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曲珍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改則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西藏改則 859200
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給畜牧養殖帶來了許多有利條件,但也容易發生各種動物疫病。在西藏地區,牦牛作為一種常見的養殖畜禽,給當地牧民帶來了經濟收益,但牦牛常見的巴氏桿菌病給當地的牦牛養殖帶來了很多困擾。巴氏桿菌病是一種由溶血性巴氏桿菌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有極高的死亡率,一旦爆發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就會給養殖帶來嚴重損失,影響西藏畜牧業的整體發展。
巴氏桿菌病常發生在牛的身上,是一種多殺性巴氏桿菌,其致病病菌通常會依附在牛的身上,當環境和溫度發生較大的變化時,牦牛的自身抵抗力就會降低,這時依附在牦牛身上的巴氏桿菌就會迅速繁殖,侵入牦牛的下呼吸道,從而引發牦牛巴氏桿菌病。一般情況下,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爆發需要經過2~5 d的潛伏期,病牛的臨床癥狀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浮腫型、敗血型和肺炎型。牦牛巴氏桿菌的發生率較低,一旦患病,死亡率可達90%以上,對當地牧民的危害性非常大。
牦牛巴氏桿菌病在西藏地區的畜牧養殖中時有發生,其爆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牦牛巴氏桿菌病并沒有被國家納入強制免疫病種,因此,相關的防疫檢疫組織就會疏于對這種疫病的防治,對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重視程度不足;第二,由于基層獸醫專業人才的缺少,專業技能和設備的缺乏,在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上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對疫苗的保存、注射、用量等掌握不好,導致出現操作上的問題。其次,由于基層獸醫人員的緊缺,一般都是身兼數職,對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上會出現細節上的忽略;第三、群眾的配合度低,很多當地的牧民不理解注射疫苗的重要性,阻礙基層獸醫工作者的防疫工作,牧民認為注射疫苗會對他們的牦牛產生不良影響,抗拒注射疫苗,耽誤疫病的預防工作;最后,疫苗接種工作沒有徹底落實,接種的時間沒有掌握好,沒有在病發之前及時地接種,造成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生。
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藥物治療需要結合具體的診斷結果及藥敏試驗,使用高敏抗生素治療。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主要選用的抗生素有氟苯尼考、磺胺嘧啶鈉、硫酸慶大霉素等。用磺胺嘧啶鈉注射時,根據牦牛的體重選擇適合的劑量,劑量的選擇1.5 mL/kg,通過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 次,連續注射3 d 為一個療程。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時,劑量為2 mg/kg,每天2 次肌肉注射,連續注射3 d。
如病牛有高燒不退且腹瀉嚴重的癥狀時,應采用1 000 mL 濃度為10%的葡萄糖溶液和10 mL 濃度為20%的安鈉咖注射液混合,靜脈注射,每天注射一次,連續注射3 d。
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選用相應的中藥對癥治療會大大加快病牛恢復的速度。具體的用藥為:選用杏仁、梅金沙、黃柏、黃芩、射干、苦參、金銀花各30 g,桔梗40 g 及甘草20 g,加水煎服,每天服用一劑,連服3 d。以上3 d 為一個療程,一般采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方式,服藥2 ~3個療程病羊即可痊愈。
對患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病牛,應該有選擇性的治療,對沒有價值的患牛,及時撲殺,作深埋處理。
預防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生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強化日常的飼養管理,改善養殖環境,控制飼料及草料,保證牦牛生長的需求,提高牦牛自身的抵抗力。其次,嚴格落實疫苗免疫工作,尤其是對于常發生敗血癥巴氏桿菌的養殖場,定期進行牦牛的接種。再者,要注意養殖環境的清潔,及時清理牛舍內的糞便、草料并做好消毒工作。對牛舍和周邊環境的消毒使用濃度為3%的來蘇兒溶液,也可以使用10%的生石灰乳,消毒工作一定要全面且徹底。最后,如果有患病死亡的牦牛,嚴禁屠宰食用或流入市場,應及時進行無公害化處理,在指定地點深埋處理。
西藏牦牛巴氏桿菌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急性傳染病,發病后死亡率非常高,一旦大范圍傳染將會對當地牧民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廣大牦牛養殖者及基層獸醫組織,要對巴氏桿菌病的藥物治療做好充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