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慧
處于育齡期的女性生殖系統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為子宮肌瘤,高發年齡為30~50 歲。子宮肌瘤病理分為三種,包括黏膜下子宮肌瘤、肌壁間子宮肌瘤、漿膜下子宮肌瘤,這是根據人體解剖學特征劃分的[1]。多數女性通過體檢及妊娠后檢查時發現,對于突入子宮腔的子宮肌瘤可影響精子著床,影響患者生育,部分患者子宮不規則流血、白帶異常等癥狀,一般多需要手術治療。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術式,兩種方式各有優劣,本文旨在對比兩種治療方式治療子宮壁間肌瘤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6 年4 月~2018 年5 月在本院治療的子宮壁間肌瘤患者102 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3 例)及實驗組(49 例)。實驗組:年齡22~39 歲,平均年齡(34.23±4.08)歲;其中,單發肌瘤患者25 例,多發肌瘤患者24 例。對照組:年齡24~41 歲,平均年齡(33.87±5.31)歲;其中,單發肌瘤患者25 例,多發肌瘤患者2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術前檢查已被確診為子宮壁間肌瘤;②患者子宮肌瘤大小3~6 cm;③患者年齡≥20 歲。
1.2.2 排除標準 ①患者伴隨宮頸病變、盆腹腔臟器病變;②患者伴隨嚴重的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③患者曾服用過激素類藥物。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對患者進行靜脈麻醉,在手術過程中采用單極電鉤將肌瘤漿肌層以縱向切開到肌瘤,并對肌瘤進行固定。取出肌瘤后,對患者盆腔進行簡單沖洗,并檢查患者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之后,對患者進行消炎以及宮縮處理,縫合切口。
1.3.2 實驗組 采用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治療:對患者進行靜脈麻醉,麻醉之后將陰道進行消毒,對宮口灌流葡萄糖溶液(濃度為5%),此時宮口已經擴張到12 cm 左右,需切開帶蒂黏膜下肌瘤,切到包膜時,將肌瘤進行切片,選用大小合適的鉗子將其取出,觀察其形態。最后,對患者進行消炎以及宮縮處理[2]。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卵巢儲備功能,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E2及FSH 水平。②對比兩組患者的復發及妊娠率。③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卵巢儲備功能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E2與FSH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E2先降低后升高,FSH 先升高后降低,組內手術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實驗組患者的E2低于對照組,FSH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復發及妊娠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復發率6.1%低于對照組的20.8%,妊娠率79.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2%低于對照組的2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卵巢儲備功能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卵巢儲備功能對比()
注:與對照組術后同期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復發及妊娠情況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子宮肌瘤目前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現多認為與遺傳、激素等有關。由于部分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甚至終身未發覺患病,目前認為發病率約25%左右[3]。子宮肌瘤可造成患者腹痛。子宮流血等癥狀,較大子宮肌瘤還可能壓迫周圍血管、膀胱、直腸等器官組織,影響患者卵巢等功能,患者出現便秘、排便困難等癥狀。臨床可通過手術切除子宮肌瘤組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視覺效果滿意、但手術觸覺差、對于小肌瘤容易殘留;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視觸覺均較好,無視覺盲區,腔鏡手術對周圍組織損傷小。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通常是在腔鏡下將子宮肌瘤剔除、取出,醫師對其傷口進行縫合,這兩種方式的特點是切口美觀、腹腔干擾小、手術創傷小以及切口小等[2]。但有研究指出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要優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3],主要是由于術中是否穿透子宮壁,也是患者是否能夠經陰道分娩的主要因素。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鏡下縫合操作技術對醫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如處理不好則會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出血及瘢痕子宮等[4,5]。并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處理體積較大的肌瘤時,手術用時較長。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是從腔道至陰道進行手術,這種手術方法利于腔鏡及病灶組織進出,由于術前充分地對子宮頸進行擴張,醫師操作簡便,避免子宮穿孔、宮頸裂傷、手術切口等并發癥,且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無需縫合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6]。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手術前,兩組患者的E2與FSH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E2先降低后升高,FSH 先升高后降低,組內手術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6 個月,實驗組患者的E2低于對照組,FSH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復發率6.1%低于對照組的20.8%,妊娠率79.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2%低于對照組的2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治療子宮壁間肌瘤患者的療效顯著,但是關于術后的長期效果該研究未進行深入探討,存在一些不足,在此處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