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翠艷
地名的變化見證著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建設鎮的變遷:解放前,這里人煙稀少,土地荒涼,故稱“小荒”;1956 年,這里改名為“建設”,勤勞樸實的建設人立志把一片荒涼的家鄉建設得美麗富饒。
幾十載櫛風沐雨,建設鎮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大糧倉”,全鎮21 萬畝耕地宜農宜牧。然而,依靠種植大田作物僅能維持溫飽,全鎮2.6 萬人口,每11 人中就有1 人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脫貧攻堅的號角聲中,建設鎮黨委、政府全力發展壯大特色扶貧產業,實現了更多貧困群眾參與產業、分享收益、脫貧致富。
數九隆冬,建設鎮楊家店村村民趙井明將兩只剛出生的小羊羔抱進了暖和的屋里飼養。他說:“每只羊都是我的‘眼珠子’。”
現年46 歲的趙井明過去靠20畝承包田種苞米維持生計,兒子待業,老母親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藥,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趙井明徹底“翻身”了。他家墻上的“2020 年度建檔立卡戶明白卡”寫得明明白白:家庭人均純收入17379.68 元。
村黨支部書記劉海成說:“趙井明不僅脫貧了,而且是穩定脫貧。”因為趙井明家里的羊從無到有,由開始的幾只養到了一群,現有大羊28 只、小羊18 只,“家底”真的不薄。
變化源自2018 年。那年春天,經鎮、村爭取,郭明義愛心團隊來到楊家店村開展捐助活動,與村黨支部領辦的養殖合作社一道,為全村42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發羊,根據各戶飼養能力,多的分給6 只,少的分給3 只,趙井明分得6 只。
黨和政府的幫助提振了趙井明脫貧致富的精氣神。他學會了怎么防疫、怎么精心飼養、怎么判斷孕羊是否臨產,有時在外頭照料產羔的母羊,一蹲就是半宿。
有了養羊產業,趙井明瞧著老母親的大藥盒子不再一臉愁苦。他在家一邊照看年逾八旬的老人,一邊把精力投到大大小小的肉羊身上。
如今,建設鎮以郭明義愛心團隊、志達牧業公司、志達養羊專業合作社、福澤肉牛養殖有限公司為依托,已在全鎮發展養羊戶400 余戶、養牛戶40 余戶。“黨支部+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企業+貧困戶”“車間+貧困戶”等扶貧模式卓有成效,養牛養羊、種植經濟作物等扶貧產業多點開花。近年來,建設鎮結合“沈阜200 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遼寧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下,發展番茄、食葵、西藍花、中草藥等經濟作物5000 余畝,幫助430 余個家庭實現了收入穩定增長。
產業扶貧,項目是支撐。建設鎮產業扶貧的基本做法是“四個圍繞”:產業項目圍繞貧困村和貧困戶擺布,貧困戶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脫貧攻堅項目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市場定位產業方向,扶貧資金圍繞產業扶貧精準到戶。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精準。
郭明義愛心團隊來楊家店村捐助“扶貧羊”時,村民秦萬和提了個“另類”的要求:“我不要羊,給就給一頭牛吧!”他說,自己養過驢和馬之類的大牲畜,養牛也一定能養好。結果,真的滿足了他的要求,分給他一頭懷胎母牛。第二年,為了鼓勵他把牛養好,鎮領導又給他張羅了一頭牛。如今秦萬和賣掉兩頭肉牛后,還存欄5 頭母牛,價值超過10 萬元。
現在的秦萬和臉上經常洋溢著笑容,而在幾年前,他的家庭陷入了苦難:在外打工開貨車的兒子交通肇事,賠了12 萬元,家里一夜變窮;禍不單行,兒子為掙錢在一家木器廠打工時又出事故,導致眼睛失明。秦萬和因此成為重點建檔立卡貧困戶。

建設鎮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大豆深加工項目,讓眾多貧困戶甩掉了貧困帽子

依靠養牛脫貧致富的秦萬和,臉上常常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對于秦萬和家的困難,鎮、村尤其關注。從2015 年起,鎮里的主要領導就常來他家出謀劃策,支持他買驢、養牛,村里的澤農合作社還對他家的耕地實施免費托管。2018 年,秦萬和一家加入肉牛養殖脫貧項目,年人均分紅130 元;2019年,他家又加入大豆深加工脫貧項目,年人均分紅333 元……2020 年,秦萬和全家人均純收入達17499 元,被縣里評為“最美脫貧人”。
談起往事,秦萬和對黨和政府的感激和對過上更好日子的信心溢于言表。專心養牛的秦萬和相繼建成了大、小牛舍和草料場,購置了飼料加工設備。他說:“我家有5頭母牛,今年爭取再添3 頭牛犢子。牛多了,就是好日子!”
在建設鎮德一村,55 歲的張守江名聲很好:田地種得好、兔子養得好、對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的老伴不離不棄、對社會知恩圖報。如今,大伙兒對張守江的評價又增加了一個“好”——公益崗干得好。張守江把干好公益崗作為對黨和政府幫扶的回報,活兒干得干凈利落,贏得了鄉親們的尊重和好評。
2014 年,張守江因為妻子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還要供兒子上大學,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脫貧攻堅以來,鎮、村對張守江采取6 項幫扶措施:他的耕地全部由合作社免費代耕;加入光伏發電和大豆深加工脫貧項目,每年獲得分紅收益;兒子在校期間每年獲得職業教育補貼3000 元;村里為他安排公益崗,年工資5160 元;低保兜底,2020 年得低保金6168 元;發展養殖,養兔和養雞年收入超過5000 元。經測算,張守江家2020 年人均純收入達11606.67 元。
“產業支撐,長效脫貧,確保扶貧脫貧路上不丟一戶、不落一人,攜手共進小康社會。”這是建設鎮黨委、政府對人民群眾許下的諾言。
據了解,建設鎮建成的大型扶貧產業項目,對全鎮貧困戶的穩定脫貧起到了長效作用。其中,4 個貧困村利用集體空閑土地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共投入項目扶貧資金253.28 萬元,年收益30 萬元左右,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724 戶1896人;依托遼寧英澤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大豆深加工項目和福澤肉牛養殖有限公司的肉牛養殖項目,建檔立卡貧困戶938 戶2369 人從中受益;依托福澤肉牛養殖有限公司的肉牛養殖項目,使2019 年確定的人均純收入5000 元以下人口全部受益。
從“小荒”到“小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還將演繹更多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