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鳳 陳麗花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 510000
肺移植技術自問世以來,數量持續增長[1],供體日趨緊缺,小兒尤甚[2]。肺移植是治療兒童終末期肺部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法[3]。由于供體短缺嚴重阻滯了兒童肺移植的發展。器官捐獻作為擴大器官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器官短缺的問題[4]。除此以外,臨床上通過對成人肺進行肺葉切除術后移植至兒童,然而成人供肺移植手術難度大、并發癥多,術后治療與護理難度更大[5-6]。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在面對特殊的治療環境中所承受的痛苦體驗,有時比成人產生的心理狀態變化更大[7]。本院將1例成人供體成功移植給9歲兒童,術后順利度過急性排斥、感染關并平穩轉至普通兒科病房,現將案例報道如下。
患兒女,9歲,因“確診系統性紅斑狼瘡7個多月,反復發熱、氣促4個多月”入院。患兒2018年7月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確診系統性紅斑狼瘡,予甲強龍治療定期復診,逐步減少激素用量。4個月前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熱峰38.5℃,口服退熱藥后體溫可降至正常,余無特殊,遂至當地門診就診,予靜脈滴注免疫球蛋白及頭孢呋辛,口服奧司他韋抗病毒,后患兒出現呼吸明顯氣促,遂至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治療,入院后患兒氣促、呼吸費力明顯,面罩給氧下血氧情況仍不穩定,后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吸入氧濃度(fraction of inspire O2,FiO2)95%~98%],血氧飽和度逐步下降至85%~93%,住院期間患兒反復發熱,先后予抗感染、血液濾過及輸注干細胞;患兒氣促明顯,血氧欠佳,以“重癥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氣胸、系統性紅斑狼瘡”于2018年12月10日到本院兒科進一步治療。入院診斷:重癥肺炎;彌漫性肺間質性疾?。ɡw維化?);呼吸窘迫綜合征;氣胸;系統性紅斑狼瘡。入院后患者查CT示:兩肺多發間實質性炎癥,兩肺多發肺大泡,右側氣胸,右肺壓縮20%~30%。經內科治療無效,有行肺移植術手術指征,完善相關檢查,無明顯手術禁忌證。于2018年12月14日在手術室全麻及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雙肺移植術+供體肺切除術。供體為37歲男性,腦血管意外致腦死亡。通氣時間1 d,手術時間為440 min,術后留置胸腔引流管4條,轉入ICU做進一步治療。轉入后查體:庫欣面容,滿月臉,麻醉未蘇醒,雙瞳孔等圓等大,對光反應遲鈍,四肢皮膚明顯蒼白;全身皮膚花斑樣改變,可見散在脫屑,髖關節及膝關節可見妊娠紋樣皮疹。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血氧飽和度88%,體溫36.3℃,脈搏132次/min,呼吸頻率25次/min,無創血壓90/54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32次/min,律齊。轉入后繼續呼吸機支持,予鎮痛鎮靜,抗感染,纖維支氣管鏡引流,甲強龍、他克莫司、驍悉抗排斥,予維持內環境穩定、抗心衰、嚴格液體管理等對癥支持治療,患兒病情逐漸穩定,術后第20天順利轉兒科繼續治療。
2.1 環境準備 (1)使用層流凈化系統,患兒單間正壓房放置,房門須常關閉狀態,減少出入病室的次數,減少無關人員出入,病室不超過5人。(2)患兒床單、被套及病員服均消毒滅菌后使用;食物、水果、洗面毛巾、水杯、飯盒、便器等消毒后再用。(3)每天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毛巾擦拭床單位、治療車以及常用儀器的表面,2次/d;同樣濃度消毒液拖洗地面,3次/d[8]。(4)醫護人員嚴格遵守標準預防原則,執行保護性隔離的規范流程,認真執行手衛生時機,各項操作都須按照無菌技術進行。(5)室內垃圾及患兒排泄物應及時清理。
2.2 加強術后重點病情觀察及處理
