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存在論視角下的工業倫理問題管窺

2021-04-17 04:36:52魏麗娜劉釋心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21年4期
關鍵詞:人類價值

何 菁,魏麗娜,蔣 露,劉釋心

(1.南京林業大學a.高等教育研究所;b.機械電子工程學院;c.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37;2.浙江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310058)

人本質上是一種關系中的存在。然而,在近現代工業化歷程的兩百年間,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持續地拓展人在生活世界中“我”與自身、“我—你”和“我—它”①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在其著作《我和你》(《I and Thou》)中用“我—它”(I-It)關系和“我—你”(I-Thou)關系描述了人類的存在方式。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具有兩重性:一是“我—它”(I-It)表征經驗的世界,“我”經常在這個經驗世界中開展職業行為,從事職業活動;二是“我—你”(I-Thou)表征“我們與之相遇的世界”(the world to be met),它通過聯系而產生對自然、社會和他人關懷與責任的可能性。這種雙重性既貫穿于整個世界之中,又貫穿于每一個人之中,貫穿于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活動之中。具體參見Martin Buber,I and Thou,Continuum,London,2004.關系,并且通過顛覆人類自身的方式不斷改變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對自身本質的認識。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以人工智能、物聯網、5G為代表的現代新興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存在方式,并通過信息重組、時空關系改變,對既有血緣關系與社會關系等各個方面進行“沖擊”乃至“碎片化”已約定俗成的倫理關系及其秩序。當延續千百年的世俗生活倫理不能應對和化解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已經發生的“從天與人的對峙到人與人的緊張、從工具理性的僭越到存在與本質的分離”[1]46-50,不能紓解人類在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對“無家可歸”的憂慮,工業倫理的應運而生就成為必然。

美國環境政治理論家卡西奧拉(Joel Jay Kassiola)認為,近現代工業化加諸西方社會以經濟無限增長為核心價值觀,這成為當代工業社會人的存在危機產生的深層原因②語見約爾·杰伊·卡西奧拉:《工業文明的衰亡:經濟增長的極限與發達工業社會的重新政治化》,余靈靈、尚新力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曾試圖建構“正義”作為工業社會的共同價值準則,以化解工業社會中以倫理與技術、經濟、政治、法律諸方面關系困境為表征的“無家可歸”的憂慮,但卻在半個世紀的實踐中未能有效解決西方工業社會的內在矛盾。這些內在矛盾主要來自于三個領域的價值沖突,即不同地域的國家和民族文明之間的價值沖突,所引發普遍價值的抽象性與人類工業生活實踐的具體性詰問;同一國家或民族文明內部傳統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的價值沖突引發傳統斷裂與信任缺失;現代工業文明體系內部諸因素如倫理、經濟、政治、法律、宗教與技術之間的價值沖突,常表征為技術至上與信仰危機的交互。這三個領域的價值沖突構成了工業倫理的基本問題。

一、普遍價值的抽象性與人類工業生活實踐的具體性詰問

“所謂普遍價值就是當今人類在全球化、多元論背景中,為擺脫嚴重沖突與對立、構建和諧發展道路所尋求的一類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價值精神,這類價值精神以人道、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為基本內容”[2]103-104,它“是建立在人類社會之公共理性基礎上的普遍倫理”[3]。普遍價值所訴求的公共理性,既表現為一種人類性的道德共識、道德態度和價值關切,又呈現為工業社會中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世俗生活倫理;既宣示了一種跨文化、跨地域的價值理想,又規定了工業社會中的人從事現實各類活動的價值立場與實踐態度。可以說,普遍價值是跨文化、跨地域的人們在工業化進程中共同認可和可踐履的公度性道德。普遍價值提出的意義,在于為多元化、全球化的溝通交互和工業生活實踐提供一種“托底”的價值平臺,甚至普遍價值的提出,本身就包含著反對經濟霸權、技術霸凌、專制掠奪、資源壟斷等實踐內容。

