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濤,趙 杰,陳文朝
(1 內蒙古農業大學,呼和浩特 010018)(2 中國農業大學)(3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
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留下了眾多的農業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優秀代表,對現代農業和農耕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傳統果園文化景觀是典型的農業文化遺產,對其進行動態保護是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的重要部分。作為一種活態遺產,傳統果園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統、獨特農業景觀是勞動人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的過程,其強調的是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其中,人的行為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作用[3-4]。宣化傳統葡萄園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和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完善的技術體系及較高的美學價值,其保護與利用是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探究宣化傳統葡萄園的保護與利用有助于推動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生產技藝的傳承,以及探尋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5-6]。
2012年開始,農業部開始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對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奠定了重要基礎。截至目前,共有5批118項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截至2020年底,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中有114處文化景觀,其中,涉及葡萄園文化遺產有12項,占總量的10.5%,是數量最多的一類農業文化景觀[7]。傳統葡萄園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其保護和利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多功能拓展,可實現生態農業與休閑農業的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農民增收[8]。葡萄觀光園的保護和利用是宣化傳統葡萄園在新時期傳承和發展的基本保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宣化傳統葡萄園面臨著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文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傳統葡萄園為例,從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的視角,系統分析了宣化傳統葡萄園的遺產價值、景觀內涵、生態智慧以及動態保護方式和發展潛力,旨在為宣化傳統葡萄園的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宣化傳統葡萄園作為城市中的農業文化遺產地有著1 300多年的葡萄栽培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葡萄產區之一,有“葡萄城”的美譽,宣化葡萄以庭院式栽培為主,漏斗架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9]。宣化的村民在城市里延續傳統農業文化,經過勞動人民長期的種植和繁育,形成了獨特的漏斗架式和品質優良的牛奶葡萄,漏斗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架式,架身向上傾斜30~35°,呈放射狀,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優美獨特的漏斗架極富觀賞價值,體現了先人的勞動智慧,且這種種植方式透光通風好,施肥位置集中,占地面積小,適合于庭院栽培,且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10-11]。
宣化牛奶葡萄是鮮食葡萄的優良品種,由域外引進,經本地勞動人民的長期栽培,逐漸演化成為適應本地土壤的優質葡萄品種。春光鄉的觀后、盆窯及大北等3個村是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的主要栽培區域,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宣化傳統葡萄園的栽培面積在急劇下降:一方面,傳統葡萄園的經營者在不斷減少;另一方面,傳統葡萄園的收益下降導致人們的生產方式發生轉變。宣化傳統葡萄園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是人們在自然基底條件相對不利的環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所創造的產物,宣化傳統葡萄園的充分保護與利用對于實現生態農業與休閑農業綜合發展、促進城鎮經濟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葡萄種植歷史悠久,最早關于葡萄的文字記載見于《詩經》,反映出勞動者在殷商時代便已開始采集各種野葡萄進行栽培[12]。宣化傳統葡萄園文化景觀是當地人們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有力證據,展示了人類在長期的葡萄種植過程中所形成的傳統資源利用方式,宣化傳統葡萄園是土地集約利用和防沙、防旱、防風等生產要素相適應的產物。
宣化傳統葡萄園景觀之所以能列入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并成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之一,在于其功能性和可理解性,也充分反映出其所代表的文化地理區域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宣化傳統葡萄園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過程,其保護的是當地與之相適應的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宣化傳統葡萄園是世界上唯一發源于城市之中,由城市中心向城郊發展的傳統農業系統,傳統葡萄園文化景觀擴展了關于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相互交叉關系的思維,景觀的獨特性也成為宣化獨有的特色,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宣化葡萄栽植于百姓的庭院中,城市文明與農耕文化相得益彰,共存共榮,成為宣化一張獨具魅力的城市名片。宣化葡萄不僅沒有失去歷史的光澤,反而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葡萄栽培的傳承,隨著時光的流逝,刻上了文化的烙印,千年葡萄、千年文化,在這座城市隨處可見。
