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文秀
當下,“流量”一詞很火。很多人想盡辦法“蹭”流量、“刷”流量、“賺”流量。流量成了一些人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了賺取流量不擇手段,同時也將人性的是非美丑現實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流量,原本是指在單位時間里通過指定地點的車輛或行人數量,后來用以描述在一定時間內網站的訪問量。這里特指被粉絲“刷”了多少、有多少關注度和點擊量。流量是衡量一個網站價值的重要因素,擁有多少流量,意味著擁有多大受眾面,擁有多高人氣,擁有多少名與利。許多人為了吸引眼球、為了能“火”、為了賺流量而不擇手段、不顧底線,甚至一再突破底線。比如,有的拼命包裝自己,不惜花錢買流量,給流量“注水”;有的不惜“惡搞”自己、“黑”自己,用惡俗引發圍觀,等等。只要能“紅”有流量,做什么都可以,因為一旦有了眾多流量,一夜之間就可能賺得盆滿缽滿。流量的“含金量”讓不少人趨之若鶩,他們為了能多“收割”一波流量而煞費心機。有的人流量上去了,人格人品卻下來了。
“流量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反映,也是是非美丑的折射。扭曲的“流量觀”會讓人們誤讀“成功學”。成功靠什么?靠誠實勞動、辛苦奮斗,這本是明白無誤的真理。然而,扭曲的“流量觀”一再誤導人們,似乎成功也有捷徑,可以搞歪門邪道,這絕對是陷阱。任何靠“虛報冒領”、靠坑蒙拐騙得來的流量總有一天會露餡,落個雞飛蛋打的下場。扭曲的“流量觀”還模糊顛倒了人們對是非美丑的判斷。人世間,是非美丑是有標準的。千百年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很多公序良俗是變不得、亂不得的。然而,一些人盲目追求流量,把是非美丑踩在腳下,即便一時獲得了一些流量,也是曇花一現,終將被人民所冷落。說到底,扭曲的“流量觀”必須加以糾正和批判。
看重流量沒有錯,問題在于我們該要怎樣的流量和怎樣獲得流量。我們需要的流量應當是實事求是的而不是弄虛作假和投機取巧的,應當是正面積極的而不是負面消極的,應當是量力而行、力所能及的而不是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的。基于這樣的“流量觀”,獲得流量的方式方法、途徑手段是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靠包裝炒作,搞“注水”;靠各種低俗惡俗,搞噱頭;靠劍走偏鋒,打擦邊球……這些都是靠不住的,也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實踐證明,走正道獲取的流量才是正能量,才會“源遠流長”。前年,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之際,諸多精彩閱兵短視頻“刷爆”朋友圈。精彩利落的剪輯、激昂雄渾的配樂、整齊一致的步伐,一個個“爆款”產品讓人看后不禁壯懷激烈,由衷生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去年,在全國各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流量平臺大力科普抗疫知識、粉碎疫情謠言、傳遞抗疫溫暖時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積極作用。這些產品用正能量贏得大流量,從而讓網絡沃土廣袤、蓬勃發展。
開放、共享是互聯網的內在精神,越是開放、共享,越應該把價值導向擺在首位。每家媒體甚至每個人都是流量的制造者、參與者、見證者,都應成為價值出口、價值高地。只有對流量問題認真加以辨析,搞清是非美丑,樹立正確的“流量觀”,每個網站、每個賬號、每件作品才能真正讓網絡記得住、受眾看得見、時間留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