然而,普遍價值只是一種基本價值精神或價值法則,所以它總是抽象的、形式的。普遍價值所涵蓋的人道、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基本主張,若離開了特定的文化傳統、社會生態背景和生活語境,就淪為不可理解的純粹抽象。普遍價值所內涵的這些基本的道德主張“不是人們被拋到荒島上后與一群素不相識的人所訂立的一套行為規則,而是具有共同生活背景的人們在共同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認同”[2]113。所以,對它們的任何具體理解,都離不開特定的生活實踐情境、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態背景。一旦僵化理解并應用這些道德主張,就會在具體的工業生活實踐中遇到無窮盡的分歧與爭論,進而遭遇現實困境與倫理難題。例如,如果離開了民族工業的獨立、生存與發展這一最基本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歷史背景,就無法理解其平等價值的具體內容及其實踐樣式①例如,新中國在70年間矢志不渝推進工業化,從無到有,從寡到多,從弱到強,一步步成長為全球第一工業大國。中國工業自強不息地發展,就是為了能在席卷全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與其他發達國家并駕齊驅,抓住制造業“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跨越。但是,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中美5G競爭與貿易爭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經凸顯出諸多全球科技創新與治理中的難題與困境。。

抽象性的普遍價值存在著如黑格爾(G.W.F.Hegel)所批評的“為義務而義務”的空洞性,若是離開了特殊的實踐語境,其道德主張本身就只是一種純粹抽象。例如,“人道”的價值訴求,它只能表達尊重人的生命和平等自由權利、維護人的尊嚴這樣一類最基本價值信念與要求,而不能成為具體行動的具體行為規范。“不傷害生命”是承繼農業社會世俗倫理的、為公眾普遍認肯的基本人道價值訴求。但是,這一基本人道價值訴求,在工業社會中某種特殊語境中的具體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常會發生重大變化。諸多傳統意義上的人道問題(如Tuskegee梅毒試驗[4]、Willowbrook乙肝試驗[5]、印度博帕爾事件[6]等)與一系列現代工業化進程中新出現人道問題(如歐洲難民危機[7]、中國奶制品污染事件[8]、基因編輯技術的使用范圍、安樂死、有限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等)空前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加劇了普遍價值的抽象性與人類工業生活實踐的具體性沖突。工業社會的普遍價值自身有著豐富多樣性的具體規定,它們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實踐中,因而秉持普遍價值的基本立場并不能消除工業生活中的價值論爭與沖突。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民族、甚至不同的工業生活場景中人們對普遍價值自身內在的不同訴求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也常常使人們陷入工業社會中的諸多倫理困境。

二、傳統斷裂與信任缺失

信任缺失是當今世界工業化進程中可以感受到的普遍經驗事實,并且還是中西方工業社會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在一個側面的集中顯現,比如近年國內不斷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加重了國外采購商的不信任感[9],豐田汽車召回門事件[10]、大眾速騰斷軸門事件[11]引發品牌質量信任危機,新“三角債”絞殺傳統產業造成企業信任環境的崩潰[12],以及2019年下半年迅速爆紅的“AI換臉”技術更是如萬花筒般折射出傳統依賴視覺信息識別的“不靠譜”[13]。信任缺失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撕裂當代社會,使之碎片化、離散化并挑戰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布局。“技術將消費者的期望無限推高,而人們對企業如何利用此類技術的疑慮又不斷增加……沒有信任,創新便無從談起。”[1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否能在中國和世界其它地區及國家順利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成功克服當下普遍存在的信任缺失現象。

