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解殿玉,王 健,梁 瑩,秦 偉
1.長春市畜牧總站,吉林長春 130000;2.長春市農安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吉林農安 130200
長春是畜牧業大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造成的污染成為嚴重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社會問題,并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為扎實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長春市通過認真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并形成了一整套長春模式的經驗做法。
2020年全市生豬、肉牛、羊、家禽出欄分別為471.6萬頭、87.6萬頭、48.1萬頭、3.05億只,能繁母豬、鹿、奶牛存欄分別為36.5萬頭、14.2萬只、5.3萬頭,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為105.8萬噸、42.2萬噸、7.7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461.7億元,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50%。從存欄總量上看,豬、牛(奶牛)、羊、雞四大畜種2020年存欄接近1 270萬標準豬當量水平,存欄量綜合占比約為95%;鵝、鹿、兔、貂、狐、貉等其它畜種存欄量80萬標準豬當量,綜合占比接近5%。全市規模養殖場4 000余家,存欄總量820萬標準豬當量,綜合規模養殖比重約為60.7%,規模以下經營性養殖主體20多萬戶,存欄量480萬標準豬當量,存欄量綜合占比35.6%;規模以下非經營性養殖總量約為50萬標準豬當量,綜合占比3.7%。2020年全市糞污產生總量約為2 000萬噸,其中約1 900萬噸實現資源化利用,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5.06%。
經過多年持續發展,長春市畜牧業已經具有良好的養殖基礎和加工能力,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安全保障體系、經營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逐步建立,產業素質和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
長春市各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始終堅持高位統籌、扎實推進,上下聯動促進工作落實,持續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力度。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在充分調研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市政府下發了《長春市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明確了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圍繞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畜牧部門相繼下發了《長春市畜牧業管理局關于開展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等多個文件,同環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跟蹤監測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力度,保證了整體工作有序推進。
2017年以來,長春市5個畜牧業大縣(市、區)農安縣、公主嶺市、德惠市、榆樹市、九臺區共累計申請到國家整縣推進項目資金2.6億元。為推動項目落實,保證整縣推進工作方案確定的年度目標及建設內容按計劃完成,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對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調度,組織項目縣通過直連直報系統動態跟蹤項目進度,統籌推進項目建設。2020年德惠市、榆樹市、公主嶺市分別完成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建設35家、94家、373家,九臺區、農安縣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任務已于2019年全部完成。截止到2020年末,全市共有3 394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納入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考核范圍,其中有3 391家已建成符合標準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設施或委托第三方處理機構對產生的畜禽糞污進行資源化利用,裝備配套率已達到99.9%。
長春市各地緊密結合區域畜牧業發展實際,堅持疏堵結合、防治并舉,下大力氣推進糞污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和配套建設,針對養殖密集區積極推廣秸稈糞污堆漚腐熟還田等糞污處理技術模式,并建成糞污收儲運體系,對飲馬河、伊通河、東遼河等環境敏感區域重點推進了公共糞污暫存設施建設。當年建設完成并投入運行糞污暫存設施152處,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符合三防要求的公共糞污暫存設施已達902處,總容積達到了20.84萬立。除此之外,各地還建有坑塘式、條垛式秸稈糞污堆漚腐熟發酵點300余處,用于階段性、季節性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各地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支持力度。德惠市吉林德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的有機肥廠按計劃建設完工,吉林省豐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處理糞污30萬噸有機肥廠項目已完成基礎建設,廠房鋼構、主要設備已購置完畢。榆樹市支持完成新建1個年產有機肥4萬噸的區域化處理中心。九臺區年內開工新建糞污處理中心4家,建成后新增糞污處理能力90萬噸。截止到2020年,全市糞污綜合利用機構已達43家,年糞污處理能力可達350萬噸,有機肥生產能力達到了110萬噸。
長春市畜牧、環保等部門依據職責,分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宣傳,畜牧部門指導簽訂糞污消納協議和糞污資源化利用臺賬,組織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專題培訓班,多渠道積極指導養殖場戶做好糞污處理和還田利用。
