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利,張 紅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絕經前后諸證是女性圍絕經期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及生理不適癥狀,現代醫學稱為圍絕經期綜合征,其病因在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內分泌紊亂,不僅會引起月經紊亂、血管舒縮癥狀(主要表現為潮熱)、精神神經癥狀(易怒、焦慮、抑郁),而且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1]。2015年全國有1.3億圍絕經期婦女,預計2030年將達到約2.8億(全球將增長到12億)[2]。絕經期婦女數量漸增,絕經前后諸證將影響到越來越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劉小玉[3]提出中醫治療本病具有治療方法多樣、個體化治療、多靶點作用、副作用少、增效等優勢。張紅教授多年從事中醫婦科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加強中醫婦科理論的學習和現代研究進展的追蹤,對多種婦科疾病積淀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在絕經前后諸證上提出了新的學術見解。張紅認為其病機核心在于沖脈陰陽失和,治療關鍵在于調理沖脈。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該病經驗分享如下。
沖脈是奇經八脈之一,雖不與臟腑直接相通,卻與臟腑功能密切聯系。《靈樞·逆順肥瘦》:“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沖脈能夠調節臟腑氣血。《素問·痿論篇》:“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靈樞·逆順肥瘦》描述沖脈“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滲三陰”。由此可見,沖脈具有灌注十二經絡的作用。沖脈能夠調節臟腑,灌注經絡,臟腑經絡氣血有余時又能滲灌沖脈,故沖脈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沖脈能夠主持月經,唐容川《醫經精義》所言:“陰血循沖任,下入胞中,與癸水會合,則為經血。”沖脈起于胞宮,沖脈血盛,下注胞宮,與癸水相合,遂成月經。沖脈主生殖,《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太沖脈,唐·王冰注為腎脈與沖脈合而盛大,近代醫家多釋為沖脈。這一段話描述了沖脈對生殖功能的影響,沖脈充盛為月經生理的物質基礎,主宰著女性的生殖功能,沖脈衰少是月經漸閉的原因,導致了女性生殖功能的喪失。由此可見,沖脈的功能在女性的生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沖脈的循行上至頭面,下至足踝,前行腹,后行脊,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陰,隸屬于陽明,又通于厥陰[4]。沖脈與肝脾腎在經絡上相互聯系,生理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
2.1 沖脈與腎 《素問·骨空論篇》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沖脈挾少陰經上行,下行支自腘中并行于少陰經深處,至內踝之后匯聚[5]。沖脈在循行上與腎經匯聚。張景岳說:“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天癸是命門元氣——腎間動氣,天癸對于胞宮是月經產生的先決條件,而沖脈起于胞宮,因此,腎氣入于沖脈而成沖脈之氣。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指出:“沖為氣街,氣根于腎,血海即丹田,腎氣之所藏也。”可見,腎氣為沖氣之根。沖脈主稟受和輸布先天之腎氣,腎陰精充足則沖脈陰血旺盛,腎陰虧虛可導致沖脈陰血虧虛。