通常我們對“信任”的理解往往習慣于從個體美德的維度來認識。可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信任缺失成為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社會現象,那么,從個人品質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解釋說服力就貧乏得多。不同地域和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雖然步伐不同,但都在工業化過程中對本地區本民族的傳統交往方式、社會價值體系與倫理規范內容形成了根本性沖擊。可以說,工業社會中信任缺失現象在很大程度上,緣于工業化過程中對傳統農業文明批判揚棄所帶來的傳統斷裂之無根狀態。“傳統并不是指任何信仰與實踐的特定制度,但卻是這樣的風俗習慣,在其中(特別是與時間相關的)信仰與實踐得以被組織起來。傳統所體現的,是時間結構之短暫性的獨特模式。”[15]92相對于傳統而言,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16],它“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我們帶離傳統的秩序軌道……隱含著對于傳統的價值超越性”[2]55,并且標識了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社會、政治、法律、文化、觀念及習俗相應發生變革這一歷史過程。工業化是現代性的必然結果,而現代性的“價值顛覆”[17]特質,為工業化過程中“反傳統的懷疑、批判、否定,為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及其價值坐標尺度的重新勘定,提供了一個可能世界。”[2]56現代工業社會就是傳統的否定性產物。

傳統的價值法則與規范要求在農業社會生活中既充滿神秘性,又富有神圣性;人們在傳統中獲得了某種存在的安全感。“傳統是慣例,它內在地充滿了意義,而不僅僅是為習慣而習慣的空殼。”[15]92當技術改變了人的生活世界,進而改變了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對自身本質的認識,原先作為社會正義秩序與善之美德化身的傳統在被技術祛魅的同時,連同公正、善本身一起消解。在工業化進程的百年激蕩中,傳統的社會生活范型發生了根本變遷,延續千百年的傳統習俗與倫理在工業化的劇烈蕩滌中被沖刷銷蝕,原有作為信任基礎的安全感賴以存在的基礎已經改變。隨著技術對人類自身及社會生活價值顛覆的不斷加劇,人們所面對的社會風險性也逐步增大。在這一變化之下,人們對技術創新及運用中頻頻出現的新問題感到困惑、焦慮或緊張,開始反思技術對人存在及其交往方式的改變,反思自己既有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系統的合理性。由反思帶來的對技術及其應用后果的不可預期性衍生出不安全感,讓人類的工業生活彌漫著某種不信任的情緒。

傳統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斷裂,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由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應用實踐所造成的人的存在孤獨;而信任所標識的,則是“存在的不孤獨”[2]62,因而信任缺失的現象學表征就反映為工業社會中不同群體與個體的存在性憂慮。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曾揭露由于工具理性的濫觴,工業社會中的人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終極目的性,成為了孤獨的“單面人”①語見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而傳統的斷裂更是加劇了人的存在危機。“傳統……可以把任何一種特殊的行為和經驗嵌入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延續中,而過去、現在和將來本身,就是由反復進行的社會實踐所建構起來的。”[15]32-33然而,肇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讓現代信息技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根本上動搖乃至否定了傳統的熟人社會交往方式,“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18]23,符號標志系統的非直接現實性給人們帶來某種憂慮:它是否真實?是否可靠?是否可信?

三、技術至上與信仰危機

文藝復興“人的發現”像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歐洲中世紀的漫漫長夜,為西方工業文明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框架。這突出表現為數學理性觀念的確立,它為以數字化為模型的現代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奠立了思想、心理、文化和社會基礎。伽利略深信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的,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牛頓1687年的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推動了西方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給近代社會經濟變革及機械唯物論思潮的勃興予巨大影響——技術能夠無限地滿足人類對自然索取的效率和成就感。18世紀中葉,人類進入了以技術的機械化為主要標志的“蒸汽時代”。19世紀中后期,技術在人類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得技術愈加顯示出其自身合理性,“電氣時代”的蒞臨就是技術理性深入人心以及自然科技發展的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狀況,“技術現象和技術成果的日益普遍化……把人類的思維不斷引向技術萬能的境地”[19],工業化浪潮的風起云涌,讓人類既充分享受到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恩澤,又“從機器大生產到政治機構的運轉,處處可以看到技術的專制”[1]46-50——西方國家近代工業化歷史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喧囂背后無情地揭開“工業化往往趨向于非人化”[1]46-50的事實。

