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青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正確理解和把握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共同性與差異性之間的關系、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促進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大局,是努力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點所在。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總結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鮮明提出了“兩個結合”的基本要求。一是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團結統一是國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國家的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同時,在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國家法律實施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使各民族在祖國大家庭里,既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又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所長。二是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所有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都是黨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地方,而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和獨有的地方。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設各項事業。為了更好地實現各民族平等,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其目的都是為了逐步縮小差距、增進民族團結。我們既要看到民族發展上的差距,也要看到地區發展上的差距,無論是修訂完善已有的政策還是研究出臺新的政策,都要有利于促進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要逐步更多針對特定地區、特殊問題、特別事項,減少同一區域內民族之間的公共服務政策差異。
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關鍵要厘清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但要看到各民族的差異性不斷縮小、共同性不斷增多是歷史趨勢,同時民族特點、民族差異性將長期存在也是客觀現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追求,不能用各民族的意識取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籠統地把“同”和“異”放到一個層面上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統領差異性,沒有共同性就談不上共同體意識,不能本末倒置;“異”是歷史的、具體的,是豐富多彩的,不能用差異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個民族的獨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樣性。增進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更不是要消滅哪個民族,而是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凝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精神力量。同時,還要在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保護和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目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目標。創建工作是否富有成效關鍵看是否緊緊抓住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是否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要堅持所有的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和深遠意義,堅持創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切實通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要將創建工作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通過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通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美好未來激勵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注意提升提煉創建工作典型經驗,以身邊人身邊事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要以項目化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等機構體系,使創建工作做到虛功實做、有感有效。在創建工作中要做到“八個突出”。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分析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覺踐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初心使命;突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正確看待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突出強調中華民族共同性,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正確認識和處理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突出創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本職工作相結合,將創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創新創建工作載體,充分利用新媒體新形式最大限度提高創建工作覆蓋面,不斷提升創建工作的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水平;突出提升提煉創建工作典型經驗,充分利用新媒體廣泛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事跡;突出數字化建設,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大數據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管理手段,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精準精細、有的放矢;突出構建運行有效、管理規范、效果顯著的體制機制,使創建工作常抓常新、落實落細。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就難以形成認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傳承和發展的寶貴財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走向現代化必須要順應的時代潮流。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教育并不沖突,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有好處。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教材建設,有利于讓民族地區各族群眾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有利于促進民族語言授課的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走上更廣闊的舞臺,獲得更多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和實現夢想的機會。
推行國家統編教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做好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和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