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李曼利,趙中華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山河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吉林長春 130600
動物疫病不利于養殖產量和質量提高,甚至還可能對動物食用者產生健康危害。因此畜牧養殖戶應了解常見的動物疫病類型和有效的預防途徑,從而根據動物種類和實際養殖情況做好預防措施。
畜牧養殖活動開展地域、養殖環境和養殖種類都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養殖戶應最常見的疫病類型有足夠了解。具體來說,當前主要動物疫病有以下三大類。
第一,普通疫病類型。畜牧養殖中的普通疫病最為常見,即一些常見的內外科、產科等疫病。比如內科中因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病、胃病等,外科中各種眼部傷害或腳部發病等。除此以外,待產的動物更容易發生產科疫病,而這類疫病預防和治療都比較復雜,更需要養殖戶加以重視。
第二,寄生疫病類型。該類型疫病較為常見,主要由寄生蟲寄生在養殖動物皮膚、皮毛或內部等原因造成的。而養殖戶應根據不同寄生蟲類型進行有效預防,應首先分清疫病中的寄生蟲是原蟲寄生蟲或蠕蟲寄生蟲,如果是節肢動物寄生蟲就得采用不一樣的針對防治之法。
第三,傳染疫病類型。傳染疫病危害較大,容易造成一傳二、二傳三,甚至畜牧動物全染病的情況,對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一些養殖動物容易受傳染病毒、細菌和真菌的不利影響而導致感染,最終通過空氣、皮膚接觸或食用等方式傳染給其它動物[1]。因此,養殖戶預防傳染疫病時既要預防傳染源也要預防傳染疫病的大范圍傳播。
受文化水平和疫病重視程度等影響,很多養殖戶并未在養殖前進行有效的安全檢疫工作。不少養殖戶認為只要將動物帶回并給其食物就能實現養殖環節,從而導致不少養殖戶帶回本身具有疫病或攜帶傳染源的動物,這不僅導致相關動物后續發病情況,同時也可能造成傳染疫病的更大范圍蔓延。因此,養殖戶應將安全檢疫工作視為重中之重,務必在動物引進前進行科學檢疫和隔離觀察,從而確保養殖動物的健康、無害。另外,養殖戶還應做好養殖場人員進出控制工作,確保來往物品或人員未攜帶疫病源。除此以外,養殖戶還應根據科學要求開展定期疫病檢查和疫苗注射工作,確保養殖動物的長期健康與安全。
俗話說“病從口入”,而畜牧養殖動物疫病中也有不少可能被“吃”出來的病。然而,很多養殖戶并未重視養殖飼料的安全問題,只是將動物“吃得飽、吃得下”作為養殖目標,因此并未嚴格把控飼料安全。因此當一些攜帶病毒或細菌的飼料、水源進入動物身體,動物疫病也會產生甚至傳染、蔓延[2]。對此,養殖戶可做好以下兩點工作:第一,嚴格把控飼料安全和飲水安全。一方面,養殖戶要在市場中購買具有安全標識的健康飼料或采用無毒無公害的喂養食物。另一方面,養殖戶要保障動物飲水安全,與具有安全合格資質的飲水公司合作或使用飲水前進行檢測;第二,通過食物或飲水提高動物免疫力。養殖戶可將一些營養物質或疫病預防藥物放置于飼料或飲水中,從而使動物免疫力提高或更好預防疫病。
良好的養殖環境對動物的疫病預防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少疫病都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因素。但實際上,很多養殖場居于農村地區而不具備較干凈的養殖環境。另外,一些養殖戶將更多精力放于如何讓動物吃得多、長得胖方面,而未充分重視養殖環境對動物疫病預防的作用。對此,養殖戶應當重視并學習養殖環境創設工作,積極通過定期打掃和消毒等方式創設更好的疫病預防環境。一方面,定期定量進行消毒。養殖戶應了解常規的消毒方式,并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制定與實施科學的消毒措施。另一方面,養殖戶還可通過電扇、空調或灑水等方式控制養殖場內溫度與濕度,確保消毒效果達到最佳[3]。除此以外,養殖戶還應重視動物糞便處理工作,積極采取無公害處理或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式處理糞便,提高養殖場地的干凈度,嚴防疫病細菌或病毒的滋生。
動物疫病的預防包括養殖環境、養殖食物、養殖方法等諸多方面,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預防工程。而達到更科學的疫病預防目標,就可建立更完善的疫病預防體系。針對養殖場實況設立養殖員工規章制度,如動物引進制度、防疫隔離制度、疫苗注射制度等。另外,養殖戶亦可利用新時代大數據技術對每個動物的實際情況如體溫、體重、既往病史等進行實時監控,以此實現更科學而準確疫病預防任務。
受養殖環境、飼養方法等影響,很多畜牧養殖戶的動物中存在著一些常見疫病,如寄生蟲疫病、傳染疫病等。而為提高畜牧養殖動物免疫力且保證動物健康生長,畜牧養殖戶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科學辦法,積極做好安全檢疫、安全飼養、環境創設和預防體系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