技術理性的凱歌行進使得技術至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普遍信仰,但同時,技術專制及其非人化傾向導致了西方工業化進程中日益嚴重的信仰危機。隨著工業化向人類生活世界的滲透,技術理性對人形成了從思維方式到行為模式的全方位控制。工業化并沒有真正實現“人是目的”①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人不應該像物一樣被用作工具或手段,而應該被視為目的。“人是目的”這個命題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人是有理性的;二是人在任何時侯都應把自己當作目的;三是人在任何時侯都必需把他人當目的。只有當人具有理性時,人才能把自己和他人同時當作目的。“人是目的”這一命題,揭示出人因有理性而神圣,同時又確認了人的終極價值,強調了個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和尊嚴。參見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的信念,相反地,日益豐富的商品和日益完善的服務帶給人們的除了享受,更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和操縱②參見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技術話語、技術行為模式和技術思維方式并入社會的制度運行之中并為之提供辯解和服務,當存在意義的失落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時,人就成為了受技術理性控制的單向度的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20]進入20世紀,上帝的權威被技術至上的狂熱所打破,技術對人的操縱,并沒有使人成為自主的存在;當功利的沖動越來越失去超驗的抑制力量,技術在帶給人類獲得巨大物質財富喜悅的同時,也鈍化了人對自身存在意義與使命的思考。20世紀的工業社會發展史證明,“‘一切都是可能的’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因‘上帝’這一權威的缺席而享用無拘無束的自由。相反,拋棄信仰和擺脫一切約束的自由只是一種充滿痛苦的情緒解放。”[21]22-39毒品泛濫、民族爭斗、強權政治、霸權主義……都成為20世紀工業文明紀實的刺目注腳。

“科學技術是直接生產力是個條件命題。從總體上來說,它是在現代工業社會才真正成立的命題。”[22]20世紀中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以后,世界各國對高科技的迫切需求直接促發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信息時代里,技術理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以原子能、航天航空、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整個西方社會中呈現出一種以技術標準為標志的文化氛圍,技術至上成為20世紀中后期西方工業社會的主要運作原則和普遍的文化統治方式,并深刻地影響著裹挾在現代工業化浪潮中的人的精神世界,進一步加深了信仰危機。一方面,技術至上隱含著技術理性優先的價值趨向,“使現代工業社會過度地關注于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非人格關系,而常常忘卻了人自身的價值要求”[1]46-50,現代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更是極大地加強“現實主義的技術實用理性”[21]22-29。技術至上理念在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膨脹,導致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盛行,其結果必然導向“對我們個體目的的原子主義的關注,消解著社會,并把我們相互分開。”[23]“社會信仰得以確立的前提是某一特定社會或文化共同體成員的社會認同或文化認同”[21]22-29,當社會趨向于毀損個人內心安全、快樂、理性與愛的能力之基礎,趨向于將人們變為自動機械③參見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當社會的“碎片化”成為現代工業化不可避免的后果,人的生活世界就產生了孤獨感、不安全感甚至幻滅感。另一方面,大眾文化通過對自主性的消融加劇了主體性的失落,在強化技術理性消融質變能力的同時,加速弱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個人的道德理性。大眾傳播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加強對人的心理、意識的操縱和控制,“民眾所關注、所認同的是經過現存制度和技術理性篩選過的內容,而其真實的需要和現存制度所提供的需要之間的對抗和矛盾則被遮蔽”[24],它突出表現為以物化人格取代主體人格。原子化的個人被形塑單向度、無批判、無反思的思維模式,習慣于接受大眾標準,在功利原則導向下崇尚自由競爭和利益最大化,在形形色色的利益沖突中敏感又疲憊于個人算計,因而倍感困惑、失落、迷惘、孤獨和苦惱,“苦惱意識是痛苦,這痛苦可以用這樣一句冷酷的話來表達,即上帝已經死了。”[25]