2.2.1 血流動力學的監測 肺移植術后患兒通過中心靜脈壓、Swan-Ganz導管及動脈導管監測血流動力學。(1)患兒術后返回ICU,護士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包括中心靜脈壓、肺動脈壓、有創血壓、心率等,嚴格液體管理,精準記錄出入量,以便分析病情時提供可靠依據。(2)測中心靜脈壓前先檢查加壓袋的壓力、傳感器的位置和患兒的體位,根據異常數據或波形做出及時處理。(3)保持Swan-Ganz導管通暢,用0.9%生理鹽水接加壓袋,加壓至300 mmHg;為預防感染,Swan-Ganz導管在術后72 h內應拔除。(4)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入量,做好出入量記錄,做好液體管理。在循環穩定情況下,預防肺水腫的發生,盡可能保持負平衡狀態。患兒轉入ICU當天,鎮靜鎮痛狀態,Richmond躁動-鎮靜評分(Richmond 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RASS)-3~-2分,脈搏120~150次/min,無創血壓90~125/52~60 mmHg,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MB同工酶及肌紅蛋白高,心電圖可見ST-T改變,考慮與手術時間長組織灌注不足有關,為維持收縮壓120 mmHg,予去甲腎上腺素升壓、小劑量倍他樂克降心率以及補液,保證血流動力學穩定。術后48~72 h內,在維持有效循環的情況下,減少液體輸入,保證負平衡,當量入為出正平衡時,循環穩定,中心靜脈高時通知醫生,看是否需要利尿治療。術后第6天,患兒維持現有的抗排斥、機械通氣、循環及液體管理的基礎上,心率偏快,150~160次/min,在加強鎮靜鎮痛、予倍他樂克加量及調整抗生素方案后,心率、血壓可下降,結合心臟彩超及胸部CT結果,考慮心功能不全,進一步控制液體量。此外因患兒有肺動脈高壓表現,使用前列地爾舒張肺血管及米力農抗心力衰竭治療交替使用?;純浩浜笤贗CU治療,采用降肺動脈壓抗心力衰竭,小劑量利尿治療,心率和血壓基本穩定,出入量基本平衡。
2.2.2 呼吸監測
2.2.2.1 返回ICU后立即接呼吸機通氣 術后當天,患兒停留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設置正確呼吸機參數,間歇正壓通氣(intermittentpositiveventilation,IPPV)模式:FiO2100%,潮氣量(tidal volume,VT)320 ml,頻率(frequency,F)25次/min,呼 氣 末 正 壓 通 氣(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10 cmH2O(1 cmH2O=0.098 kPa),護理重點為注意觀察有無人機對抗、呼吸機異常報警及患兒呼吸有無費力。術后第1天,患兒能進行點頭等肢體語言進行應答,監測外周血氧飽和度波動于96%~100%,RASS評分-2~-1分,血氣結果較前改善,考慮肺通氣、氧合逐步改善,下調呼吸機參數。術后第6天,呼吸機輔助呼吸(IPPV模式:FiO250%,VT 280 ml,F 16次/min,PEEP 5~7 cmH2O),維持原有的呼吸機模式下,呼吸稍快,外周血氧飽和度波動于97%~99%,可能與心率增快有關,遵醫囑予降心率對癥治療后,呼吸較前平順。在其后ICU治療,呼吸機方面:患者氧合可,繼續同前肺保護通氣策略,患兒呼吸機PEEP較高,嗆咳時,須及時打開氣道,防止氣壓傷。
2.2.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護士應密切監測患兒的氣道峰壓,定時聽診雙肺呼吸音,按需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為患兒行氣道內吸痰時,前后均予智能吸痰2 min,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吸引負壓為250~300 mmHg(0.33~0.40 MPa),并選取8號硅膠管。每次吸痰時均需觀察和記錄痰液的顏色、量和性狀。患兒術后當天,痰液為大量的黃白稀薄痰;術后第2天后,為少到中量白色稀薄痰。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
2.2.2.3 纖維支氣管鏡的應用 患兒返回病房后立即應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及時吸出患兒氣道深部的痰液和殘留的血液,也可直觀地觀察移植肺吻合口的狀態。在以后的治療中,為觀察氣道情況及加強氣道痰液引流,每天配合兒科醫生于床旁行纖支鏡檢查1次,每次可吸出中量白色稀薄痰。
2.2.2.4 保持胸腔引流通暢 準確記錄每小時胸液量、顏色及形狀,定時擠壓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純菏中g當天,停留左右上下各兩條胸管,可引出暗紅色液體,傷口周圍未觸及皮下氣腫,胸管未見氣泡溢出,水柱波動存在。術后第3天,左上胸管引出5 ml暗紅色液體,左下胸管引出180 ml暗紅色液體,右上胸管引出5 ml暗紅色液體,右下胸管引出180 ml暗紅色液體,隨呼吸無氣泡溢出,患者雙側上胸管引流量少,顏色淡,床邊胸片提示可拔除雙側上胸管。
2.2.3 管道護理 各項侵入性操作須用中高效消毒劑(氯己定、安爾碘等)消毒皮膚。(1)各類管道嚴格遵守更換時間要求,其中輸液裝置及三通管應每天更換;動靜脈導管的敷料應每3 d更換1次,如有卷邊、松脫、滲血則隨時更換;一次性水封瓶每天更換;一次性帶雙加溫的呼吸機管道每2周更換1次,注意觀察冷凝水。(2)每天予稀釋后的高錳酸鉀液行會陰抹洗,防止尿路感染。