1.3.1 因地制宜的生態智慧
宣化葡萄巧借自然之力的種植選址、克服不利氣候因素的漏斗架式種植體現了其因地制宜的生態智慧,從種植選址來看,宣化傳統葡萄園和分布于自然條件優越的山地河谷的葡萄莊園不同,受水源的主導作用尤為明顯[13]。一是柳川河流經北部山脈,山上富含鉀頁巖,使得河水具有豐富的鉀,加之城北的土壤富含碳酸鈣,十分利于葡萄生長。從種植方式來看,為了使葡萄能夠得到更好的采光和相對均勻的光照,宣化農民探索出了罕有的“外方內圓”的漏斗架種植方式,“外方”有利于與其他架式相接,充分利用空間,“內圓”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增強光合作用,提高果實品質。整體架形在節約水土、調節庭院小氣候上具有顯著作用。漏斗結構具有更好的抵抗風沙的作用,減弱雨水對地表的沖擊,從而起到保護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漏斗架通過集中定植的方式能夠有效節約土地資源,中心的“定植坑”結構利于集中水肥、節約土壤,每個漏斗架大約為225 m2的覆蓋面積,僅占12~20 m2的土地面積,這樣能夠有效地把肥料及水源留在根系集中的定植坑內,使得深層的根部能夠得到充分的滋養,體現出宣化勞動人民種植選址的智慧[14]。
保溫、省土的空心埋土防寒的方法是漏斗架因地制宜的另一智慧所在,與實心埋土法相比,用于埋藤的土壤量只是實心埋土量的1/3~1/4,空心埋土是將空氣用作保溫防寒材料,以達到最佳防寒效果,比實心埋土防寒溫度高5 ℃左右,既能充分保持藤蔓周圍的空氣濕度,又能收到良好的防寒效果。對于葡萄枝蔓的綁縛,當地采用葡萄架周邊種植的馬蓮作為綁扎材料,就地取材,節約了成本,實現了良性生態循環種植。
1.3.2 協同共生的生態智慧
在空間布局上,作為葡萄種植場所,一方面,宣化傳統葡萄園保存了宣化地方生物多樣性,是重要的載體單元;另一方面,其布局方式保障了每個家庭重要的休憩空間,庭院空間作為漏斗架葡萄種植場所,處處彰顯著“協同共生”的生態實踐智慧[15]。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葡萄園作為一個生境系統,對調節庭院小氣候具有重要的作用,葡萄冠層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反射使庭院溫度顯著降低,形成了一個舒適宜居的生態系統。從生境結構來看,農戶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空間和土地,形成了多層次生態系統,營造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立體景觀,這種多層級復合生境的種植方式產生的蒸騰作用使庭院內的空氣濕度顯著高于普通庭院,不但為人們提供了起居、納涼、休閑的絕佳場所,更為其他生物的共生提供了條件。
漏斗架栽培條件下,每架葡萄的占地面積不足用地面積的10%,葡萄架在庭院中形成的遮陰為喜陰植物創造了適宜的環境[16]。宣化傳統葡萄園及其所形成的農業文化景觀和原始農業技藝是農業文化的重要部分。
新時期,宣化傳統葡萄觀光園的保護與利用已迫在眉睫,其所面對的困境是宣化整體經濟發展轉型的問題[17]。當前,宣化葡萄單一銷售和農家樂式的休閑經濟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收入作為維系傳統葡萄種植的動力。在過去,由于人們高度關注農業生產能力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對宣化傳統葡萄園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研究和發展的支持。宣化葡萄作為我國唯一的城市農業遺產,不僅是對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體系方面貢獻的認可,更是鼓勵我們在此基礎上探索城市化農業與文化的更新與永恒。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正威脅著許多農業文化遺產及其生物多樣性,沒有發展的保護是不可持續的,在保護和發展間尋求平衡是當下宣化傳統葡萄園保護面臨的難題。
宣化傳統葡萄園所面臨的困境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在于生產模式的單一,另一方面則在于如何在保護開發的同時保持傳統葡萄園的文化遺產價值。具體而言,宣化葡萄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傳統葡萄園的種植面積急劇減少,2009年宣化葡萄種植面積為200 hm2,到2019年,宣化區葡萄種植面積減至27 hm2。一方面,由于年輕人對于葡萄文化和傳統的種植方式缺乏認同,對其中的文化、社會價值缺少認識;另一方面,隨著收入來源和結構的變化,果農對傳統葡萄架投入的時間精力越發不足,管理方式更加粗放。加之城市化發展使得宣化傳統葡萄園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處于劣勢。目前,宣化現存的傳統葡萄園面積已不足鼎盛時期的1/3,現僅剩觀后村1個種植村,因此,挖掘并保護傳統葡萄園變得更為緊迫。
宣化傳統葡萄園作為一類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發展旅游觀光園是宣化傳統葡萄園保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目前葡萄旅游資源和文化挖掘不夠、線路安排不合理、旅游產品檔次不高是宣化目前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應進一步協調好城市化與古城特色、傳統葡萄園保護之間的關系[5]。
目前,宣化葡萄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已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為宣化傳統葡萄園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思路。總結來看,一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嚴重威脅著傳統葡萄園的生存和發展,加之經濟收入無法保障,使果農種植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自謀職業;二是組織化程度低,盡管宣化葡萄歷史悠久,品質優良,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系統,品牌意識薄弱,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宣化葡萄應當加強傳統葡萄園生態功能、生產功能、文化功能、生活功能等全方位的科學評估,保護中突出民居、葡萄園、庭院經濟的有機結合,注重品牌效應和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模式。由此看來,宣化傳統葡萄園作為唯一在城市中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沒有得到最有效的保護和開發,而新一代對其價值的忽略,再加上城市化對土地的占用,使得宣化傳統葡萄種植區域急劇縮小。
宣化傳統葡萄園作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價值得以不斷傳承且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在于其原真性、完整性和蘊含的深厚文化。宣化傳統葡萄園文化景觀空間拓展的潛力很大,重視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并在產業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中充分利用其價值已經成為宣化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宣化傳統葡萄園栽培技藝精湛,栽培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發展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2019年,宣化牛奶葡萄作為125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之一,以20.42億元成為2019葡萄類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首,是我國葡萄類品牌價值最高的產品品牌。
