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瑩



紅色經典激蕩歷史回響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在這偉大的百年征程中,身處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上海文藝工作者始終如一地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優秀品質并廣為流傳的佳作,以舞臺的獨特形式呈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熱血、激情、犧牲、輝煌。在建黨百年的特殊節點,申城舞臺再一次被紅色激情點燃,經典與原創輪番上演,弘揚革命精神、傳播紅色基因、鼓舞人民士氣,帶領觀眾共憶崢嶸歲月。
2月27日晚,朱踐耳《唱支山歌給黨聽》和丁善德《長征交響曲》兩部紅色經典在上海恢弘奏響,這也意味著上海交響樂團拉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經典劇目展演季”的帷幕。從2月至4月,在這個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主辦,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和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共同承辦的展演季中,9家上海文藝院團獻上12臺紅色優秀經典作品,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勾起上海觀眾一系列澎湃熾熱的紅色回憶。
對于紅色精神的宣傳創作,上海的文藝工作者從不曾缺席,“以歷史為筆,以激情為墨”,創作出了一批弘揚革命精神、傳播紅色基因、鼓舞人民士氣的紅色經典。而參加本次展演的作品,無一不是當年轟動街頭巷尾、引領藝術潮流的流行,既具有鮮明熾熱的時代特征,又具有傳承不息的藝術品質。
其中,既有芭蕾舞劇《白毛女》、越劇《家》等展現黨領導人民反抗三座大山黑暗壓迫的紅色經典;也有交響樂《長征交響曲》《紅旗頌》《鐵道游擊隊組曲》,京劇《杜鵑山》《智取威虎山》,評彈《王孝和》,歌劇與滬劇《江姐》,滬劇《蘆蕩火種》等歌頌革命先輩信仰堅定、甘灑熱血、英勇奮斗的不朽名篇;還有滬劇《挑山女人》等謳歌中華民族美德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以及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創作出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
在迎接建黨百年的日子里,上海文藝院團集中展示原創紅色經典作品,旨在引領廣大觀眾在重溫紅色經典的同時,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展現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程,進一步提升上海紅色文化標識度。
紅色經典的舞臺重現,不僅體現出藝術作品與革命意志超越時空的生命力,也體現了藝術工作者技藝與精神的代代傳承與生生不息。在這次展演中,經典版與青春版《江姐》的演繹,為作品在藝術傳承中注入新的內涵;芭蕾舞劇《白毛女》已走過了五十六載春秋,從第一代大春凌桂明到第六代大春吳虎生,傳承也將體現對前輩的致敬;重新復排的《杜鵑山》則在力保經典韻味的同時,在舞臺呈現上進行更多的提升。
原創力量呈現當代解讀
經典是對藝術形式和革命精神的繼承發揚,而一系列原創新作的創作和上演,更能體現、激發當代人對革命的理解和思考,讓廣大的觀眾更深入地體會當年革命志士前赴后繼獻身革命的精神感召,也體現出具有當下時代特征的藝術形態。在今年的上海舞臺上,各個劇種、各種藝術形式從各個維度展開的紅色敘事輪番上演,展現出一個豐富多元又具有現代思維、現代思考的“紅色”舞臺。
2021年亦是紀念龍華二十四烈士犧牲90周年。早在二月,上海戲劇學院的話劇《前哨》就帶著使命和時代印記在上海上演。該劇采用戲中戲的形式,講述了2020年的一所藝術大學內,青年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排演一部寫于30年前的未完成的劇本,力圖再現“左聯五烈士”的故事。當代青年能否理解90年前五名青年作家的人生選擇,又能否解開30年前編劇對“左聯五烈士”的理解?——戲劇呈現和該劇編劇、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的經歷遙遙呼應。20世紀80年代末,黃昌勇就開始了對左翼文學和“左聯五烈士”的研究,這是他心中的一個夢,也是他創作《前哨》的初心。“我這個戲更加聚焦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大到整個社會環境,讓大家看到20世紀30年代這樣一批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革命的進步青年的真實內心。”執導該劇的青年導演馬俊豐說:“革命前輩用生命書寫歷史,最后把自己點燃,佇立成一座座燈塔。這些燈塔可能一度被人遺忘,現在,我們要把它重新點燃。對我來說,做這個戲,就是把燈塔放在了舞臺上。”
