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杰,王天宇,楊佃會,2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單秋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山東 濟南 250011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是以自覺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皮膚疾病。常發于腿部、背部、頭皮、手背等部位,伴有疼痛、熱感、冷感及皮膚干燥等相關癥狀,易誘發睡眠障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1]。目前,現代醫學對其發病機制及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確,認為與患者皮脂腺的功能降低、皮膚干燥及退行性萎縮、糖尿病、貧血、腎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膽疾病、便秘、心理疾病等因素有關。西醫治療本病常給予抗組胺類藥物、免疫調節類藥物、激素類藥物內服聯合外用治療,但存在遠期效果欠佳、副作用較多、復發率高等缺點[2]。美國一項相關調查數據顯示,1993年-2010年,皮膚科就診人數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就診人次在75~84歲之間最高,可達55%[3]。本年齡組中的常見皮膚病包括老年瘙癢癥、皮膚干燥癥、濕疹或皮炎與感染等疾病,且常見的老年皮膚病在不同地區發病情況各異,這一觀點在多個研究中得到了反復強化[4-11]。此病沒有明確系統性疾患,在老年人群體中發病率較高[12],我國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患病率可達31%,并隨年齡增加而升高[13],對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有嚴重不良影響。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屬于中醫“癢風”“風瘙癢”“血風瘡”之范疇。中醫認為老年性皮膚瘙癢的病機關鍵在于血虛生風、血瘀致癢,在治療過程中常根據病情辨證施治。老年人多五臟衰憊、體質虛弱、衛外不固、易受邪侵,病多虛實夾雜、瘀積并見,故本病纏綿難愈、易反復發作[14]。中醫以其“簡驗效廉”的獨特優勢得到廣泛關注,且易為患者所接受。中醫外治法作為中醫傳統特色療法,在老年瘙癢的臨床治療中發揮了改善癥狀、解除病痛的作用?,F將近十年以來治療本病的中醫外治法歸納如下。
1.1 針法類臨床用于治療老年瘙癢的針法有毫針、電針、火針等,具有疏通經絡和祛風止癢的治療作用,常用于治療本病的腧穴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合谷、肺俞等[15]。王民集等[16]遵循養血潤燥、疏風止癢的原則,治療老年瘙癢癥54例,選用風池、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及三陰交進行常規針刺,臨床治愈16例,顯效26例,有效12例,無效0例,有效率達100%,表明針灸療法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療效確切。近十年臨床較少單純使用針刺法治療老年皮膚瘙癢,針刺法常與其他中西醫療法配合使用治療本病。許文斌等[17]將針刺療法與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相結合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38例,患者癥狀改善明顯,且此療法可顯著改善患者睡眠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魏小麗等[18]采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法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患者30例,先斜刺肝俞、腎俞施以捻轉補法,然后使針平置于患者皮膚并囑其仰臥,針刺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合谷、風市,再對雙側曲池、血海進行恩再適(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注射,治療有效率達96.7%。謝承敏[19]治療本病38例,穴取百會、風池、三陰交及膈俞進行常規針刺得氣后,連接G6805型電針儀,疏密波刺激30 min,再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對神門穴、百蟲窩穴進行穴位注射,連續治療20 d,有效率為94.7%,療效顯著且不易復發。李琳等[20]于老年瘙癢癥患者的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及陽性反應區,使用梅花針叩刺療法配合中藥口服治療,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率達100%。
1.2 灸法類《名醫別錄》云:“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以艾灸治本病,可溫通經絡、養血活血,具有祛風止癢之效,以充氣血、祛內風、避外風。近年來,臨床治療本病常與針刺療法聯合應用,收效顯著。秦亮[21]采用溫和灸血海穴的方法治療老年瘙癢患者80例。治療時點燃艾條一端對準血海穴,使其距皮膚2~3 cm左右,以自覺局部溫熱無痛為宜,灸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同法灸對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治療有效率為98.8%。
