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穎


2018年,綜藝節目《聲入人心》將音樂劇這一小眾文藝帶入大眾視野之中,在演出人氣與劇場票房激增的同時,有更多人發出詰問——中國原創音樂劇何時才能出現“爆款”?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之下,華語音樂劇創作之路愈加亟待探索,“原創”二字已成為從業者密切關注的重要話題與課題。
“在構建一個健康的行業環境所必備的所有要素里,我們先擁有了有號召力的演員這一部分,但是我們仍然在等待其他更多有利因素出現,如此才可能成就一部經典的原創作品。”知名作曲家金培達這樣說道。
本土原創沒有停下腳步
近幾年,音樂劇市場風生水起,綜藝節目《聲入人心》推動不少音樂劇演員成為大眾熟知的明星,也帶火了音樂劇市場,不少熱門劇目一票難求。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音樂劇市場的消費數據增速在11項演出類型中排于首位:2019年全市專業音樂劇場演出752場,同比增長41.1%;迎來觀眾72萬人次,增長48.4%;劇場票房收入1.4億。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盡管音樂劇明星也貢獻了相當大的吸引力,但仍然是原版引進劇目收割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坦言,這一現象在當下中國音樂劇第一重鎮上海尤為典型。“中國音樂劇市場引進劇目占大頭,這在其他國家是少見的,歐美市場以原創自制為主,日韓市場有一大部分是購買版權再本土化,但中國觀眾尤其是上海觀眾格外青睞國外引進劇目。當國際音樂劇在這里獲得更多的市場和場次時,也給了本土原創更大的壓力。對于原創音樂劇來說,困難不僅在資金、專業人才和創意,也在如何尋找有公信力的平臺讓觀眾看到原創。”
更多的資本看到了音樂劇行業的潛力,也意味著市場也變得更為復雜,業內人士當然希望“流量”輸入的觀眾能最終留下成為音樂劇的觀眾,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以費元洪的話說,“一半的劇把觀眾拉進劇場,一半把觀眾推出去”。“在這個時代,觀眾的選擇很多,不一定非得看戲不可。戲不好,體驗差,觀眾可能就不再來了。因此在市場增長的同時,作品也要以更高的藝術標準打動觀眾。”
可喜的是,隨著業界的不斷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觀眾嘗試拓展自己的欣賞范圍,一些有實力、有潛力的原創音樂劇獲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間和機會。以文化廣場主辦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為例,這個展演即將在明年步入第10個年頭,過去9年共有39臺101場原創劇目在文化廣場主劇場內上演。
讓費元洪感到欣慰的是,展演季從9年前“找幾部戲參加展演都困難”,到作品“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越來越多”,可選擇的范圍也越來越大,讓優中取優成為了常態。“說明即便行業在遭受疫情打擊之下,原創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費元洪說。
在去年上海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幾近75%滿場的觀眾在文化廣場里以火熱的現場氣氛迎接原創音樂劇《在遠方》的上演,毫無疑問,很多觀眾是沖著主演、人氣音樂劇演員阿云嘎來看演出的,阿云嘎也為這部原創投入了很大心力,不但作為主演,還首次參與了作曲,《在遠方》中包括主題曲《何處是遠方》在內的7首曲目,均由阿云嘎創作。“我還在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希望能探索中國音樂劇的表達方式。”阿云嘎說。而為原創音樂劇添磚加瓦,也是阿云嘎做這部劇的初衷。“原創作品做起來很難,但我們不能老用別人的音樂劇去漢化,我們應該去關注我們身邊打動人的故事、中國人的情懷和感動。所以我覺得做這部劇是很有意義的。”
以孵化為未來積蓄能量
在全面投身音樂劇創作之前,金培達曾因眾多精彩的電影配樂作品而為人熟知。但是在嘗試了音樂劇作曲之后,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更廣闊的創作天地。除了做音樂劇作曲,這兩年金培達還為培育音樂劇的未來力量而投入心力。借鑒西方音樂劇成熟市場以多輪工作坊為核心創作模式的“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正是這樣一個致力于以科學且行之有效的孵化模式帶動中國原創音樂劇力量的個體成長的平臺。孵化計劃自每年12月啟動作品征集,為創作團隊配備穩定的導師與制作團隊,并建立大師班、一輪、二輪匯報與選拔機制,不僅為創作新人在內容層面提供輔助,更為新創作品建立面向觀眾與市場的有效輸出路徑。