2.2 沖脈與脾胃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胃為水谷之海,多氣多血。《素問·痿病篇》云:“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因此,“沖脈隸屬陽明”,沖脈主稟受和輸布后天脾胃化生之氣血。脾氣健運,化生氣血充足,胃氣和降,陽明氣血充盛,后天氣血灌注沖脈,使沖脈氣血蓄益。脾虛胃差,化生氣血不足,可導致沖脈氣血無以為蓄。
2.3 沖脈與肝 肝主疏泄,調暢周身氣機,氣機條達則血行通暢,氣機郁滯則血行瘀結。沖脈調節臟腑、灌注經絡、主持月經、主生殖功能的實現不僅需要氣血充盛,而且需要血行通暢。肝氣調達,沖脈通暢。
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婦科論》云:“凡治婦人,必先明沖任之脈,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沖任之故,則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條萬緒,可以知其所從起。”張紅認為絕經前后諸證的病機核心在于肝脾腎三臟精氣衰減不協調,相關經脈失和,造成沖脈功能失常,沖脈陰陽失和,導致絕經前后諸證。一方面臨床多見腎、肝陰虛突出,造成沖脈陰血虧虛,一則陰虛化火,火性炎上,二則陰不斂陽,虛陽化風,最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上擾少陰心神,下動少陰血脈,故心神不安與血管癥狀并見。另一方面臨床也可見腎陰虛日久累及腎陽,導致腎陽虛,火不生土,腎陽不能溫煦脾土,脾腎陽虛導致沖脈虛寒于下,陰盛格陽,虛陽浮越于上,擾動少陰心神及血脈。正如腎虛一由真陰內虛,陽無所守,而見虛熱證,一由真陽虧虛,陰勝格陽,陽氣飛躍,出現多種火證[6]。劉宏奇基于多年診治絕經前后諸證經驗,也認為當從腎虛、陰陽失衡的基本病機出發認識本病[7]。
3.1 沖脈陰血虧虛,風火相煽 沖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正常的“月事以時下”,一方面需要血海充盈、陰血充盛,另一方面還需要血海有蓄。女子絕經前后出現沖脈陰血虧虛,原因有三:(1)女子五七之年,陽明脈衰,七七之年,陽明脈更衰,沖脈氣血有賴于陽明化生的氣血的蓄溢,陽明脈衰,無以蓄沖脈;(2)女子七七之年腎精虧虛,腎氣不足,腎氣不能充養沖脈;(3)女子七七之年,經、帶、胎、產俱已經歷,耗血失血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失于調理恢復,導致沖脈陰血虧虛,血海無以為蓄,故見月經量少、月經后期、月經漸竭。《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事萬物存在的根本即陰陽二氣調和,人體更是陰陽和諧的狀態,沖脈陰血與陽氣相制相用達到平和的狀態。生理上,沖脈陰血充盛,則沖脈陽氣溫而不亢。病理上,沖脈陰血虧虛,陰不制陽,虛陽上亢,化火生風,風火相煽。
女子絕經期腎、肝陰虛,無以涵養肝氣,又因女性素憂郁,易致肝郁氣滯,氣郁日久化火,肝火挾沖氣上逆,上擾少陰心神,可見心煩、失眠、焦躁等精神不安;下擾少陰血脈,可見烘熱汗出、心悸等血管癥狀;風火相煽,陽氣亢于上,故見頭痛、眩暈、耳鳴等癥。
3.2 沖脈虛寒,虛陽上越 女子絕經期多見腎、肝陰血虧虛,然而由于陰損及陽,陰虛日久可見腎陽虧虛,火不暖土,脾陽不足,導致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水濕停滯,可見浮腫尿少。《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為封藏之本,不僅指腎藏精,而且指腎主納氣。《醫學衷中參西錄》謂:“腎為沖之根”“腎虛之人,沖氣多不能收斂,而有上沖之弊”。女子絕經期,腎精虧虛,腎陽不足,沖脈虛寒,沖氣上逆,虛陽上越,故見烘熱汗出、頭暈頭痛、眩暈耳鳴等陽熱癥狀,但汗出后足冷畏寒,疲乏無力、浮腫尿少等癥狀均為脾腎陽虛導致的沖脈虛寒癥狀。