進入21世紀,當信息革命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時,可控核聚變、量子信息、虛擬現實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異軍突起,在試圖解決全球能源與資源危機、全球生態與環境危機、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等多重挑戰的同時,也不得不直面人類自身的存在危機。尤其是AI技術正在以其數字自動化的優勢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空間形成“遠程的” “不在場的”控制,其對“什么是人”和人的本質的深層次挑戰引發人的主體化喪失的風險,“在實質上更深層次地表現為人工智能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把持和侵占”[26]。例如,“各種生物智能芯片植入人腦,承擔部分記憶、運算、表達等功能,一些殘缺、受損或老化的身體器官被人造器官所替代,那時新興的‘共生體’究竟是‘人’還是‘機器’?”[27]又如,AI機器人正越來越多地投入生產過程,替代人類在有毒、有害、危險環境中的工作,或者替代人類從事單調乏味的重復性工作[28]。再如,健康陪護機器人[29]是否會讓獨居老人形成對“機器”的情感依賴,從而失去對真實的子女親情和人際溫暖的渴望?借助不斷發展和升級的現代創新技術,AI產品無論在行動還是思維方式上都比鮮活的普通人更像“人”,甚至在各方面都超過了“人”。當人工智能嘗試甚至取代曾經專屬人類的工作——寫詩、翻譯、上課、斷案、陪護、駕駛、戰斗等,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和人的本質,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和人機關系的價值原則,都需要重新認識。”[30]不僅如此,AI機器人相比人更加“勤勞”,更加任勞任怨,生產效率也更高,是否會在不久的未來帶來嚴峻的失業問題?“人工智能導致的大量失業只是表面問題,真正嚴重的實質問題是失去勞動會使人失去價值,使生活失去意義,從而導致人的非人化……導致人的存在迷惑。”[31]5-12

進一步地,智能時代的信仰困境還突出地表現為人與人關系的異化之困。它表現在:一方面,大數據技術正在讓人們的生活成為“一切皆被記錄的生活”。個人的身份信息、行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觀念、情感與社交關系等隱私信息,都可能被記錄、保存、呈現;AI技術還可以通過云計算“算出”甚至“讀出”一些不想為外人所知的秘密,如身體缺陷、既往病史等。人們所有的生活軌跡都被隨時隨地保真性記錄,所有的個人信息都被永久性保存,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私人行為都可以被還原性畫像,人們幾乎無時無刻不暴露在AI技術面前,人們做一切事情的行為和活動都可被技術預測甚至定義。可以預見的是,活在無處不在又無所不能的AI技術監控之下的人既時刻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被別有用心的人“分享”或出于商業目的而非法使用,又戰兢于自己的私人生活及其領域被“圍觀”或“群嘲”。當人的生活世界匍匐于技術的支配和統治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成為冗余——我們不敢渴求他人的理解和關注,我們也對他人的理解和關注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當人類的一切需求皆可由技術來滿足,那么,人類的生活世界也將由技術所決定和支配。“每個人就只需要技術系統而不再需要他人……人再也無須與他人打交道,其結果必然是,人不再是人的生活意義的分享者,人對于人失去了意義。”[31]5-12若每個人都不再被他人所需要,生活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意義。人與人深度異化必然致使人類的生存喪失了深層次依靠、安全和意義感。

四、結語:現代工業倫理理論框架的初步致思

全球工業化的百年進程中,技術的變革、創新及其應用在人類生活的各層面引發了諸多難以預測的倫理沖突。進入21世紀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方興未艾又在越來越多的工業實踐中產生了紛至沓來的道德問題。在人類社會生活與現代工業實踐的同一視域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并有效地預防類似的困境或沖突的發生?工業倫理提供了一種觀察、認識、理解工業社會中諸“關系”價值合理性的切入視角。

工業倫理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生活倫理,更應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進程中的實踐倫理。它關注并研究人類工業活動引發的社會治理問題以及人在具體的工業活動過程及實踐情境中人“應當”的道德生活實踐規律,并為處理工業生活中的價值沖突與倫理困境提供價值判斷與選擇依據、行為規范和應用方法。它要求我們應以一種具有前瞻性與責任精神的立場慎重對待現代技術的應用及創新,對技術引發人的存在樣式與生活方式的變革保持密切關注;應以高度的倫理自覺去關注生活世界與工業實踐,并通過對技術革新及應用的反思性把握,尋求并實現“能做”與“應做”的統一。這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反思和檢討傳統的道德思維、倫理學理論和現行的工業(行業/企業)規范體系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提出和論證具有更新理論形態、深化理論內容、發展理論結構的一種蘊涵新的時代氣質的、綜合的現代工業倫理的理論框架。