2020年7月份,長春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印發了《長春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將全面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業務指導和服務定為專項行動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統一制作并組織簽訂糞肥消納還田用地協議書,制作糞污綜合利用臺賬并建立臺賬管理制度,組織簽訂《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承諾書》,對土地消納協議、糞污綜合利用臺賬、污染防治承諾書實行備案管理,統一制作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工作告知單、提示單和反饋單,對發現的問題向養殖場戶下達告知單,向鄉鎮政府下達提示單,向同級生態環境部門抄送反饋單。截止到年底,累計組織2 893家規模養殖場、904戶養殖專業戶簽訂了消納協議,組織3 465家規模養殖場、909家養殖專業戶建立完善了糞污綜合利用臺賬,針對1 495家規模養殖場、7 165戶養殖專業戶反饋了糞污綜合利用問題提示單、反饋單和告知單。
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還不能得到有效落實。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基本原則,各類養殖主體應承擔起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現實情況是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主動投入的積極性不高,規模以下養殖戶大多不具備資金和技術投入的能力。
農牧業循環經濟發展還處于較低層次,統籌推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還沒有形成合力,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良好格局還需要假以時日。目前,已經開展的養殖場標準化建設、糞污沼氣發酵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系統設計與合力推進,總體效果并不顯著。
環境保護監管執法存在弱化、糞污綜合利用指導和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實踐表明,只有加強對養殖業排污的監管執法才能提高養殖業主體生態保護意識,只有通過必要的財政扶持,加強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指導和服務,才能逐步撬動養殖主體主動投入,不斷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積極性。
立足本市農牧業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及畜牧業經濟發展現狀,統籌考慮畜牧業發展和養殖污染治理,堅持疏堵結合、防治并舉,在強化環保監管的同時,緊緊圍繞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和糞污綜合利用率提升,加快推進畜禽糞污收儲運體系建設,引導種養結合循環發展,促進農牧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積極引導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大力實施退戶入區戰略,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積極引導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建設,大力推廣無抗養殖、發酵床養殖等生態化養殖技術,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經濟建設,進一步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堅持以地定畜、以種定養,根據土地承載能力確定畜禽養殖規模,宜減則減、宜增則增,促使種養業在布局上相協調,在規模上相匹配。
加快建立有機肥施用政策支持體系,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逐步樹立消費優質優價綠色農產品的導向。深入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計劃,控制化肥投入,鼓勵施用有機肥,保護提升黑土地地力。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詳細的種養循環發展規劃并深入組織實施,推進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化肥減量增效補貼項目,農牧部門積極推動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扶持第三方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機構建設,大力推廣秸稈糞污堆漚腐熟還田技術模式推廣應用,推動養殖業與種植業結合發展。
政府要積極發揮政務職能,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組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培訓,開展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專家入戶指導,指導養殖戶簽訂畜禽糞污土地消納協議及填寫糞污綜合利用產銷臺賬,發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手冊,加快推進畜禽糞污收儲運體系建設。圍繞養殖密集區域實施分戶收集、集中處理,指導做好綜合利用工作。針對規模及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積極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配備相應的吸污車、清運車等設施設備,為規模以下養殖戶提供收儲運服務。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排查整治,重點推廣成熟的技術模式和運營方式,城區由各區級政府組織建設公共糞污暫存設施,委托區域性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進行運營維護和綜合利用。養殖大縣可以依托種養廢棄物快速腐熟還田技術模式,在養殖密集區域布局建設秸稈糞污腐熟堆漚場,協同實現種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政府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扶持政策,明確實施主體,確保土地、財稅、天然氣入網、農機購置及沼氣發電并網等各項政策得以落實,各實施主體要對政策的兌現和落實負責。制定符合本行政區域內實際情況并具有可行性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認真做好政策執行和落實,確保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在土地使用、并網發電及設備購置的各項補貼均按規定享受優惠扶持政策。發展壯大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強化政策導向,培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龍頭企業,促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向專業化、產業化和集約化轉型。
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不僅解決了畜禽糞污的出口問題,促進養殖業與種植業有機結合,提高了農牧業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更有利于改善區域環境和保障公共安全,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為核心,大力推進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為畜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