1.3 針灸配合針灸療法治療本病療程短、見效快、不易復發。針刺與艾灸穴位并舉,可調節臟腑氣血功能,使氣機暢達、溫陽散寒、活血祛風,臨床療效顯著。王姝[22]于皮膚瘙癢、紅斑或皮損處應用火針配合隔姜灸治療老年瘙癢癥62例,操作時用燒至通紅直徑為0.8 mm的中粗火針垂直快速點刺皮膚1~3次,深度為2~3 mm,行火針后隔姜灸大椎、肺俞及腎俞穴,每穴灸5壯,每周2次,3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治療有效率達96.8%。趙宏宇等[23]通過針刺八邪與溫針灸百蟲窩穴聯用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患者26例,2個療程后,治愈11例,顯效12例,有效3例,治療有效率高達100%。
研究發現,針刺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及足三里等穴位在抑制抗原抗體反應的同時,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起到阻止組胺等介質釋放的作用。臨床常用西藥多為抗組胺類與糖皮質激素藥物,不宜長期使用,與針法配合應用,標本兼治,可有效改善瘙癢癥狀。黃亮亮[24]將40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西藥組給予枸地氯雷他定片,針藥組在此基礎上穴取合谷、曲池、血海、陰陵泉加用電針3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2周,針藥組臨床總顯愈率為72.2%,優于西藥組的36.8%,兩組治療總顯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鄒啟航[25]聯用針刺療法與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患者60例,20 d后治療有效率達96.67%。潘來峰等[26]比較枸地氯雷他定片單獨使用和與針灸配合使用的療效差異。結果表明,針藥配合治療有效率為86.3%,明顯優于單獨使用西藥治療的70.1%。彭擁軍等[27]使用電針結合中藥治療本病23例,將XS-998B光電治療儀接于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選用疏密波治療30 min,同時配合服用中藥進行治療,1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有效率為91.3%。劉琦等[28]采用撳針與玉屏風顆粒合用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選穴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氣海、蠡溝等,使用無菌撳針刺入按壓后埋于穴位,左右交替取穴,每日按壓5次,2日治療1次,每周3次。同時給予玉屏風顆粒,1周后,患者瘙癢癥狀明顯好轉,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了新的臨床技術與思路。
穴位注射結合了針刺、腧穴與藥物三者的作用,使藥物直達穴位的同時,增強對穴位的刺激,共達養血、潤燥、止癢之功。馬明江[29]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與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的混合液于曲池、血海行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療本病患者30例,有效率達100%。肖會等[30]通過應用中醫特色自血療法治療本病62例,與使用西藥治療的34例比較,自血組用注射器于患者肱靜脈抽取血液5~10 mL后迅速直刺入血海、曲池及足三里(或肺俞及膈俞),每穴注入1 mL,3 d后對兩組穴位交替進行治療;西藥組給予口服西替利嗪片及外用潤膚止癢劑,兩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自血組有效率95.2%,明顯優于西藥組的82.4%。劉慧等[31]運用復方甘草酸銨穴位注射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本病48例,治療痊愈率為52.1%,療效顯著且復發率低。金晶等[32]治療本病患者30例,抽取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注射液注入雙側三陰交穴與神門穴,臨床有效率達76.7%。焦丹紅等[33]將118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58例。治療組予口服當歸飲子加減聯合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對照組予口服氯雷他啶片聯合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1 d、28 d后,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魯登攀[34]將60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穴位注射組和非穴位注射組。穴位注射組予雙側神門穴注射維生素B1聯合口服依巴斯汀片;非穴位注射組予口服依巴斯汀片。結果顯示,穴位注射組緩解率為76.67%,非穴位注射組緩解率5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杜菡等[35]將60例老年皮膚瘙癢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維生素B1、B12肌肉注射聯合鹽酸依匹斯汀膠囊口服,治療組采用四物湯加味口服聯合維生素B1、B12穴位注射。治療4周后發現,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治療組為93.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朱俊嶺[36]對76例老年瘙癢癥患者進行穴位埋線治療,先對患者皮膚雙側合谷、曲池、膈俞、血海行常規消毒與局麻,然后將用酒精浸泡1.5 cm的0號羊腸線置于埋線進針尖端的凹槽中,刺入穴位直至將羊腸線置于穴內肌層,15~20 d進行1次治療,3次為1個療程,治療有效率96.0%。張璐等[37]使用穴位埋線配合中藥治療本病36例,治愈30例,好轉5例,無效1例,有效率達96%。
