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生在2021 年2 月19 日《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視歷史教育特別是黨史教育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縱觀我們黨百年風雨歷程,每逢重大歷史轉折,我們黨總是善于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尋找啟迪,歷史教育成為加強黨的建設、推動黨的事業發展的制勝法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的重點群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論述,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讀懂歷史這部最好的教科書,從中源源不斷汲取思想養分,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放飛青春夢想。
樊良樹在2021 年2 月19 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脫貧攻堅偉大奇跡彰顯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優勢。正是因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由黨中央和各級黨委統一決策、統一部署、統一指揮,才能最廣泛地凝聚全黨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脫貧攻堅偉大奇跡彰顯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優勢。我們黨始終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把人民的幸福冷暖放在共產黨人的心上。中國共產黨志在千秋偉業,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正是這樣的人民性,決定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以最廣大人民為根本價值取向。脫貧攻堅偉大奇跡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在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在脫貧攻堅的系統工程中,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中西部地區落實主體責任,東部地區落實幫扶責任,主管部門落實行業責任,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軍隊和武警部隊落實定點扶貧責任,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履行社會責任,形成了積聚力量實現脫貧目標的制度合力。
鄭新立在2021 年2 月18 日《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要通過改革釋放四大經濟增長潛能,推動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新體制以促進鄉村振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城鄉市場之間各類生產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二是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以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技術障礙,必須集中力量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打通產業鏈的難點和堵點。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三是完善資本市場功能以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發行長期人民幣債券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于完善資本市場功能,助力擴大內需,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而且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我國經濟將跨上一個新臺階,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四是建立公共產品籌資機制以補上公共產品短板。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投資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優選項目,財政部門主要負責政策補償,政策性銀行和證券主管部門負責配套資金支持。切記不要由一個部門包打天下。
高永久、馮輝在《民族學刊》2021 年第1期撰文指出,邊境牧區各族民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與實踐正體現著其興邊富民、穩邊強邊的戰略使命。從頂層設計、規劃分析以及實景關注來看,包含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關鍵性要素體系及其實踐貫徹中表現出的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高質量發展與民族大團結兩個主題,這正是邊境牧區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也是邊境牧區一個中心、多元治理框架下綜合性治理方案的重要內容。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是新時代邊境牧區現代化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其前提是區域安全與總體穩定。邊境牧區各族民眾實現發展共贏、關系互嵌、情感相融,正是治理效能更好發揮以助推安全穩定發展進步的社會基礎,需要在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央地方政府與邊境牧區基層社會形成發揮各自優勢、統籌協調配合的格局。為此,在“十四五”時期,要將著眼點放在區域和邊境民眾兩個維度,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促進更多支持性資源精準匯聚,使各族民眾在共享發展成果過程中真正提升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牢固樹立“五個認同”,共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