張紅認為絕經前后諸證患者多見沖脈陰血虧虛,風火相煽,上擾少陰心神,下動少陰血脈,導致心神不安與血管癥狀并見。臨證中也不乏沖脈虛寒,虛陽上越,擾動少陰心神及血脈導致的相關癥狀。臨床治療當以調治沖脈為本,辨證施治,以期達到沖脈氣血陰陽平和。治療關鍵在于調理肝脾腎,腎肝陰虛或脾腎陽虛為本,陽火上亢為標,治療多采用補腎固精以養沖、清肝降逆以平沖、調治脾胃以蓄沖、活血通脈以理沖四法。
4.1 補腎固精以養沖 女子絕經前后,腎精虧虛,一則腎精不入于沖脈,沖脈陰血虧虛,月經漸竭,二則沖脈虛寒,虛陽上越。臨床治療以補腎固精為根本,辨證兼有沖脈虛寒時又當溫補腎陽,二者相伍,也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最終達到元陰元陽平和。補腎固精常用由女貞子和墨旱蓮組成的二至丸、枸杞子、桑寄生、菟絲子、熟地黃等藥。女貞子能夠補益肝腎之陰,烏發明目。張紅認為火熱侵襲陰精的時候,可以用女貞子來治。墨旱蓮與女貞子功效相近,其清熱作用更優,能夠清熱涼血,女貞子補益作用略強,能夠明目。二者配伍補益肝腎,滋陰止血。調養沖脈不僅需要滋補腎陰,還需要補腎精,枸杞子就是一味填補腎精的良藥。補腎既要補其體(陰精),又要補其用(收藏之性),桑寄生、菟絲子既能夠補其體,又能夠補其用,熟地黃具有較強的補腎作用。溫補腎陽常用鹿角霜、巴戟天等藥物,也常選用肉桂引火歸元。臨癥當因人制宜,辨證選用以上藥物。
4.2 清肝降逆以平沖 沖脈風火相煽、虛陽上越是絕經前后諸證的重要病機,臨證治療不僅要補腎固精養沖脈陰虛、溫補腎陽溫煦沖脈虛寒以治本,還要清肝降逆平沖以治標。一項調查研究[8]顯示,絕經前后諸證和抑郁癥狀間存在明顯聯系。另一項調查[9]指出,絕經前后諸證合并抑郁傾向的人群多兼夾有肝郁證。徐經世言:“絕經前后諸證一病,見之于臨床,以肝失條達,沖任虛損型為最多見。”[10]徐經世臨證中觀察到從肝論治絕經前后諸證,尤其是對于伴有精神異常突出表現的患者療效頗佳。肖承悰長期臨床實踐,發現肝臟疏泄功能失調在絕經前后諸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1]。張紅在臨床中清肝降逆不忘柔肝護肝,因女子以肝和為貴[12],治療肝氣郁滯者,宜柔肝疏肝,當歸、白芍柔肝體,枳殼、香附、郁金等疏肝用。肝郁化火,氣火上逆者,宜柔肝清肝,藥物多用當歸、白芍柔肝體,川牛膝引火下行,牡丹皮、梔子、夏枯草清肝火。
4.3 調治脾胃以盈沖“沖脈隸屬陽明”,沖脈主稟受和輸布后天氣血。因此,臨床在補腎固精以養沖的基礎上,辨證為脾胃功能失常時,治療當調治脾胃以盈沖。《素問·陰陽離合論篇》:“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陽明為闔”指胃脈內收與通降氣機之功能,胃脈“陽明為闔”的功能正常,沖脈的氣血蓄溢與氣機升降才得以實現[13]。絕經期婦女常由于飲食不節,憂思傷脾,損傷脾胃;肝郁氣滯,克伐脾胃;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常,氣血化生乏源。臨床多見絕經期婦女脾陽不足,脾為濕困,脾失健運,運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濕困脾的惡性循環。張紅臨證中常用黨參、白術、茯苓健脾化濕,石菖蒲、砂仁化濕和胃。針對沖氣上逆,臨證還會選用枳殼、旋覆花和降胃氣。
4.4 活血通脈以理沖 女子以血為體,以血為用,女子“月事以時下”一方面需要沖脈充盛,血海充盛,另一方面需要血脈通暢。女子七七之年,肝氣郁滯,沖脈氣滯,可導致沖脈血瘀。肝郁日久化火,火熱灼傷血脈,煉血為瘀。張紅常用澤蘭、益母草、川牛膝、王不留行活血通經。同時,針對氣滯血瘀者,宜配伍調氣之品,常用藥物有延胡索、香附、枳殼、郁金等;針對熱灼血瘀者,宜配伍清熱涼血之品,如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等。
4.5 隨癥加減 張紅認為以上四種方法是調治沖脈陰血虧虛、風火相煽,沖脈虛寒、虛陽上越的重要方法,與此同時臨床中還應該因人制宜,隨癥加減。女子絕經前后癥見潮熱汗出嚴重者,重用浮小麥、桑葉等止汗之品;癥見失眠多夢者,配伍酸棗仁、制遠志、首烏藤等養血安神之品;癥見悲傷易哭,抑郁嚴重者,配伍百合、合歡花等解郁安神之品;癥見腹痛者,配伍紅藤、敗醬草等清熱解毒活血之品;癥見尿澀、尿痛者,配伍車前子、萹蓄、瞿麥等清熱利濕通淋之品。