按摩穴位的目的在于刺激患者局部皮膚,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臨床治療老年瘙癢癥常將穴位按摩療法與中藥熏洗療法聯合應用,使藥物藥力經按摩后速達穴位,發揮祛風止癢、調和氣血的作用,操作簡便有效,無不良反應。趙衛東[38]采用穴位按摩結合中藥熏洗療法治療本病,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研究組選取曲池、血海、三陰交、神門及膈俞,運用指按法、揉法及掌平推法對所選穴位進行按摩,并配置中藥熏洗方,給予熏蒸20 min。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67%,高于常規組的76.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梁小紅等[39]將68例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中醫對癥療法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穴位按摩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觀察組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有效率為76.47%。
中醫認為本病病因多歸結于風邪外襲,邪郁于內,氣血經絡凝滯不暢,強調“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故采用刺絡拔罐法以祛邪通絡,梅花針叩刺以放血泄熱,使邪去正安?;鸸挢搲嚎纱碳ぜ∪?、神經及血管,在改善人體局部血液循環的同時,也可調節機體免疫機能。廖貴琳等[40]采用刺絡拔罐法治療本病患者35例,與西藥常規治療的35例患者做對照。治療組先用梅花針于患者皮膚瘙癢處進行局部叩刺,待微滲血后加拔火罐15 min,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組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57%。賈文霞等[41]將130例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患者隨機平均分為毫火針組和針刺組,均取穴血海、膈俞、風市及曲池。毫火針組先對瘙癢反應點進行拔罐放血,再用火針對穴位進行快速針刺,不留針;針刺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3個療程后,毫火針組有效率95.38%,針刺組有效率83.08%。汪桂清[42]運用點刺配合拔罐法治療本病45例,3個療程后,痊愈30例,顯效12例,有效3例,有效率高達100%。曹艷紅等[43]將110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5例。治療組予口服養血潤膚湯聯合刺血拔罐(穴取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對照組予口服西替利嗪聯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刮痧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指導,簡便有效且無不良反應,可調節氣機、平衡機體,直接作用于人體皮膚表面,更利邪氣透散,以達祛風止癢之效。賈桂芳[44]使用刮痧板對患者三陰交、曲池、神門、膈俞、督脈和膀胱經進行刮痧,有效緩解患者皮膚瘙癢癥狀,該法治療老年瘙癢癥患者40例,經1~2療程后,痊愈32例,有效6例,無效2例。閆慶萍等[45]采用同法治療本病患者23例,痊愈18例,有效5例,無效0例。
臨床常用中藥熏蒸法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其相關臨床報道也較多。中藥熏蒸通過加熱藥液以熏蒸患者皮膚的方式擴張毛孔、加快皮膚血液循環,使藥力通過皮膚速至經絡,直達病灶,促進藥液吸收的同時化瘀解毒,加上蒸汽鎮靜安撫之用,以達祛風活血、潤燥止癢之功。陸靜奕等[46]將80例患有老年瘙癢癥的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治療組取苦參、地膚子等中藥藥汁進行擦浴,對照組進行溫水擦浴。結果顯示,中藥擦浴可改善患者的瘙癢癥狀,且未產生明顯不良反應。潘靖[47]采用中藥熏蒸配合皮膚保濕療法治療本病,將34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治療組將中藥藥液(大黃、黃柏、黃芩、百部各15 g,苦參、夜交藤、當歸、蛇床子、地膚子各30 g,川芎12 g,蟬蛻10 g,冰片3 g)放入中藥熏蒸治療器(DFY-1型)中,溫度控制在40℃左右,每日1次,每次30 min,熏蒸后皮膚外擦郁美凈兒童霜保濕。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維生素C片、葡萄糖酸鈣片,兩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治療組有效率為94.1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6.4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丁青梅等[48]治療本病患者40例,將癢舒蒸浴劑置于中藥汽化熏蒸治療機(LT-802型)內,對患者進行全身蒸汽浴30 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治療有效率達90%,且未見不良反應。賈華魁[49]應用中藥全身熏蒸法治療本病42例。治療組將中藥浸泡0.5 h后放入治療儀,對患者進行全身熏蒸20 min,治療后涂維生素E軟膏,每日1次,5天后觀察療效;對照組給予口服撲爾敏。