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摘 要】“語文”,顧名思義就是以“語”和“文”為主的一門學科,而閱讀與寫作就是語文教學的兩種核心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如何以“語用”視野展開“讀寫互動”式的教學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語文;“語用”;部編版
“語用”,即“語言文字運用”的簡稱,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同時,該課程標準提及“語文運用”相關的內容達到13處之多,由此可見“語用”是語文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核心所在。在“語用”視野下,閱讀與寫作就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兩種主要方式,也是教育專家與教師多年來實踐與探討的重要課題。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章節中,閱讀與寫作兩個內容的課程是分開設置的,但是寫作又以本章閱讀課文為基礎,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關聯,那么,如何在“語用”視野下真正實現讀寫互動式的教學,就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思考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語用”及讀寫互動的概念
(一)“語用”
從廣義的角度而言,“語用”指的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即人類活動中所有的聽說讀寫,都是“語用”活動。而在語文教學中,“語用”則是指“語言的文字運用”,即在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作者如何使用字詞、句子、段落及在通篇上進行表達,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二)讀寫互動
讀寫互動,即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是一種基礎性的語文教學方式。其中,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具體而言,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從課本的語言文字中,認知世界、學會審美、發散思維,并將這些內容轉化自身的內涵。而寫作則是通過語言文字將人與物、思想與情感等抽象內容表達出來的創造性活動。
二、“語用”視野教學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最根本教學內容,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學、語文學習活動都圍繞閱讀與寫作展開。而讀寫互動的語文教學方式是我國多年來語文教學中形成的寶貴經驗,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兩種能力相互轉化、相互遷移,是遵循語言表達及寫作思維規律,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特點的有效學習方法。因此,在“語用”視野下展開小學語文教學,既是對“新課標”的要求的貫徹與執行,也是在傳統教學“讀寫互動”的基礎上對這種教學方法所進行的改革與創新,同時還是加強學生的語言與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重要教學方法。由此,本文以“語用”視野下讀寫互動展開研究探討,以部編版教材內容為實際案例,為推進小學語文“讀寫互動”教學水平提供一些借鑒。
三、“語用”視野下的教學設計
本節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的魯迅先生《少年閏土》一文為例,在“語用”視野下展開“讀寫互動”的教學活動。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閱讀課文,掌握課文中有難度的字、詞,并且要求學生能夠流暢、準確地朗讀課文,做到對課文內容的了解。
2.帶領學生閱讀文中的重點語句,并品味其中的內涵,從“閏土”這一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角度入手,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并結合作者所用的修辭手法,進一步學習如何描寫人物。
3.通過閱讀教學及內容的延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提升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的閱讀欲,進而促使學生在課后多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更全面地了解《少年閏土》的寫作背景及魯迅的經歷,強化課文學習的效果。
教學目標分析: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引導學生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課文的朗讀,此為字、詞教學環節;第二,以“閏土”的人物形象為閱讀教學的重點,從字、詞、句、段及全文結構上全面開展,是培養學生人物描寫、刻畫方法的教學環節;第三,進行課外延伸,旨在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對人物描寫方法的鞏固與思維發散。
(二)教學過程的實施
1.在課堂上,語文教師以自己少年時代有趣故事的回憶,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少年閏土》的創作背景,明確其為敘事的小說文體。
2.引導學生共同朗誦課文,了解小說的大概情節,對課文中的生詞進行講解。
3.要求學生各自細讀兩遍課文,并且重點從“閏土”這一人物的出場方式、外貌、動作、語言、情緒等方面探知“閏土”的性格特點,進而掌握閏土的人物形象。
4.教師給出一個“夜空”、“圓月”、“沙地”的條件場景,讓學生結合該場景從各自的角度上描寫一位與場景相關的人物,而后參照《少年閏土》進行點評指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教學過程分析:首先,教師將自己少年時代有趣的故事講給學生,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引導學生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使學生感知國家的羸弱與時代的不幸,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為何要創作這篇小說;其次,在課文的泛讀與細讀上,循序漸進地使學生心中“閏土”的形象逐漸浮現出來,并使學生感知作者刻畫人物的手法,即該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比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效果更好;再次,在學生自主學習所得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耐心講解,從人物形象到描寫方法的各個關鍵細節入手,使學生對人物及描寫方法理解得更為透徹,升華對讀寫知識的掌握;最后,教師設計出一個專門的場景,讓學生自我發揮,寫出一小段與該場景相關的人物形象,幫助學生鞏固讀寫方法,并激發對魯迅著作中其他人物的好奇心,進而產生延伸閱讀的動力。
(三)教學效果的評價
教學完成后,教師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評價“讀寫互動”的教學效果:
1.學生能夠大致說出作者創作的背景,并掌握整個課文的思想感情,熟悉生字、生詞。
2.經教師引導后,學生能自主總結出“閏土”的人物形象,并對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采用的主要寫作方法有所理解,明白這些寫作方法的作用。
3.在教師設計的寫作場景下,學生完成即時情景作文,能夠至少從三個角度刻畫一個人物,并且提升學生課后擴展閱讀的興趣。
教學評價分析:首先,學生對課文創作背景及生字、詞的掌握,以此檢驗學生閱讀基礎是否扎實;其次,學生能夠自行說出人物形象及對作者的寫作方法較好地理解,并且在寫作練習體現出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檢驗教師“讀寫互動”教學的效果。
四、結束語
在“語用”教學視野下,“讀寫互動”教學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化教學方式,不僅要求教師自身掌握全面的教學內容,還要求教師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將“讀與寫”有機組合起來,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并且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以“讀寫互動”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課程內容的語用性建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0(05):9-26.
[2]徐林祥,鄭昀.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語用熱”再認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8):14-23.
[3]王從華,黃金麗.語用:語文課程的學科特質與實踐品格[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37(0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