1.從倫理的角度對人類當今工業生活及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給予價值關切,探討如何使道德要求通過職業共同體的行為規則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是工業倫理生成的社會現實基礎。這也賦予了工業倫理直面現實、關注現實、引導現實的規范倫理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人類工業生活及生產、應用等實踐領域中產生了新的倫理問題。例如,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無人機開發和人工智能倫理等問題,因各有其特殊性而無法由已成文的規范條款的現實演繹來獲得解決,亦不能為復雜多變的實踐場景中的個體從業者提供行為選擇的正確導向。由此,在理論形態上,工業倫理不能僅停留在規范建制上,還應該從當下的工業生活和生產、應用等實踐場景中的“我” “你”“它”的現實境遇出發,從具體的人類社會生活經驗出發,來尋求解決道德困境的出路。

2.倫理學的使命不只是宣示規范,而是要追問規范本身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因此,工業倫理理論內容必須表達人在工業生產生活中“應當”之道德要求,展現人潛在的、生長的、豐富的類本性①高清海認為,人按其本性來說,就是一種類存在物。人的類本性表明,人只能存在于同他人內在統一的一體性關系中,也只能存在于同外部世界即人的對象性存在的內在統一的一體性關系之中;而且這種一體性的關系不但構成人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對象,并且還是人的自為活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在一切存在中,唯有人才能不僅自身存在于類聯系中,而且能夠自覺地把自身當作類來對待,以類為自身活動的內在規定,并有意識地在自己的行為中去貫徹。此外,類這一概念對人是突破限界的超越性概念,因此,人的類本性所表現的就是對天然本性規定的超越和突破,類就意味著人是融解在普遍關系中的一種存在。詳見高清海:《人的未來與哲學未來——“類哲學”引論》,載《學術月刊》1996年第2期,第3-16頁。。工業倫理語域中的類本性,應是人在與技術、經濟、生態、社會整體存在中通過自覺、自由的能動實踐而創造的人與技術、經濟、生態、社會、自身在人性自覺基礎上更高程度的統一。這種一體性關系不但構成了“我”有意識的活動的對象,還是“我”自主、自為地工業生活所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人的類本性的激發和呈現,必然豐富和充實工業倫理的理論內容,即催生出不同于傳統義務論的責任倫理,它是因人性在歷史新時期的茁壯成長而生發出來的,內涵了傳統世俗倫理所不具有的新的人性維度。這種新的人性維度,就在于它是不同于傳統倫理的以“我”為本位的道德思維,而是一種他者思維。

3.第四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我”“你”“它”的邊界不斷拓展,人類在工業生活及其活動領域中的道德經驗和知識也不斷地豐富和普遍化,這必然要求工業倫理拓寬其理論結構,以積極應對工業化對倫理學使命的時代要求。一方面,工業倫理的理論結構必須掙脫傳統的職業倫理限域,必須建構在全人類普遍公認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之上,為工業領域從業者進行道德選擇提供全新的價值坐標,為從業者行為提供全人類普遍認同和普遍遵循的行為規則,也必須有新的實踐智慧來處理跨國家、跨地域、跨民族的全球性工業倫理問題;另一方面,工業倫理在理論構成中必須要認真思考、審視、汲取當代生態倫理的“生命共同體”的核心內容,在工業活動與人、自然整體存在中倫理關懷“我” “你”“它”,以人類發自內心的自覺自律、自主自為來保證工業發展中的人與自然的協調,積極踐履“我”對“你”“它”的責任。

猜你喜歡
人類價值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尤物视频一区|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日韩午夜片|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啪啪|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www.国产福利|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最新网址|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色图区|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小视频免费|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福利网| 福利一区在线|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二|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男人资源站|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a毛片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97在线碰|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伊人天堂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a√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18|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免费无遮挡AV|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免费无遮挡AV|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久久国产热|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伊人色在线视频|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www|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