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 娜
遼寧省昌圖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昌圖 112599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近60年的畜牧養殖產業發展,我國生豬養殖產業主要經歷了4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首先是1958~1978年左右,我國生豬養殖的數量開始顯著上升,主要是傳統生豬養殖模式的擴大以及養殖數量的提高,主要貫徹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提出“關于大養其豬”的指導意見。到1979~1988年左右是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工藝改進改革的重要階段,主要受到華國鋒同志在視察北方生豬養殖場后推行機械化生豬養殖進程的指導意見,生豬養殖的方向朝著機械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到1989~2008年左右,我國開始全面發展“工廠化生豬養殖”,規模化、機械化生豬養殖技術開始逐漸成熟,是我國規模化生豬養殖發展的重要階段,生豬養殖的數量和規模獲得前所未有的迅速進步。到2009~2018年左右,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進一步擴張,生豬養殖朝著集約化的方向發展,生豬養殖的數量以及豬肉畜牧產品的產量達到全球第一。總體而言,經歷近60年的產業發展,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數量以及飼養技術均獲得了巨大的進步,開始跨入現代化生豬養殖的歷史階段[1]。
現階段生豬養殖中大型規模化生豬養殖的集團企業迅速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生豬養殖進程不斷進步,沒有科學合理的控制生豬養殖的規模和數量,一味的強調生豬以及豬肉畜牧產品的產量,沒有考慮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較小的區域規模內盲目的擴大生豬養殖的數量,通過現階段生豬養殖的機械化工藝技術,提高生豬養殖的產能,導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問題,這種生豬養殖的發展模式并不適應于我國養殖地域有限,人口密集、農田種植相對分散、地形地貌相對復雜、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以及自然資源環境有限等復雜的國情。目前通過改革生豬養殖的工業技術、建設生豬養殖糞便處理的沼氣工程、生豬糞便有機肥料的加工處理以及污水處理等方式一定程度緩解了大規模生豬養殖帶來的問題,但是難以獲得根本性的效果[2]。
相關研究表明,超大規模生豬養殖并不符合現階段我國的國情以及未來生豬養殖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超大規模生豬養殖帶來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環境矛盾問題,尤其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影響,例如非洲豬瘟等,容易給超大規模生豬養殖帶來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生豬養殖企業難以從中獲利。同時超大規模生豬養殖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規模化豬場基礎設施的建設,養殖設施設備的建立,環境控制硬件設施,糞便處理的沼氣工程以及生豬養殖中的水電供給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超大規模生豬養殖中各個系統所依賴的日常用電、能源消耗以及飼料原料中能量和蛋白質等飼料的應用等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若后期沒有良好的生豬產能產出,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將受到重創[3]。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生豬養殖的規模和數量獲得巨大的提高,現階段我們需要立足于我國現實情況,避免盲目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和數量,確定合理的生豬養殖承載規模,向生態安全的生豬養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