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蔚,楊婷婷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南陽 473000
人工授精對于畜禽養殖是一項重要的推進技術,利用人工授精技術代替自然交配,能夠有效地提高受胎率。避免自然交配時可能的疾病傳播。還直接減少了種公羊的飼養數,甚至可以不飼養,直接通過凍精進行配種,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同時可以授精不再局限于當地,對于品種改良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人工授精技術是指采集的精液經檢查鑒定和相關處理后,將精液通過母畜生殖道輸入到適當部位使之發生妊娠,以代替自然交配的配種方法。羊的人工授精技術由最先的直接采鮮精輸精,逐步發展為稀釋精液輸精、冷凍精液輸精和腹腔鏡子宮輸精,受胎率和繁殖效率不斷提高。人工授精過程不僅指授精本身,具體還包括采精、品質鑒定、稀釋、保存(冷凍、解凍)和輸精等。羊的采精包括種公羊的調教和具體的采精過程,種公羊的調教主要是指初配的種公羊,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有條件的給予足夠的運動空間,采精過程中做好消毒準備,嚴防精液被污染。羊的精液品質檢查鑒定,早期以精液狀態、色澤、精液量等可視化因素為依據,之后發展為使用顯微鏡對精液進行觀察,再之后開發利用血球計數板計數法對精子數、精子頂體完整率、精子體外生存時間、精子存活率和精子活力指數等諸多參數進行評估[1]。精液稀釋最先以生理鹽水作為稀釋液進行低倍稀釋,之后用葡萄糖、檸檬酸鈉、卵黃及脫脂奶粉等作為稀釋液進行高倍稀釋[2],有力保障了精液的保存效果,促使優良種畜充分發揮繁殖潛力,稀釋后的精液務必取一些檢測成活率。常見的精液保存包括保溫瓶和假陰道夾層等方法,運輸過程中則盡量避免大幅震動。輸精方式最開始為膣器輸精法,因為輸精部位直接影響到受胎率,對于大型家畜發展有使用深部輸精管深入到子宮頸輸精,還開發了腹腔鏡子宮角輸精。因為母羊發情不明顯,所以大多利用試情公羊在早晨飼喂前試情1 次,或早晚各試情1 次。試情后確認母羊有發情癥狀,在整個發情期輸精2 次,繼續發情的母羊多輸精1 次,輸精后靜脈注射促性腺激素。為避免空懷,輸精過的母羊在下次發情期仍要進行試情。
上世紀20 年代蘇聯科研工作者首先在綿羊上進行了人工授精試驗。我國引入該技術后,最先在甘肅、新疆等西北省份開展家畜繁殖工作,后因為效果顯著逐步推廣至全國各個地區。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規模化羊養殖已基本普及人工授精技術。剛開始因為技術的不成熟,面對受胎率低、不易鑒定動物的發情階段而錯過合適的輸精時間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羊采精后的精液保存(冷凍)難度大,相關技術發展緩慢。后來人工授精技術不斷發展,葡萄糖、檸檬酸鈉和脫脂奶粉等作為稀釋液,有力保障了精液的保存效果,充分發揮了優良種公羊的繁殖潛力。再之后試情羊的利用、同期發情、深部輸精管深入到子宮頸輸精和利用腹腔鏡進行子宮角輸精等相關技術不斷發展進步。國家和各省市均制訂了羊人工授精技術標準,并通過科技下鄉和當地畜牧獸醫站積極推廣,如今羊生產中人工授精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精液在保存(冷凍)和解凍的過程中,會造成精子活力下降。為保障受胎率,人工授精的基準即是將精液輸送到著床可能性最高的部位,即子宮。但羊的子宮頸彎曲狹窄,表面是復雜纏繞的纖維組織,具有質地堅硬的環狀U 型結構,只在發情期略微張開[3],因此通過子宮頸進行人工授精,精子通過難以到達子宮,受胎率較低,這也是羊人工授精面臨的嚴峻問題。腹腔鏡輔助人工授精技術是當前羊人工授精的前沿技術,具體操作為將腹腔鏡從母羊生殖道深入,通過顯微操作,將精液輸送到受胎可能性最高的子宮角。該技術有效克服了母羊子宮頸不易輸精的難題,直接避免精液在子宮頸的運動,提高受胎率。其實外科手術早在上世紀80 年代初期便已用于羊的人工授精,但由于其破壞性一直未能有效推廣和升級。腹腔鏡輔助人工受精技術能夠使破壞性較強的外科手術對母羊的創面小、傷害少,且手術后康復迅速。后來經過眾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實踐,羊的腹腔鏡輔助人工授精技術更為成熟有效,所需精液量少,受胎率高,對繁殖和育種進程、良種改良效率均有幫助。
人們對羊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攀升,羊人工授精技術的持續進步對于羊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保障作用。隨著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獸醫學的發展,養殖繁育人員理論技術的積累,以及國家對于羊的良種化補貼,以腹腔鏡輔助人工授精技術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