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摘要:在大家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也逐漸開始了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這其中變現形式最廣,受歡迎程度最高的,莫過于是舞蹈。相比于其他的項目而言,舞蹈不僅可以豐富大家的日常生活,還能鍛煉體質,提升大家的審美能力,而更加重要的一點事,舞蹈有著很強的參與性。
關鍵詞:舞蹈;群眾文化;作用
引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也間接地存進了大家對精神文化建設有了更高的追求。也正因此,在很多人的業余生活中,對于舞蹈的喜愛與追求變得越來越普遍,而很多也以跳舞的方式,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望。
一、舞蹈與群眾文化
在我們探討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時,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是群眾文化?
一般來講,我們要表達一個普便能被接受的概念,就會將幾個詞語組合起來使用,而這里我們所要講的“群眾文化”,與職業有著類似之處。所謂群眾文化,簡單的來說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文化活動。從字面來看,人民群眾就是群眾文化的主體,而這種文化活動,其表現形式就比較多樣化,但從根本的目的、訴求來說,就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活娛樂的雙重需求。也正因此,這類的文化活動開展起來大多以社區、街道為單位,具有很高的自發性和參與性,而這其中大家參與最多的,莫過于舞蹈活動。
舞蹈作為一種相當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作為廣大群眾比較喜愛的娛樂活動,其發展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注重起精神的追求,也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人會在工作便利之余,會加入到練習、學習舞蹈的行列中來,他們憑借這一藝術形式,將自己對于時代、生活、內心的感悟與情感表達了出來。
二、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意義
以前,經常參與跳舞人群大多為年輕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舞蹈的種類也逐漸增多,適用的人群也逐漸的擴大,年齡圈層也逐漸覆蓋到了全年齡段。
從實用性上講,舞蹈不僅可以放松人們的心情、消除精神疲勞,還能有效的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過程,也就是說舞蹈也具備社交的屬性,同時,經常參與舞蹈活動的人,其身體素質也要比一般不參與不鍛煉的人要好一些。
從功能性上來講,舞蹈的作用在于能夠娛樂民眾,無論是年少正青春的青年人,還是已經兩鬢斑白的中年人,再或者是一把年紀、頭發花白的老年人,有甚至是懵懂好奇的少年們,都能夠參與到其中,得到身心的滿足。
此外,舞蹈所能做到的積極作用,簡單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促進群眾文化走向更加親民化
舞蹈從根本上來說是源自于人們對于自身生產生活的理解,加以創造演變而來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但我們也發現,當藝術達到一定的高度,成為某種文化后,多少會有點會難以接受再次回歸地面,但最終來講,無論藝術變成了怎樣的文化,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去,而在回到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需要適應的過程中,而舞蹈可以說是能夠將文化融入其中最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
2、將群眾文化打造的更具時代性
從舞蹈的大致表現形式來講,是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的,也正因如此,更具時代表現力的舞蹈形式,在群眾文化的發展開拓過程中,也會使之變得更加具有時代性。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可以回顧大部分主流舞蹈表現形式的轉變,改革開放前,我們的舞蹈是怎樣的一種形式,而改革開放后,舞蹈的表現又呈現出了另外的一種樣貌,這就很明顯的體現出了舞蹈所具有的時代屬性。而舞蹈之所以會有這種時代屬性,究其原因,在于一點,那就是舞蹈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與時俱進特性的文化形式,這種與時俱進的特征,既保證了舞蹈的時代屬性,也保證了舞蹈在每一個時代都會具有極強的生命活力,能夠緊跟時代的補發一起前進。
3、能夠將群眾文化表現形式提升的更具地域特色
老話常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這既是在說我們的國土面積遼闊,也是在說明我們的國家有著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在其中,這也就造就了各地區逐步回展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也正因如此,作為文化發展的一大陣地,舞蹈板塊的類型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發展,例如在我國我們常聽到的就有維族舞、傣族舞、藏族舞以及蒙古族舞蹈等等各具特色的舞蹈類型,而這些舞蹈的出現,一方面是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讓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具有地域特色。與此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這一地區的人心民情。因為隨著舞蹈在日益頻繁的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逐漸普及,民族舞蹈可以說已經深入到了普通大眾的生活之中,而很多有才氣的民眾,又借助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了這一地區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滿足了大家精神享受的需求,這就有利于促進地區社會的安定和諧的發展情況。
三、群眾文化中比較常見的舞蹈形式
雖然說舞蹈的形式可以用五花八門、千姿百態來形容,但在常規的群眾文化中,我們主要能夠接觸的舞蹈表現形式就僅有以下幾種:
1、社交舞
社交舞,總體來說就是具有一定社交屬性的舞蹈,而發展到了現代,社交舞也擁有了一個別名叫做廣場舞。這是一種最常見于普通居民生活中的舞蹈表現形式,近幾年隨著全民健身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很多居民都紛紛走出家門,加入到了這一舞蹈的行列。這種舞蹈的特性在于簡單易學、動作輕巧、節奏明快等特點,同時還不受一般場地的限制,能夠在小區、廣場、公園等地方的空地隨時開始,這也是目前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力舞蹈形式。
2、民族舞
除去基本的社交舞以外,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因此,分散在各地的眾多民族,也有著屬于自身的獨特文化表現形式與舞蹈特色,而這種舞蹈,我們稱之為民族舞蹈,而除去漢族自身的舞蹈以外,諸如藏族舞、維族舞、蒙族舞以及傣族舞,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民族舞蹈,這些舞蹈,是各民族自身對于生活、勞動的總結產物,發展至今,也成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代表表現形式。大多數時候,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莫過于用舞蹈來表達,也正因如此,對于群眾文化發展而言,民族舞是民族間交流的一大利器。
3、習俗舞
除去上述的社交舞蹈與民族舞之外,另外一種在群眾文化生活中常見的舞蹈就是習俗舞。習俗舞,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具有這一地區屬性、特色的舞蹈形式,通常來講,這種舞蹈一般會出現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的場合或氣氛中,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其中大部分的舞蹈會被大多數默認為是這一地區的文化代表,在與各區域進行文化交流時,會被推選出來作為文化交流使用,時至今日,我們最常聽到的例如陜北腰鼓、云南傣族舞以及東北的秧歌等等,已經加入到了這一行列中。
四、結束語
總體來說,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舞蹈也已經逐漸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僅是因為舞蹈能夠滿足群眾自娛自樂的生活需求,更在于經常參與舞蹈活動,能夠有效地提升群眾自身的身體素質,甚至在一定程度建立健全群眾的獨立人格屬性,為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在群眾文化中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舞蹈參與者的民族、文化、國家的深層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既來自于每個人自身三觀的建立,也來自于舞蹈表現形式潛移默化的促進,這既是我們常說的舞蹈該具有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丁曉紅. 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探討[J]. 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3(24):1.
[2]李玉婷. 淺談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3(5):2.
[3]劉莉. 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與價值[J]. 戲劇之家,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