治療組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有效率為85.71%。王東[50]從126例本病患者中隨機抽取63例為對照組予常規西醫治療,63例為研究組給予中藥熏蒸配合皮膚保濕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劉穎[51]采用耳穴貼壓配合四物湯加味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患者36例,治療組選取一側耳穴肺、交感、腎上腺、神門、枕給予王不留行籽貼壓,同時服用四物湯加味方,對照組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結果表明,治療組有效率為97.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3.3%。丁同鳳等[52]研究證明,耳穴貼壓能夠對尿毒癥瘙癢癥患者的VAS評分及4項目瘙癢量表積分起到改善作用。
周克偉等[53]使用保濕聯合臍療治療老年瘙癢癥患者34例。治療組先涂抹自制保濕水、保濕霜進行治療,再將防風、荊芥、當歸、黃芪、川芎、牡丹皮、白鮮皮、地膚子等中藥研末醋調后填放于臍中,每日換藥1次;對照組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對照組為51.6%。證明保濕干預臍療治療老年瘙癢癥具有安全優勢。
秦亞麗等[54]運用淀粉浴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將60例本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膠囊并加用保濕劑,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每隔1日給予淀粉?。?50 g醫用淀粉與150 L溫水混勻)治療約15 min,治療4周。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3.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6.7%。季艷芳等[55]使用淀粉浴和紫草油聯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本病患者40例,有效率為80%,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郭靚等[56]采用麥飯石浴療治療老年瘙癢癥30例,麥飯石性溫無毒,對凍瘡、潰瘍等有極佳療效。治療2周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口服氯雷他定片配合外用維生素E乳霜)。
胡楠楠等[57]將104例老年皮膚瘙癢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予臭氧水療儀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2.30%,對照組為76.92%,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臭氧水療儀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能改善皮膚瘙癢程度,治療效果好。
程玉娟等[58]采用中醫情志護理干預治療老年瘙癢患者164例。觀察組采用中醫情志護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兩組患者均內服抗組胺藥物,外用爐甘石洗劑并靜脈注射藥物。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有效率為78.66%,對照組患者有效率為53.37%,兩組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外治法是獨具中醫特色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適應癥廣、禁忌癥少、直達病所、定位治療的特點,在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臨床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有效緩解癥狀、減輕患者病痛。目前中醫對本病的診治主要針對其病因,分析其發病機制[59],老年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本病病因的復雜性,其發病機制大致從老年人皮膚屏障功能、激素水平、機體免疫狀態、情緒心理狀態及用藥不良反應等方面來考慮[60]。但由于本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致病因素復雜多樣,且國際目前尚無公認有效的臨床藥物和治療手段,因此應進一步深化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發病機制的研究,深入探討中醫外治法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干預手段與治療方法,在廣泛的實驗研究中,采取跨學科、多學科聯合的綜合治療。目前用以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的中醫外治方法雖然多樣,但仍有以下不足之處。缺乏統一規范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與穴位方法,相關報道多為療效觀察與個人臨床經驗,實驗研究與前瞻性研究較少。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發病機制的研究,深入探討中醫外治法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干預手段與治療方法,采取跨學科、多學科聯合綜合治療。同時,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注重不同個體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