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在中國古代,宗教不像西方那樣在政治生活中占有優勢,而是匍伏在權力之下。皇權與宗教的關系,有兩種極端情形:或把宗教奉為國教,當作官方意識形態,如唐朝崇道;或視宗教為異端邪說,極力打壓,如周武帝禁佛。而只把宗教當工具,出入宮門與佛門,周旋輾轉于佛道之間,大概只有女皇武則天了。
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妾。唐高宗還是太子時,就垂涎于她。高宗剛登基便將被迫出家的武則天接回來。從佛門到宮門,從尼姑到皇后,武則天實現了華麗轉身。在高宗的寵幸下,武則天掌握了朝政實權。武則天當過尼姑,在信仰上似乎傾向于佛教。但在初期,她是追隨李唐皇帝尊崇道教的。
道教因其始祖老子姓李,而被李唐王朝奉為國教。高宗時期,武則天作為皇后,積極參與崇道活動。她建議文武百官及天下舉子一律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于是,上自王公,下至百官,人人都學《道德經》。
武則天還利用道教進行皇室政治斗爭,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李弘繼承皇位,命道士抄寫《洞淵神咒經》,經中特意寫上“李弘當王”的讖言。武則天拿這個讖言,作為李弘繼位合乎“天意”的證據,并隨后殺掉原太子李忠。
高宗死后,武則天獨攬大權,急于稱帝,但感到道教是個障礙。經過唐初60余年的崇奉和宣揚,道教教主老子作為唐王朝的“護國神”形象,已深入民心,人們利用老子來反對武則天的篡權陰謀。武則天便想方設法削弱道教的地位,貶低老子的形象,以打擊唐王朝。同時,武則天編織一套新的政治神話來神化自己。
當時佛教在社會上已有廣泛的影響,僧尼對朝廷崇道抑佛也有所不滿,這成為武則天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武則天暗示武承嗣等人偽造刻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所謂瑞石,對外宣稱是從洛水獲得的。武則天把這塊瑞石稱為“天授圣圖”,也自封為“圣母神皇”。不久,又在氾水得到一塊瑞石,銘文暗示武則天是“化佛空中來”,應當取代李唐為女主。僧人法明等偽撰《大云經》四卷,稱武后“乃彌勒佛下生”,當為人世之主。武則天向天下頒發《大云經》,命令各州設置大云寺。在武則天授意下,這些編造的符瑞和神話,都為她代唐稱帝做輿論準備。
武則天建周稱帝后,在全國大力崇奉佛教,推翻自己從前的建議,命令天下舉子停止學習《道德經》,取消老子“玄元皇帝”的封號,恢復“老君”的稱謂。
佛教主張禁欲戒色,武則天卻以佛教作掩護,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薛懷義原是一個市井無賴,因生得英俊挺拔,被盛年寡居的武則天看中。為了掩人耳目,武則天安排薛懷義到白馬寺出家為僧,并對外謊稱是駙馬的叔父。這樣,薛懷義便以僧人和名門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出入后宮,充當武則天的男寵。武則天也常以拜佛為名,到白馬寺私會薛懷義。這是對武則天崇佛誠意的最大諷刺。
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武則天都不是真正地信仰,她信仰的是權力。早年崇道是為討得高宗歡心,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后來抑道崇佛,是為了增強自己稱帝的合法性。
武則天對宗教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有用則用,無用則棄,最根本是為其政治意圖服務。武則天通往女皇的道路,既是一條殺人之路,也是一條操弄宗教、編造神話之路。一些研究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前者,而忽略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