市級龍頭企業,年存欄皖西白鵝核心種鵝1000只,后備種鵝2000只。公司一直從事皖西白鵝提純復壯、家系選育、良種繁育,鵝用飼料階段性配制,鵝業基礎技術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先后承擔實施了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部門下達的星火計劃、科技扶貧項目16項。
標準化的規模養殖小區是產業化生產的基礎。過去一家一戶的分散飼養,不僅技術落后,科技含量低,而且養殖規模小,經濟效益差,無法把皖西白鵝產業做大做強。為推廣皖西白鵝的標準化養殖技術,示范引導農戶從事皖西白鵝的科學飼養,調整皖西白鵝的產業結構,近年來金安區選擇在養鵝基礎較好的東橋、三十鋪、城北、翁墩、木廠等鄉鎮大力發展皖西白鵝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壯大皖西白鵝產業規模,到2020年養殖小區2000只以上規模養殖戶30戶,500以上只規模大戶92戶,200只規模戶100戶,小區飼養量占全區皖西白鵝飼養量的40%,大大提高了養鵝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
優質服務體系是產業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區于2017年12月成立了金安區皖西白鵝產業協會,2018年10月成立了六安市金安區東橋鎮皖西白鵝產業協會,這些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區皖西白鵝產業步入行業自律和管理的新階段,使全區皖西白鵝從業者有了聯系政府、企業、消費者的橋梁,有了聯絡生產、加工、銷售的紐帶,有了相互交流、借鑒、合作的平臺,必將會促進全區皖西白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企業互動、資源互補、政策支持、共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金安區東橋鎮皖西白鵝產業聯合體是由30多家養鵝專業合作社組成,其中國家級農業養殖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合作社1家,市級專業合作社多家,成功入選首批開展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示范創建單位,年出欄皖西白鵝近30萬只,年產值6000萬元,創建牧鵝、丑鵝等十多種白鵝品牌。該聯合體在推動白鵝產業發展的同時,每年為150多戶貧困戶免費提供約3000只鵝苗,提供技術、防疫、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有效解決周邊200余人(其中貧困戶58人)勞動力就業,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約3000元。
受傳統飼養觀念、技術和資金等因素影響,近年來皖西白鵝產業發展主要存在著下列問題。
3.1 千家萬戶長期的分散飼養、自繁自養,由于近交、遺傳變異等因素造成品種優良性狀特性嚴重退化。
3.2 重點生產區域外來鵝種頻繁引入,亂交亂配現象普遍存在,使得原種數量急劇減少。
3.3 皖西白鵝資源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民間只注重開發利用而忽略品種本身的保護。
3.4 有些農戶缺乏飼養管理新技術,生產管理水平落后,經濟效益較差,大部分養殖戶目前還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產速度慢。
3.5 農戶缺少養殖業啟動資金,想搞皖西白鵝養殖發家致富,而生產成本資金不足很難滿足農民規模發展需要。
4.1 合理規劃布局。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的要求,加快白鵝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的發展,結合我區各鄉鎮白鵝養殖區域優勢,以東橋、翁墩、木廠、三十鋪、中店等鄉鎮為重點建設區域,創新生態養殖模式,建設一批符合現代生產方式要求的白鵝養殖基地,通過示范與推廣,實現白鵝生產從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轉變,開展白鵝生態立體養殖,為市場提供肉質鮮美、風味濃郁、安全綠色的優質白鵝產品。力爭到2021年,建設100個標準化養鵝小區(場),規模養殖比重達70%以上。
4.2 完善白鵝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按照“做強主導品種,做大特色品種,開發地方良種”的原則,重點做好皖西白鵝基礎群的保種工作,加大保種力度,形成完善的原種、祖代、父母代繁育體系,增強皖西白鵝的良種供應能力。
4.3 推進商品鵝集中屠宰。增強白鵝產品深加工能力,減少活鵝的大范圍流通,創立全國白鵝知名品牌,扎實推進白鵝產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傳統加工向先進加工技術的轉變,扎實推進白鵝養殖基地化,產加銷一體化,加工產品品牌化。
4.4 建設完備的動物防疫體系。按照“預防為主,防控結合”的方針,構筑符合我區實際的現代動物防疫體系,全面實施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建設白鵝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疫病預防控制、防疫技術支撐、防疫物資保障等系統,形成上下貫通、橫向協調、運轉高效、保障有力,與現代畜牧業發展相適應的動物防疫體系,進一步加強鄉鎮基層動物防疫站的軟、硬件建設,提升鄉鎮防疫隊伍素質,提升動物疫病診斷監測水平,提高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