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義的產生并不是孤立的,離不開客觀世界為語言符號外延和內涵所提供的大環境,更與主觀世界,即與人的心理活動和認知緊密相關。多義詞語義的產生、發展和使用與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由于東西方國家在社會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諸多不同,詞匯的文化語義也有所差異,二語習得者在學習多義詞語義時必然會涉及和接觸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由于對于英漢兩種語言在心理表征上的差異,二語習得者通常憑借自身的認知體驗和對世界的認識對多義詞的語義進行把握和處理,但從習得效果看,學習者對于語義網內各個義項的習得并不均衡,這為語義遷移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下面我們從英漢兩個民族文化在社會生活環境、文化價值觀差異對多義詞語義遷移現象進行解釋。
關鍵詞:多義詞;語義遷移;認知研究
一、社會生活環境對語義遷移的影響
人類的社會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參與,自然環境也影響和改造著人類的語言,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環境孕育了不同的語言體系和社會文化習俗。任意語言符號都是客觀世界的反應,詞匯也不例外,詞匯的演變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不同的社會生活環境產生的詞匯語義內涵也有所不同。比如對于母語中的“雨后春筍”,在不了解西方的自然環境前,學者很容易遷移為“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然而事實上應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首先對于“雨”字,對應的英文詞應為“rain”,英國為海洋性氣候,晴天少雨天多,所以時長都把“rain”掛在嘴邊表示雨天糟糕的心情之義,比如“for a rainy day(為困難的日子作準備;以備不時之需)”,而漢語中雨后春筍是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出來,所以此處并未運用“rain”這個文化多義詞;同時對于“筍”字,二語習得者直接對應為“bamboo”,但是在英國的地理環境上,“mushroom”一般在雨后森林中大量生長而非中國土地上的竹筍,受制于母語地理環境的限制和心理認知,學習者經常出現語義錯認的負性遷移現象。詞匯“fish”的基礎語義為“魚”,在英國長期對魚類的觀察結果在語言中也有所引申,比如“big fish(大魚,大人物);a cool fish(無恥之徒)”前面加上形容詞在非正式英文中表示一類人,英語語系的開放兼容使得詞匯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如“fish to fry應為“重要的事情”而非“煎魚”,諸如此類受地域和自然環境影響而不斷更新語義的多義詞不勝枚舉,學習者對于不同社會生活環境的文化認知差異使得語義負性遷移現象的出現頻率大大增加。
二、文化價值觀對語義遷移的影響
由于各民族社會生活環境和文化風俗的不同而產生了其獨特的心理體驗,心理體驗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體現在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每一種文化都飽含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客觀世界的同一事物或相同言語行為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價值,故引發的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也有所不同,進而影響著他們的語言表達形式。首先不同民族對于某事物賦予的情感意義存在著差異,動物類詞匯的語義引申在隱喻的作用下表現的尤為明顯,如“龍”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是“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征,但在西方國家卻將“dragon”視兇殘吐火的怪獸,暗示災難的到來,所以“dragon”常常引申為“兇狠的人”;另外,各個民族對“狗”的情感也有所差異,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狗是人們常掛嘴邊的謾罵之物,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引申義為“卑鄙的人”,如“a dogs life(悲慘的生活)”但在西方的價值觀中狗狗是忠誠的寵物,是忠實的朋友,因而常常是褒義,比如“a lucky dog(幸運兒)表現對于狗狗的喜歡,所以在交際時聽到“top dog”時會產生語義理解上的偏差,錯認為是“極其糟糕的事物”,但在英語中卻是“某領域的成功者;領軍人物”之義;二語學習者在母語文化價值觀和民族情感的熏陶和影響下,一時間難以適應英語中對應詞匯的比喻義、聯想義和社會文化語義,跨文化意識較低,在有關的文化信息交流與表達中就會產生多義詞語義誤用的現象,帶來了一定的交際障礙。
此外,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帶來的語義變遷還表現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契約或思維契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思考上,這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質相關。比如“idealism”在哲學領域,意為“唯心主義”,后引申語義為“理想主義,理念論”,沒有明確的褒貶之分,但是在我國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崇尚唯物主義,漢語中的“理想主義”是與實際想脫離,所以對于“idealism唯心主義”常常含有貶義,受各自價值觀的影響,詞匯意味截然相反;再如“individualism”一詞,強調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以個人本位論為中心,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價值,引申義為“個性的,有個人特色的”,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肯定社會群體、集體主義作為價值主體的作用,所以學習者在習得中逐漸將“individualism”的語義引申為“利己主義、自私自利”,這種遷移出的語義與西方文化價值觀是不相符的,諸如此類的詞匯還有“liberalism; socialism; politician; landlord; peasant; intellectual; community”等。在過于強調獨立自主和人權自由的西方文化價值觀中十分重視個人的隱私,但二語習得者受母語文化“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如果在與英美人交際的語用中忽視這一點是十分不禮貌的事情,必然引起語義在文化上的負遷移。比如“care”一詞,具有“關懷、照料、憂慮、擔心”等語義,在漢語文化中為了表示友好和關心,人們通常會說“注意身體”之類的寒暄用語,比如“be careful”,但這讓會讓英美人產生誤解,讓他們產生“自己不能照顧自己”之意,認為極大的侵犯自己的“隱私”。
參考文獻:
[1] 張紹全.中國英語學習者多義詞習得的認知語言學研究[J]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2] 林正軍,楊忠.一詞多義現象的歷時和認知解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
作者簡介:
洪宇(1983-)女,哈爾濱金融學院商務英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哈爾濱金融學院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