患者,女,47歲,2019年3月2日初診。主訴:烘熱汗出6個月,加重2個月。患者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烘熱汗出,3~5次/日,患者未予重視,近2個月烘熱汗出加重,10~15次/日。近一年月經紊亂,2~6個月一行,經量少,伴輕微腰酸,無痛經。孕2產1流1。目前避孕。刻下癥:烘熱汗出,睡眠差(容易醒,每晚醒2~3次),納可,便秘,小便可。查女性激素六項示:雌二醇:10 pg/mL,促卵泡生成激素:35.07 mIU/mL,孕酮:0.3 ng/mL,促黃體生成素:12.88 mIU/mL,催乳素:5.61ng/mL,睪酮:0.15ng/mL。查抗苗勒氏管激素(AMH):<0.06 ng/mL。當日B超示:子宮大小為4.9 cm×4.8 cm×3.8 cm,子宮內膜厚約0.4 cm,右卵巢囊腫,大小為1.3 cm×0.9 cm,其余無異常。舌脈: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診斷:絕經前后諸證。證型:沖脈陰血虧虛,火熱擾心。治法:補腎固精以養沖,養心安神斂汗。處方:醋香附10 g,桑葉30 g,浮小麥30 g,桑葚15 g,桑寄生30 g,茯苓25 g,枸杞子15 g,女貞子15 g,墨旱蓮25 g,菟絲子30 g,佛手10 g,甘草10 g,炒酸棗仁25 g,首烏藤15 g,柏子仁10 g,熟地黃15 g。14劑,1劑/d,水煎服,分2次服。
2診:2019年3月16日,患者訴烘熱汗出明顯緩解,睡眠情況顯著改善,便秘緩解,但患者出現易怒,汗出后身涼畏寒。舌脈:舌質淡紅,苔少,邊有齒痕,脈弦。診斷:沖脈陰陽失和,肝郁化火,脾虛濕盛。治法:補腎固精、溫補脾腎以養沖,清肝降逆以平沖,調治脾胃以盈沖。處方:桑葉30 g,浮小麥30 g,菟絲子30 g,甘草10 g,炒酸棗仁30 g,柏子仁10 g,夏枯草10 g,百合10 g,鹿角霜10 g,柴胡10 g,桑葚15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陳皮15 g,石菖蒲15 g,郁金15 g。14劑,1劑/d,水煎服,分2次服。
3診:2019年4月6日,患者訴烘熱汗出消失,睡眠佳,易怒消失,身涼畏寒消失,大便正常。
按語:該患者47歲,近“七七”之年,由望聞問切可診斷為絕經前后諸證,初診辨證為沖脈陰血虧虛,火熱擾心。治法:補腎固精以養沖,養心安神斂汗。桑葚、枸杞子、熟地黃、女貞子、墨旱蓮補腎固精,桑寄生、菟絲子在滋陰補腎基礎上,助其封藏之用。醋香附、佛手疏肝理氣,桑葉、浮小麥止汗,茯苓、炒酸棗仁、首烏藤、柏子仁養心安神。全方補腎固精養沖以治本,養血安神、止汗以治標。2019年3月16日復診,患者出現易怒、汗出后身涼,舌邊有齒痕、脈弦等癥狀,辨證為沖脈陰陽失和,肝郁化火,脾虛濕盛。治法:補腎固精、溫補脾腎以養沖,清肝降逆以平沖,調治脾胃以盈沖。原方去女貞子、墨旱蓮、熟地黃等補腎養陰之藥,酌加柴胡、白芍、郁金、百合調肝解郁,夏枯草清肝平肝,石菖蒲、陳皮化痰祛濕,鹿角霜溫補腎陽,在補腎固精基礎上陰中求陽。2019年4月6日復診,患者諸癥消失。本例患者治療過程中謹守絕經前后沖脈陰血虧虛、風火相煽,沖脈虛寒、虛陽上越的病因病機,初診補腎固精資先天以養沖,使血海充盈。復診在補腎固精基礎上溫補腎陽使沖脈陰陽平和,調治脾胃補后天以盈沖,使血海有繼,時時不忘調肝以理沖脈氣機。臨證中治本不忘標,患者有潮熱汗出,故加浮小麥、桑葉以止汗,患者睡眠差,故配伍炒酸棗仁、制遠志、首烏藤等養血安神之品。
清代名醫徐靈胎有“經帶之病,全屬沖任”之說,近代中醫婦科專家羅元愷認為婦科諸疾,其病因無論是內在臟腑功能失調,還是外在邪氣侵襲,最終必須損傷沖脈,才能導致經、帶、胎、產諸疾[14]。張紅深研中醫理論,積極總結臨床經驗,提出絕經前后諸證的病因病機在于沖脈功能失常,治療當從肝脾腎入手調理沖脈氣血,以期達到陰陽平衡狀態的見解,為絕經前后諸證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