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艷
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鄉綜合服務中心,吉林洮南 137115
當今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品種已經成為提高養豬利潤和促進養豬生產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種豬場內的選育工作是一項關系著生豬質量與效益的關鍵性工作,是養豬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組織實施好此項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綜合考慮本場的各方面的實際因素,從選育目標的確定,育種群的構建,選配計劃的制定,性能測定的組織,遺傳評估模型的選擇到種豬的選留淘汰各環節,環環緊扣。因此,如何選擇符合當今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的品種,已經成為養豬業的重要任務。
在種豬育種目標確定時,必須對豬群基礎有清晰地了解,明確不同豬群的經濟效益差異,如豬場的生長速度、產仔數量、豬肉品質等。我國的生豬養殖市場經過多年發展,瘦肉型種豬得到市場的認可,且處于相對穩定的養殖狀態下。在種豬選擇時,應當考量多種因素,進而保證種豬育種的可行性,為后續培育養殖工作開展打下基礎。
在核心群建構工作開展時,主要是對種豬的品系與胎齡結構進行分析,在品系選擇工作開展時,應當結合養殖市場定位,避免市場中同質化競爭嚴重,影響到種豬的選育。我國多數地區進行種豬品系選擇時,主要選擇美系,以保證種豬發育的有效性。為保證核心群建構的可行性,在種豬選育工作開展時,應當主動淘汰與被動淘汰進行同步開展,確保種豬培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在選配計劃進行制定時,應當進行優配優、良配良的工作開展。為實現科學選育種豬,應當將種豬的近交系數控制在0.625以下,以保證種豬培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如血液均勻配種、公豬均勻配種等,為保證配種的可行性,需對配種的頻率進行合理控制,避免影響到配種質量,不利于后續種豬的選育。一般情況下,在實際配種工作開展時,每周不可超過三窩,且公豬的配種總數,不可超過五十窩,以保證選配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1]。
窩選工作的開展,作為種豬選育的關鍵點,必須對其工作進行有效控制。筆者認為,在窩選工作開展時,應當在豬崽斷奶前,在豬崽轉到保育舍后,對種豬進行科學管理,避免豬崽活動空間交叉,影響到種豬的選育。在實際窩選工作進行時,應當遵循以下工作原則,即同窩存在遺傳缺陷時,整窩的豬崽不進行選育,避免后續種豬選育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在種豬選育工作開展時,性能測定的工作開展非常重要。通過對種豬的性能測定,可及時發現種豬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及時有效處理。在性能測定組織工作開展時,可利用B超測膘儀器,對種豬的背膘進行測定,但考慮到該類設備的采購成本較高,部分種豬場進行運行時,不愿采購較高價格的設備儀器。為此,在實際性能測定工作開展時,可利用相關設備的配合,計算得出種豬,為消除測量的誤差,可進行多次測定,并對測量數據進行合理處理,以保證測定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隨著育種測定數據的不斷增加,將有效增加遺傳評估的準確性,保證種豬培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對種豬進行選擇淘汰時,可每月進行一次,在實際選擇過程中,以父系種豬與母系種豬為選擇對象,基于估計育種值進行評估。在種豬進行選擇時,留種率不可過高。若期望選擇較高的遺傳種豬,應當在選擇種豬時,將母種豬的留種率控制在20%~25%之間,而公種豬的留種率需要控制在3%以下,且在進行選擇差值控制時,不可將其處理為負數,影響到后續種豬培育工作的開展。在我國以往的種豬選擇規律中,采取物競天擇、見好就留的選擇原則,即將發育強壯、產仔量高的種豬進行選留,以保證后代繁殖的可行性。由于該種選擇方式,并沒有涉及遺傳基礎,使得種豬的遺傳進展較慢,無法保證種豬的持續遺傳,影響到種豬培育的經濟效益[2]。
通過育種軟件的數據分析可知,在2014年以前,我國主要借用NSR與CCSI的加權值進行管理計算。在2014年以后,我國對生豬的遺傳改良工作指數進行調整,如父系種豬的日齡與背膘的指數調整為70%、30%,在母系指數中,將種豬的日齡、背膘、產仔數量的相關重要性指標進行調整,分別為30%、10%、60%。在選擇指數的調整下,對種豬的場內選育工作開展產生一定影響。在我國自主種豬養殖時,必須選擇適應于市場養殖環境的相關指數,以保證后續種豬養殖工作的有序開展,避免出現“豬肉短缺”的市場危機[3]。
綜上,文中對種豬場內選育的工作要點進行解析,深入探討了種豬培育工作開展的重點與難點。為保證種豬培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必須對場內選育工作的關鍵點進行科學控制,消除種豬培育工作的各類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