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軍
室性心律失常病癥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范疇,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人體心室中心律的失常狀況,主要包含室性心動過快、室性期前收縮、心室顫動以及心室撲動等病癥。室性心律失常極易引發心絞痛、血流動力學紊亂、血壓低以及加重型心功能不全等,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猝死。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相對較差,抵抗力與免疫力較低,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所以,在針對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需要采用較為顯著的特效藥予以治療,降低病癥對患者的不良影響[1]。胺碘酮藥物作為一種具有多通道的阻滯劑藥物,是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常用藥物,但是該藥物具有不良反應,其中包含: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以及血壓低等,對老年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安全性與效果有待考察試驗,本文主要研究胺碘酮治療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分配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實驗組中男30 例,女30 例;年齡64~77 歲,平均年齡(66.89±10.01)歲;體重49~77 kg,平均體重(60.12±11.10)kg。對照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65~79 歲,平均年齡(61.54±11.45)歲;體重51~79 kg,平均體重(65.12±11.12)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患病時長均在3~5 年,平均患病時長(3.12±1.23)年。納入標準:均確診為老年室性心律失常;均是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均未患過精神系統疾病。排除標準:對藥物過敏患者;甲狀腺異常患者;自身存在系統免疫性缺陷患者;患有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意識具有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時候需要提前確認患者在10 d 內未服用其他的抵抗心律失常的治療藥物,需要患者配合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檢測,包含血常規、心電圖、X 射線以及肝功能等檢查。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綜合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治療,口服3 次/d,200 mg/次;治療7 d后將用藥量改為2 次/d,200 mg/次;治療14 d 后將用藥量改為1 次/d,200 mg/次。待患者心律狀態良好時,可讓患者服用胺碘酮藥物50 mg/d 來維持現狀,兩組觀察治療時長均以28 d 為1 個療程,在治療期間均需要醫護人員時刻觀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腎功能、肝功能以及心電圖等,最后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是否有效改善。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長、ICU 看護時長以及藥物治療2 d后心率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對比 治療前后,兩組收縮壓與舒張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長、ICU 看護時長以及藥物治療2 d 后心率恢復情況對比 實驗組住院時長及ICU 看護時長均短于對照組,藥物治療2 d 后心率恢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對比(,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對比(,mm Hg)
注:兩組對比,P>0.05;1 mm Hg=0.133 kPa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長、ICU 看護時長以及藥物治療2 d 后心率恢復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長、ICU 看護時長以及藥物治療2 d 后心率恢復情況對比[,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室性心律失常疾病是較為常見的病癥,主要患病的人群為老年人,病狀的出現與老年人的各項生命體征聯系密切。隨著人們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損傷,心肌解剖的各項結構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隨之,心肌的各項生理特征也會相對改變,導致老年患者的心肌興奮程度相對較高[2]。加之老年患者的呼吸功能也會相對的退化,二氧化碳會滯留在體內,改變血清電解質的水平,從而提升患者的心肌興奮程度,導致心律失常病癥的出現[3]。在對患有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病癥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受患者的年齡限制,在對其進行用藥的時候要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慮,用藥的量也需要有針對性。目前已經有大量的試驗對胺碘酮藥物進行研究[4],可知:胺碘酮藥物經常用于治療各類的抗心律失常病癥,屬于關鍵的廣譜抗心律失常的藥劑,胺碘酮藥物可以治療較多種類的心律失常疾病,較為顯著的延長患者各個部位的有效不應期以及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從而消除患者出現復極的幾率,消除折返的情況。在藥物進患者體內后,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血漿中的普魯卡因胺、奎尼丁以及氟卡奈及苯妥英的濃度指標,從而有效抑制房室與竇房結交界處的自律性能,延緩房室結、心房以及房室旁路的傳導,實現擴張患者的動脈血管,為患者的血管動脈減壓,有效降低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頻率[5]。因此,胺碘酮藥物適用于治療室性、房性以及交界性的心律失常病癥。本試驗可以推斷出,在傳統的常規性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胺碘酮藥物進行治療能夠較為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相應病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藥物的半衰階段相對比較長,口服后藥物的作用時間較長,不可以在短時間內加大用藥的劑量來獲取治療的效果。胺碘酮藥物的長期服用還會導致藥物在患者的器官中堆積,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一些不良的癥狀,主要原因就是胺碘酮藥物有脂溶性。雖然胺碘酮藥物有不少的不良反應,但是該藥物在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時候具有較好的療效,老年患者需要在醫護人員的叮囑下,科學、合理的服用藥物,從而降低不良癥狀的出現率。相關病癥研究的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病癥的研究,找尋出治療的特效藥,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住院時長、ICU 看護時長以及藥物治療2 d 后心率恢復情況的數據進行統計,治療前后,兩組收縮壓與舒張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住院時長及ICU 看護時長均短于對照組,藥物治療2 d后心率恢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胺碘酮治療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