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瑞,李彥榮
1.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大趙峪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陜西商洛 726000;2.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陜西商洛 726000
商州區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腹地。商州2018年8月份以來,受非洲豬瘟疫情等諸多因素,使我區畜牧業同全囯一樣呈現下滑之態,使市場肉品供應較為緊缺,肉價培增,給市場物價平穩、群眾收入與消費、農民增收及脫貧攻堅帶來諸多影響。針對此問題商州區決策咨詢委員會,便確立了《著力破解制約瓶頸、全面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調研課題,旨在促進全區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解決市場肉品供應短缺而導致的問題,經報區委、政府批準,作為2020年的調研工作任務。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畜牧業經歷了市場風險的壓力和國內外疫情的沖擊,在全國普遍式大滑跌的情況下,全區畜牧生產呈現穩中略降趨勢,沒有出現大滑坡,畜牧總產值、蛋奶總產量仍有增長。畜禽適度以上規模場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已以90%的承載能力替代了家家戶戶養殖的畜禽存、出欄數量和散養模式,豬、牛、羊、禽適度以上規模場分別達到154個、7個、80個、117個。其中,先后獲省、市標準化規模場達到55個,占全區現有適度以上規模場總數的15.36%,為全區畜牧業標準化發展樹立榜樣。
畜牧業屬傳統產業、穩民生產業,隨著國家將此產業鏈的中間產業列為免稅的范疇后,涉及地方財政考核內容就很少出現畜牧業發展情況,從而使地方政府形成了認識不足和重視不夠。
在本次調研中,群眾普遍反映,個別主管部門,缺乏宏觀思維和統籌發展理念,致使畜牧產業發展空間愈來愈小。
一是屠宰難,加大了畜產品銷售成本。商州區屠宰場因重新選址建設,新廠已基本竣工,歷時三年多,現在仍因建設資金等問題,未能按時營運使用;二是產業鏈中斷。畜牧產業鏈,即上鏈為飼料加工、良種繁育,中鏈為養殖,下鏈為畜產品深加工,而我區目前僅做“中鏈”,且規模小而少。
一是建廠投資大。建場業主因資金有限,注重生產設施建設,忽視環保治理;二是市場風險大。由于我區地方財力有限,沒有建立肉品貯備庫,無能力應對變化莫測的市場,不能保護養殖場的最小收益,使養殖企業積極性受影響;三是疫病風險大。我區因產業鏈滯后,從種畜調配、產品銷售均需外源力量,加大了疫病傳入概率,導致老病難以根除,新病又在增加(有的暫無疫苗),致疫病防控工作難度加大,養殖業主時刻承受著較大的疫病風險壓力;四是貸款難,貼息貸款更難。在調研中了解到,規模養殖場均存在貸款難,貼息貸款更難的問題。
通過機構改革和退休,現全區畜牧獸醫在崗人員為82人(不含畜牧中心3名領導),加之現專業人員大部分年齡偏大即將退體,畜牧獸醫專業人員處于青黃不接狀態,使技術服務受滯。
一是要充分認識畜牧業的重要性。畜牧業的發展不但對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著重要促進作用,而且畜產品的有效供應,對穩定物價、保障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畜牧業是我區農民的基本產業、傳統產業,農民有畜禽養殖習慣和經驗;三是養殖業又是鞏固脫貧成果的一項基礎收入來源,“窮不離豬”就是這個道理。為此,要利用這些基礎條件,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采取統一思想、統籌發展規劃,科學布局、強力支持的方法促進畜牧業全面發展。
應借鑒河南省伊川縣發展畜牧產業的經驗,取長補短,認真做好“三放、三調整”工作:一是適當放寬環保政策;二是適當放寬用活土地政策;三是認真做好畜牧業內部結構三個調整,一要調整糧、草家畜比重,二要調整養殖業發展規模、積極發展散養專業戶,并幫助散專業戶建立建全防污設施,以較快速度促進散養產能恢復。
我們要學習借鑒伊川縣經驗,在畜牧養殖中突出鏈式發展和產業集聚,按照每鎮產業不超兩個,每村發展一個特色產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形成“一個龍頭企業引領一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走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路子。同時,開展畜禽小區建設,形成規模優勢。使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緊密聯結,形成互利雙贏的運行機制。
一是大力支持畜禽養殖基地所屬區域建立動物產品交易市場,發展畜禽及產品交易,推行定點屠宰、白條肉品和深加工產品同時上市交易方式;二是盡快將商州屠宰場投入運營。要針對目前存在的資金等問題,逐一解決,盡快結束商州目前屠宰難的現狀,促進畜牧業發展。
一是要強化信貸保險支持。大力開發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積極開展以畜牧養殖場、活畜、居民房屋等為抵押的信貸業務,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加大對畜牧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二是積極引導相關保險企業開展畜牧業保險試點,或以財政資金支持養殖保險,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吸引社會資本發展畜牧產業,促進多元投融資機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