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華
四肢骨折主要是由于外力撞擊所導致的骨折情況,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骨折愈合率越來越高,最高可至95.00%,但是仍存在一定幾率的愈合不良情況,其中,相對嚴重的屬于骨不連[1]。骨不連會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引發肢體功能障礙,明顯增加了治療費用,給患者及其家庭均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目前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方式包括動力加壓鋼板治療與單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療[2],但是上述治療方式的應用局限性較大,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遠期效果。帶鎖髓內釘屬于相對新型的治療方式,具有眾多治療優勢性,如創傷性小且穩定性強等。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00 例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 年2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100 例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 例。對照組患者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5~45 歲,平均年齡(35.56±5.12)歲;其中混合型、肥大型與萎縮型患者分別為30、15、5 例。研究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4~46 歲,平均年齡(35.67±5.09)歲;其中混合型、肥大型與萎縮型患者分別為29、15、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X 線與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確診。排除標準[3]:①病理性骨折所導致的骨不連情況;②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性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動力加壓鋼板固定治療。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麻醉,之后取仰臥位,確定骨折部位,逐層剝離皮膚組織,暴露病變位置后剝離骨不連骨膜,修復不連端,之后確定病變張力側,放置鋼板,依據患者實際病情選擇適宜的動力加壓鋼板與螺釘,進行旋轉加壓與植骨治療,之后常規引流。
1.2.2 研究組 予以帶鎖髓內釘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實施氣管插管麻醉,由手術切口入路,將皮膚與筋膜組織逐層剝離,完全暴露病變部位,對骨不連骨膜進行再次剝離,修復骨不連端,當橫斷面與截面形成梯形后應用骨刀清除硬化的骨質,借助擴髓儀器完成擴髓操作,大轉子頂部作為入針的主要部位,將髂骨骨條放置在骨不連部位,待復位完成后依次逐層閉合切口,之后常規引流[4]。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并發癥(關節僵硬、切口感染)發生率與骨折愈合優良率。骨折愈合優良率依據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量表(AKS)進行評定,優: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且斷端畸形<7°,骨折完全愈合;良:骨皮質為連續狀態,骨折處有連續骨痂;差不符合上述標準。骨折愈合優良率=優率+良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長為(122.22±23.33)min、術中出血量為(300.21±25.56)ml、切口長度為(13.32±2.32)cm,對照組手術時長為(165.55±32.21)min、術中出血量為(456.65±20.12)ml、切口長度為(16.67±1.99)cm;研究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術后發生關節僵硬1 例,切口感染1 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00%(2/50);對照組術后發生關節僵硬3 例,切口感染5 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00%(8/50);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優良率對比 研究組骨折愈合優良率94.00%(4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4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優良率對比[n(%),%]
骨不連具有極高的臨床發病率,該情況是指在常規愈合的時間內未愈合,并延長了治療時間仍沒有達到骨折愈合的標準。骨不連會導致患者肢體功能出現障礙,嚴重會出現明顯的外觀畸形,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及時進行科學且合理治療至關重要。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出現骨不連的情況較多,引發骨不連的因素有[5,6]:①骨折斷端固定效果不理想,且在生物力學的作用下會出現局部力學性骨折不愈合情況;②大部分四肢骨折患者需要間接骨痂方式達到愈合,但若骨折部位出現在長骨中下段則手術涉及的剝離范圍較大,術后常出現局部血運不佳情況,若不能及時植骨則容易引發骨不連[7]。
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骨不連屬于常規治療方式,該種治療方式操作簡單且安裝方便,但是其治療效果不理想,該種治療方式需要在骨折端外側固定,對彎曲應力的要求極高,并且在加壓鋼板的作用下會對肌肉組織和骨折端施加壓力,進而容易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發生再次骨折[8]。帶鎖髓內釘固定具有眾多優勢,如:操作簡單、創傷性小、出血量低等,帶鎖髓內釘固定屬于相對新型的治療方式,為彈性固定模式,能夠發揮出良性生理應力作用,可以適當刺激骨痂的形成,并且其固定位置在股骨中線,不需要承受過高彎曲應力,對近遠端進行加壓處理后也不會出現骨折移位情況,具有極強的操作穩定性,有利于骨折創面盡快愈合[9,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骨折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可以有效提高骨折愈合效果,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更快促進患者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