2.2.4 排斥反應監護 排斥是器官移植特有的現象,如不能及時發現、正確判斷、及時地處理,可導致死亡。因此,掌握排斥反應的癥狀及表現過程,以便對患者微小變化引起重視至關重要。美國斯福大學移植中心認為一般來說比基礎體溫高0.5℃就有排斥反應的可能,急性病容、癥狀出現迅速精神萎靡或者煩躁、震顫、抽搐、胸痛、食欲不振、可聞胸膜摩擦音、明顯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灌注量減少等,均為早期排斥反應的表現,護士應注意觀察患者的體溫、呼吸、精神狀況、主訴及各種檢查結果,以及早發現、早治療,在急性排斥時要嚴格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排斥癥狀,做好資料積累。本例患兒在ICU監護治療期間未出現免疫抑制劑相關的排斥癥狀。
2.2.5 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護士應全面掌握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給藥,正確監測免疫抑制劑血藥濃度。本患兒使用抗排方案“普樂可復12 h+米芙q12h+甲潑尼龍qd”,動態復查普樂可復血藥濃度,要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避免藥物有與劑量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
2.2.6 營養支持 肺移植患兒使用大量的抗感染藥物及免疫抑制劑,可導致食欲的改變,可能造成高血糖、高血壓、水腫、低蛋白血癥的發生,因此,合理指導患兒的飲食尤為重要?;純籂I養支持途徑為日常膳食加間斷聯合腸外營養支持,請營養科會診,根據患兒的胃腸功能情況、所需的熱卡以及白蛋白情況調整進食量。因為患兒使用鎮靜藥物,使胃腸功能減退,所以會存在胃潴留及腹脹的現象。術后每天靜脈輸注人血蛋白150 ml,術后第6天減量至每天50 ml。
2.2.7 床上活動呼吸功能鍛煉 (1)術后當天,由于患兒使用鎮靜鎮痛藥物,RASS評分-3~-2分,因此只能由護士協助q2h翻身運動。(2)手術后第2天,護士協助患兒坐起、床上活動,拍背,并保護傷口,患兒配合咳嗽咳痰,將痰盡力咳出。患兒RASS評分-2~-1分,白天的時候護士抬高床頭>30°,有利于引流。患兒行雙肺移植術,咳嗽反射較弱,因此,需要護士定時予負壓吸痰。(3)手術后1周后,患兒精神狀態可,根據其身體情況決定是否下床,下床后由護士攙扶,患兒床邊站立片刻,無不適后根據體力或先坐床旁椅子上,待耐力增加,可予室內行走。因為本例患兒雙下肢術前肌力為1~2級,所以這一措施未能開展,故改用床上踩單車。本科室專門為肺移植患者引進一臺可主動和被動運動的MOTO單車。每天由管床護士協助患兒踩單車,運動時長為15~30 min,記錄患兒踩單車前后的心率、血壓的變化。在執行2 d后,因為患兒心率、呼吸較前增快,所以暫停該運動。(4)請針灸科及康復科的醫生協助進行功能鍛煉。針灸科醫生對患兒的穴位針灸和電療刺激,康復科醫生為患兒予踝泵運動,具體實施如下。跖屈:將腳趾向下朝足底屈曲,保持5~10 s;背伸:將腳趾向上朝腿部彎曲,保持5~10 s;繞踝:以踝關節為中心,做360°環繞,保持動作幅度最大,頻率10~20次/min;每個動作重復20次,每日2~3次,強度以患兒耐受為宜。經過針灸科及康復科介入后,患兒的肌力較前改善。
2.3 術后心理護理 (1)患兒肺移植術后回監護室,各種操作前與患兒進行有效溝通,取得理解,實施保護性隔離[9]。每天探視時間只有30 min。患兒清醒能交流時,經口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無法口述與醫護人員交流,因此本科采用寫字板、圖片、約定手勢等方法與患兒交流。面對陌生的環境,見到的是醫護人員而不是父母,患兒表現出經??摁[、需要找媽媽,因此本科護長專門安排年資高、已為人母經驗豐富的護士,對患兒實施連續性監護,以減少患兒的陌生感。當患兒哭鬧厲害的時候,拒絕治療,與主管醫生溝通后,可讓其媽媽進入病房安撫患兒,哄患兒配合治療。(2)家屬自備收音機,讓家屬下載患兒喜歡的音樂、故事等,放松并緩解焦慮情緒;準備1~2個全新玩具,陪伴患兒;該患兒喜歡畫畫,在術后恢復期,選擇合適的繪畫本,讓患兒自由發揮,并時常鼓勵和肯定其作品,讓患兒感受到醫護對其關愛,緩解其在陌生環境中的緊張情緒。探視時間,護士積極主動與家屬溝通患兒病情變化,與醫生共同查房,相互溝通,評估護理方案及實施效果,協同解決患兒問題。(3)肺移植術后因身體癥狀和心理壓力的干擾,患者睡眠質量通常不高。Dew和DiMartini[10]研究指出,睡眠質量不佳是導致術后患者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科注重為患兒營造舒適環境,保持病房光線柔和,病房放置時鐘,區分白天和黑夜,集中安排治療和護理時間,以保證睡眠質量。此外,避免患兒出現晝夜倒置或者生物鐘絮亂,并為患兒編排作息表,例如每天13:00—14:00和22:00—07:00為休息時間,其余為康復鍛煉及治理護理時間;同時營造舒適安靜的入睡環境,減少噪音并設專人護理。
成人供肺肺移植并發癥多而復雜,而兒童肺移植在解剖、生理和心理上與成人不同,護理難度大,本院開展的兒童肺移植尚少,該患兒由兒科和ICU醫護團隊共同護理下,針對患兒具體情況,提供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多樣化的整體護理,順利轉回兒科病房繼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