年輕的創作者們除了獲得資深導師團隊的專業加持,更得到了作品破土而出后的陽光雨露。青年創作者孫浩程就是這項計劃的受益者,他的兩部作品《南唐后主》《南墻計劃》分別入選了兩屆孵化計劃,其中《南唐后主》已經完成了市場對接,將正式投入制作。孫浩程說:“這兩年我經歷了從未有過的飛速成長。”
兩屆孵化計劃的導師工作,也讓金培達發出了教學相長的感慨。“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投入的一件事,對所有參與藝術家來說,最難的是對自己的創作保持客觀,做工作坊不是看這個劇有多好,而是要發現作品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回頭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
在連續兩年的試水之后,第二屆孵化計劃無論是投稿數量還是孵化成果都呈現很大的進展,共征集到147部原創作品,近乎首屆作品數量的兩倍。從提交作品來看,導師和評審看重的中國語匯的原創表達表現突出。導師樊沖、胡曉慶、金培達不約而同地感慨道:“這些都是在如今中國音樂劇市場上非常稀缺的現實題材和藝術表達方式,細微如家庭生活,宏大至社會問題,很難在當下舞臺找到參照,因此大家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大的創作空間。”
在參演孵化劇目最終展示的職業音樂劇演員胡芳洲和徐澤輝看來,孵化計劃與專業藝術院校的培育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的存在不僅惠及本土創作者,也為演員提供了與常規版權劇相異的工作方式和實踐空間,本土原創作品越多,演員面臨的行業環境也會趨向平衡。
業內人士也希望孵化計劃為中國音樂劇的未來提供養料。去年,文化廣場、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上海音樂劇文化研究中心正在構建將孵化作品納入研究中心的作品庫中,未來在授權范圍內免費開放孵化作品供高校學生學習和排演,讓國內表演藝術院校有更多有市場潛力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可排。
想快一點,但也得慢一點
2020年疫情之下,演藝行業遭受重創,海外大戲無法進入本土市場,原創華語音樂劇面臨巨大考驗的同時也迎來發展的機遇,來加快自我生長的進程。但作曲家金培達提醒:“這兩年機會是多了,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好作品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慢下來,用心孵化作品,發現人才。雖然這兩年音樂劇市場火爆了,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音樂劇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們練好內功。我現在經常接到這樣的邀約——從創作到演出,時間很短,我們創作者就很擔心,倉促的作品未來根本留不下來。”
金培達以百老匯著名音樂劇《致埃文·漢森》為例,這部音樂劇前后創作時間長達十年。“當然這么長的時間也是個案,但是我希望我們的創作也可以慢下來,對藝術的追求變成要求,這點不能忘,要平衡好。”
音樂劇演員鄭云龍也談道,幾年前當音樂劇還沒現在這樣熱門的時候,他參與的原創作品創作周期非常長。“我剛畢業時,在北京,原創音樂劇一年也就兩三部,全北京的音樂劇演員都去面試。有了劇本之后,工作坊研讀劇本至少要十幾次,然后音樂再介入,整個周期很長。但這樣的原創經歷,讓演員能累積到更多經驗,這對以后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鄭云龍曾跟隨《愛上鄧麗君》《阿凡提》等音樂劇三度參加“原創展演季”,但那時候最大的感觸是,原創受關注度不是很高,看的人少。從最開始的不受關注,到現在的多方扶持,鄭云龍觀察,原創音樂劇的質量比以前高了不少。“時間在變,音樂劇在慢慢發展,會越來越好。”
鄭云龍認為,從原創展演到孵化未來,在音樂劇的創作生產機制默默努力、不斷進化的同時,音樂劇演員也不能因為市場好就懈怠,而在這個充滿希望的舞臺上,發自真心的熱愛永遠是最重要的。“國內和國外相比還有差距,而差距之一在演員,而舞臺呈現靠什么?靠演員。對演員來說,要熱愛舞臺,多練,多吃苦,多提供想法,多奉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