宣化漏斗架葡萄栽培方式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生態價值,是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宣化傳統葡萄園悠久的農耕文化形成了獨有的農業生態景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宣化體驗農耕文化、了解葡萄種植,不僅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更加深了對農耕文明以及當地特有的民風民俗的理解,使得宣化傳統葡萄園這1 000年的農耕文明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從總體戰略上來看,宣化傳統葡萄園發展的方向應該突破現有觀光果園和簡單采摘的初級形式,遵循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以滿足京津冀地區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突出休閑莊園的葡萄主題,融入葡萄文化以形成觀光果園、主題娛樂、主題購物、個性化主題定制等多種服務,同時突出生態低碳原則,盡量采用當地的產品,或通過葡萄園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個性化產品的開發,形成獨具特色的葡萄休閑體驗。例如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建設,既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和健全以葡萄為中心的產業鏈條,也能解決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致使葡萄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問題,增加游客容納量和個性化的旅游項目,充分體現宣化傳統葡萄園文化特色。應在建設中充分發動宣化傳統果農的力量,讓他們不僅成為最后成果的享受者,更是傳統葡萄園保護的重要參與者。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進行合理的規劃,進一步強化宣化葡萄的品牌建設,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宣化傳統葡萄生產是城郊型農業范疇,應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由于宣化傳統葡萄園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遠勝其自身農產品的價值,因此,不能盲目追求產量,在以牛奶葡萄為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將之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發揮文化傳承和教育功能,建設地方特色品牌。葡萄主體的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占比較多,在品牌建設上,宣化區目前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品牌宣傳活動,但在國際合作方面有所欠缺,借鑒波爾多葡萄酒莊園文化建設,宣化葡萄搭建中外葡萄文化交流的平臺,以葡萄文化作為媒介打造葡萄主題旅游路線。
宣化葡萄作為一個持續了千年的文化符號,已經和宣化這座城市融合在了一起,宣化離不開葡萄這一文化古藤的纏繞,而充分利用傳統葡萄這一文化遺產打造以千年葡萄農業文化為核心的宣化城市文化,可進一步彰顯葡萄文化的品牌,宣化傳統葡萄園的開發和利用將出現新的轉機。破解宣化傳統葡萄園保護的難題,也是千年農業文明與城市文化相互依存的重要思路。宣化傳統葡萄園不僅僅是一種鄉土活動,在城市化浪潮的今天,宣化傳統葡萄園的文化價值越發彰顯出來。宣化傳統葡萄園是宣化先民踐行“因地制宜”“協同共生”與“天人合一”的重要實踐。
新時期鄉村振興背景下,宣化傳統葡萄園作為協調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關系的智慧結晶,不僅僅局限于宣化及葡萄種植本身,更為其他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廣泛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基礎設施建設是宣化傳統葡萄園農業文化遺產“走出去”的重要載體,京張城際鐵路使京宣兩地車程縮短至35分鐘左右,為宣化葡萄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宣化葡萄園逐漸奠定了自身保護性發展模式,都市文明與宣化農耕文化逐漸實現融合發展,宣化傳統葡萄園也不再以特色農產品的方式進行呈現,而是以農業文化遺產的形式被大眾所熟知,在提供和享受多樣化產品服務的基礎上實現宣化傳統葡萄園的自我發展和傳承。
農業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活動的創造和生存智慧的結晶,積極發揮人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將農業文化遺產活態地傳承下去。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農業的精華所在,宣化傳統葡萄園保護和利用的目的是促使傳統農業系統在新的條件下實現自我發展,并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宣化傳統葡萄園的保護是將傳統栽培系統及其賴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保護漏斗架等傳統農耕技術,更保護宣化葡萄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從而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目的。目前,宣化傳統葡萄園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保護宣化傳統葡萄園就是要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和方法,但保護不單單是死守,是在現有技術體系下的發展和創新,對宣化傳統葡萄園的保護,不僅是要保留這種生產方式,更要找出這種生產方式對今天農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有鑒于此,可通過建立生態與文化保護補償機制,發展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探索動態保護機制,發掘宣化葡萄農業遺產潛在的文化價值。另外,文化旅游是傳承宣化傳統葡萄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段,媒體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宣化傳統葡萄園文化價值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其傳播呈現出有別于傳統認知的媒介新形象,因此,可利用新媒體的手段作為宣化傳統葡萄園的宣傳路徑,通過制定一個政府能夠參與、農民可以實踐、游客愿意遵循的旅游規劃,從而達到保護與活態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