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勇
四川省中江縣東北鎮畜牧獸醫站,四川中江 618000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具有發病急、傳播快、各種日齡和品種的豬都易感的特點,仔豬感染后發病最為嚴重,可導致嘔吐、腹瀉和高死亡率[1]。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屬成員,最早在上世紀40 年代的美國報道,之后英國、日本、朝鮮、菲律賓以及美洲的多個國家也都開始流行,我國首次報道是在1956 年的廣東潮汕地區,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流行。除了豬之外,病毒還能夠被犬、狐貍、鳥類、鼠以及蒼蠅等攜帶而擴散,使得疾病從一個豬群跳躍式傳播至另一個豬群。飼養密度越大的豬場本病越高發,冬季豬舍保溫措施未做到位時也容易導致該病的發生[2]。近些年該病呈上升趨勢,且容易和流行性腹瀉、偽狂犬病等發生混淆。對于仔豬來講,如果繼發大腸桿菌感染死亡率會更高。
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暴發式流行,一種是地方流行。當病毒侵入一個全部或絕大部分都是易感豬的養殖場時,由于豬群普遍沒有抵抗力,疾病會很快傳播,并導致大部分豬感染發病,有些豬場剛出生不足1 周齡的豬死亡率甚至在90%以上,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如果為疫區豬場,病毒侵入后通常傳播較緩。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寒冷的季節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季節,尤其是每年的11 月份至第二年的3 月份,各地報道的病例均較多。消化道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門戶,當飲水、飼料或母豬乳房被含有病毒的糞便污染時,很容易暴發疾病。另外,病毒也可附著在車輛或其它無生命物體表面,運輸飼料或動物期間病毒可從一個場被帶到另一個場。
本病的臨床表現和感染日齡關系較大,日齡越小癥狀表現越嚴重,性成熟的豬或育肥后期的豬感染后一般表現一過性,死亡率很低[3]。出生仔豬感染后潛伏期短則數小時,長的也不到2 d,主要表現嚴重腹瀉,糞便呈水樣,里面含有未消化完全的奶瓣,隨后吮乳行為消失,不斷嘔吐,機體衰竭,體重減輕,嚴重的甚至低于出生重,發病后的24 ~72 h 之間多數豬會死亡。3 周齡以上的仔豬感染后多數能存活,但生長發育緩慢,體質虛弱,很容易形成僵豬,后期飼養價值低。哺乳期的母豬感染后可導致泌乳量減少,使得仔豬營養不良,水樣拉稀,病毒可經母乳、環境介質等感染仔豬。育肥豬感染后表現水樣腹瀉,或呈噴射狀,偶爾有厭食和嘔吐現象,大多數豬在經過1 ~2 周后能自行康復。
本病發病后治療難度較大,很多時候效果還不理想,故一定要以預防為主,對易感豬群進行科學免疫,加強環境消毒,提升豬場管理水平。
有發病史的豬場或疫區豬場,在冬季到來之前一定要全場統一免疫傳染性胃腸炎疫苗,目前市售商品疫苗有活疫苗和滅活苗兩種。建議活疫苗用于免疫機體抵抗力較強的育肥豬或母豬,免疫后半個月之內可在體內產生有效含量抗體,這些抗體也可通過母乳進入到仔豬體內,從而以母源抗體形式保護仔豬。妊娠母豬建議在產前1 個月左右免疫1 次,以防仔豬感染。滅活苗使用相對安全,主要用于免疫抵抗力較差的仔豬群,一般在3 ~7 日齡首免一次,斷奶后一周加強一次即可。
本病主要經過消化道傳播,一定要注意豬場環境衛生和母豬局部衛生。飼喂方式采用定時定量式,不建議自由采食,防止糞便污染。舍內環境每天帶豬消毒一次,消毒劑可選擇稀碘溶液、過硫酸氫鉀溶液、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等,以霧化消毒為主,走廊、產床、仔豬恒溫箱、地面等是重點區域。飼養員每次進入豬舍前鞋底需用2%火堿溶液浸泡,衣物更換為本舍專用衣物。母豬產后用0.1%溫高錳酸鉀水對乳房局部進行清洗,尤其是靠近乳頭部位的糞污、泥土等要清洗干凈,之后再讓仔豬吮乳。產床要經常清洗,尤其是漏糞板表面殘留的糞污,一定要保持干凈。
本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物能夠治療,對于成年豬及育肥豬感染,建議對癥治療以縮短病程,可在飼料中加入腐殖酸鈉、蒙脫石等吸附劑來減輕腹瀉癥狀,同時,適當提高飼料中礦物微量元素含量,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防止病豬因腹瀉而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失衡。仔豬發病多因脫水而死,治療時可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同時灌服白頭翁口服液,以起到收斂腸道的作用。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可在飼料加入廣譜抗生素,如恩諾沙星、林可霉素、硫酸黏菌素、慶大霉素、新霉素以及氟苯尼考等。建議用藥前先斷料4 h,讓豬產生饑餓感,之后將藥物拌入少量飼料中,豬在短時間內可很快將料吃完,這樣集中給藥方式能確保較高的血藥濃度,效果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