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礦山》描寫了東北煤都“烏金市”的煤礦工人在東北解放初期,奮戰在紅五月里,以忘我的熱情投身到五一節的獻工大競賽當中,來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解放江南,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是我們身后——不太遠的一個腳印”。
關鍵詞:蕭軍;工人小說;《五月的礦山》
正文:
1907年出生于東北的蕭軍(1907—1988),雖然家境貧困,但勤奮好學,1929年蕭軍以“酡顏三郎”為筆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該作品憤怒地控訴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1932年蕭軍與落難中的蕭紅相識,并在之后共同出版了書集《跋涉》。隨后的幾年,蕭軍正式走上文壇,從事文學創作,并在1935年8月年出版了描寫東北革命軍抗日斗爭的著名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新中國成立后,蕭軍繼續投身于文學研究與文藝創作,在1954年發表了反映煤礦工人生產生活的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建國初期,隨著民主革命的勝利,黨的工作重心逐步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工業建設成為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中之重。此時,新的形勢要求當時的文學能充分反映新中國如火如荼的工業建設,反映工人的生產和生活。蕭軍及時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深入到工業前線體驗生活,在撫順煤礦,蕭軍接觸到許多煤礦工人,還參與到模范礦工先進事跡的整理工作當中,從而積累了創作工人文學的生活素材。最終,在煤礦工人忘我的勞動精神和英雄事跡的感召下,完成了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的創作。作者曾在《五月的礦山·后記》中提到:“如果這小說出版后對人民能有些好處,對祖國底社會主義建設能有些好處,這光榮,首先應該屬于書中所寫的那些不懈的勞動的‘真正的人……”1
作為一部反映煤礦工人忘我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作品,《五月的礦山》塑造了一批英勇無私的勞模英雄。作為該書主要人物之一的勞動旗手魯東山,在五一大獻工中,帶領露天坑的工友們以原計劃三倍的采煤量超額完成了任務。當夜雷電交加,但他毫無所懼,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領導生產和直接參加裝車,直至疲累過度暈倒在礦坑里;露天坑的另一位開電鏟的青年工人楊平山,多次不顧性命地在崩巖下搶救電鏟,負傷住院后未等痊愈就趕赴礦山參與到大獻工當中;臺山井礦的掘進班長張洪樂以其勇敢無畏得了“張大膽”的綽號,在獻工大競賽中迎難而上承擔起修復一條危險巷道的工作,雖然修復工作充斥著危險、困難乃至傷亡,但張洪樂帶領自己的掘進班還是用堅強的意志和決絕的手段完成了任務,不負組織委托;烏金市礦山醫院的護士艾秀春,是日軍千家山屠殺的幸存者,身世凄慘但堅毅果決,解放后投身到醫療工作中,忘我工作不顧身體,竟至于在勞模大會演講中暈倒在臺上。
這些勞模形象展現了解放后東北人民對祖國工業建設事業的熱情和對新生活的滿心歡喜與期待,他們身上的生機與熱忱令人感動。但這些形象也存在性格過于單一、片面的問題,過度強調了勞模英雄忘我的工作熱情,而忽略了人性的復雜和生活的豐富。比如,魯東山為礦山的工作奔忙,下班時間也呆在礦上,竟忽略了女兒的病情,致使小女兒未來及到醫院檢查便病重身亡;楊平山多次搶救電鏟,毫不吝惜自己的安危,誓與電鏟共存亡,讓父親疑心他遲早有一天會為電鏟而死;張洪樂急于在大獻工前解決巷道修復的問題,忘記及時為臨產在即的妻子找接生婆,差點導致妻子難產身亡等等。“工人們在遠離日常生活和世俗情感后,成為被機器和工作異化的英雄”2。
主題上來說,《五月的礦山》歌頌了勞動英雄們無私、忘我、勇敢的奉獻精神。他們所以愿意不計回報地投身工業生產,是因為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時代,感受到了溫暖,看到了希望,激發了他們對故土的愛和對礦山的主人翁情懷。這也就同時歌頌了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及黨為人們開拓的光明時代。這一主旨符合十七年工人文學的整體思想,贊頌了共產黨對新中國工業建設的正確領導,以及在黨的指引下工人階級如火如荼的生產活動。
除此之外,在《五月的礦山》中蕭軍還大膽揭露了礦山領導干部身上的官僚主義,他們中有些人雖身居高位,卻不干實事,對礦坑遇到的問題無計可施,成了工人們眼中的“白吃飽”。還有一些管理人員,身為高級知識分子,自恃身懷技術,看不起工人,缺乏工作的熱情和團結群眾的集體意識。這些描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僅農民和工人需要接受新教育,轉變思想,一些領導干部,同樣需要在新的時期走到群眾當中去,發現自身問題,提升思想覺悟。
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它和當時的同類作品一樣,盡管有許多粗糙明顯的缺點之處和藝術上也遠沒有達到珠圓玉潤的高度,但它畢竟是這一園地最初破土的幼苗之一。作者的首創精神和熱誠態度本身就是應該肯定的,何況作品的基調又是無可非議的呢!”3蕭軍對文學新領域的藝術探索精神是可貴的,在祖國建設的新時期投身到工業生產的前線,描寫工人群眾、頌揚勞動精神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五月的礦山》是瑕瑜互見的作品,尤其是小說的后一部分,大量通訊報導乃至原始記錄、數字統計、報紙社論等的使用,使作品缺乏生動的藝術描繪,感染力降低。作者自己也曾表示:“這小說,只是作為我寫作過程中,對于這類新的題材、新的斗爭……一種試煉。缺點應在意料之中。有機會我還希望自己能寫出一些較象樣的東西來,以報讀者。”4
參考文獻:
[1]蕭軍:《五月的礦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馮仰操:《論蕭軍小說的空間敘事——以<八月的鄉村><第三代><五月的礦山>為中心》,關東學刊,2016年8月,總第8期。
[3]馬希堯、王科:《談肖軍的<五月的礦山>》,錦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4]蕭軍:《五月的礦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8頁。
作者簡介:
楊紫寒,女,漢族,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就職于河北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