同樣聚焦“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大型原創滬劇《早春》,自去年首演后一直頗受關注,4月1日至4月2日,這部作品再次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演。該劇是上海文慧滬劇團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彰顯龍華烈士的革命精神而創作演出的一出戲。這部發出“青春怒吼”的原創作品,在舞臺上塑造了令人親近又可信的英雄形象,不僅在于主創團隊的年輕化,更在于這個年輕的主創團隊用當下年輕人的心理去理解和解讀當年的革命烈士——展現英雄人物真實的困惑和選擇,通過深入挖掘青年在面對時代抉擇、人生之路時的共性,在真實的感動和真誠的創作中找到了歷史與現代的情感共振點。
此外,講述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主義先驅們以生命喚醒民眾、呼喚黎明的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上海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寶塔山》等紅色新作也將在上海大劇院的春夏演出季中上演。上海音樂學院將于2021年度推出七大項目獻禮建黨百年,其中包括歌劇《康定情歌》、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交響合唱組曲《龍華魂》、交響合唱《龍華英烈頌》、音樂劇《忠誠》等5部大型原創作品等。
紅色敘事中展開戲劇探索
在即將迎來建黨百年之際,上海文藝工作者用創新的形式和藝術語匯傳遞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初心與使命。
在今年上海上演的諸多作品中,這幾年持續大熱的“紅色爆款”、上海歌舞團的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依然受到了市場的熱捧。據悉,這部作品不僅將出現在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的首屆“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上,也是上海大劇院春夏演出季“紅星照耀”板塊的重點劇目之一。這部原創舞劇作品在對藝術作品的高品質追求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舞劇創作和紅色敘事的創新與突破,對其他藝術形式進行紅色敘事也具有很好的引領和啟發意義。
如何更好地在舞臺上呈現紅色敘事,如何在體現劇種特色的同時確立自己在現代劇場中的地位,上海戲曲人也在上下求索。時隔三十年后,滬劇《江姐》再次亮相舞臺。由上海滬劇院2006級青年演員為主體的演員陣容,以青春朝氣再現了這出紅色經典。為滬劇《江姐》唱響這首經典“紅梅贊”的,是95后的洪豆豆,她與90后組成的滬劇新生代一起,傳承演繹了這出暌違舞臺多年的保留劇目。“江姐”的表演和唱腔代代相傳,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同樣代代傳承。除了傳承版《江姐》見證年輕滬劇人的成長,在迎接建黨百年的重要時刻,此次上海滬劇院的五部新老作品《江姐》《蘆蕩火種》《紅燈記》《回望》《一號機密》集中上演,以“滬劇紅色經典展演”一展滬劇的“紅色家底”。
電影《黨的女兒》曾轟動一時。后來,上海淮劇團率先將其搬上了舞臺,由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飾演寒梅一角。如今,劇作家羅懷臻在淮劇《黨的女兒》基礎上進行了全新改寫,通過重構革命敘事激活人們對英雄的再想象。該劇將以生命火種為舞臺意象,體現信仰在情感沖突中堅守,更尊重和彰顯個體情感,助力淮劇在現代劇場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新身份。
以非虛構的形式進行舞臺的紅色演繹,也是一種值得期待的嘗試。此次靜安戲劇谷選擇了靜安首部原創出品紅色戲劇《輔德里》作為今年戲劇谷的開幕大戲。該劇將采用非虛構戲劇這一類型詮釋,以上海里弄輔德里為空間,以黨章的誕生與守護為脈絡,聚焦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黨的創建的歷史進程,在舞臺上呈現出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出路、使命和愛情。為確保演出內容的準確性,排演文本中的一字一句均考據自黨史資料。演出將運用肢體、合唱、樂器等多個手段,打造一堂“好聽好看又好懂”的文藝黨課。據悉,4月23日在上海大寧劇院首演后,《輔德里》將與保利院線合作展開全國巡演。
傳承回望,不斷前行,上海文藝工作者將在迎接慶祝建黨百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積極擔當作為,傳承紅色基因,通過講活歷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搞活教育形式,帶領觀眾共憶崢嶸歲月,以契合新時代的精神狀態,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讓紅色精神鼓舞更多的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