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負壓或積液引起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該病在兒科具有較高的發生率[1]。若不盡早進行治療可引起永久性聽力下降,從而引起疾病的進一步發展[2]。目前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口服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鼓膜穿刺抽液、咽鼓管吹張等方法,口服藥物雖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療效不確定[3]。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注藥能夠有效解除咽鼓管阻塞的情況,并且通過局部給藥的方式能夠提高藥物濃度,避免口服用藥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應,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4]。因此文章主要針對該方法的療效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100 例醫院收治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照分層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2 例,女18 例;年齡13~72 歲,平均年齡(46.4±11.6)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15~73 歲,平均年齡(47.2±1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
1.2.2 排除標準 ①鼻腔或鼻咽部腫瘤患者;②糖尿病病史患者;③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口服藥物治療,具體用藥方案為:口服頭孢拉定膠囊0.5 g,4 次/d;口服15 mg 潑尼松片,2 次/d;頭孢過敏患者可以口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持續用藥1 個月。
1.3.2 觀察組 采取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注藥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保持仰臥位,使用1%丁卡因麻黃素棉片進行表面麻醉,在鼻內鏡引導下,先清除鼻腔及鼻咽部分泌物,觀察咽鼓管咽口位置,同時根據患者的年齡及鼻腔大小選擇合適型號的咽鼓管導管,從而患側鼻腔置入導管,抵達咽喉壁之后外旋90°繞過咽鼓管圓枕并向后外上方插入5~10 mm,叮囑患者做吞咽動作,經導管緩慢注入少量空氣,判斷導管位置是否合適,患者感到有空氣進入即為有效,之后保持導管位置并注入1 ml 地塞米松注射液和1 ml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然后叮囑患者頭偏向患側,并再次注入少量空氣,確保藥液進入鼓室。患者自覺有液體進入中耳之后用耳內鏡觀察鼓膜有液平或氣泡存在,確認藥液進入之后用相同的方法治療另一患側,若單側發病患者治療一側即可。持續用藥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復發率。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聽力下降、耳悶等癥狀消失,鼓膜形態恢復正常,鼓室圖為A 型;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鼓膜形態有所改善,鼓室圖從而B 型轉為C 型;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4.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0%低于對照組的1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 隨訪3 個月,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n,%)
目前臨床醫學認為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與致病菌感染有關,且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激發上呼吸道感染,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也為分泌性中耳炎的抗生素治療提供了有效支持[5]。目前臨床醫學多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無法獲得較好的療效[6]。有研究認為這可能與該病的發生存在免疫介導的病理特點,Ⅰ型變態反應在該病發病機制中一直是爭論的重要問題[7]。很多研究認為遲發性過敏反應與患者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糖皮質激素是臨床常用的抗變態反應藥物,對于任何類型的變態反應均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糖皮質激素應用過程中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合理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
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注藥主要是通過改善咽鼓管功能,并通過咽鼓管吹張的方式改善中耳腔的負壓狀態,中耳黏膜在換氣的同時注入藥物,能夠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的缺乏是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該方法則能夠有效改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的表達水平[8]。同時鹽酸氨溴索在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治療中,能夠加速咽鼓管與中耳黏膜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同時能夠改變咽鼓管的開放張力,加速纖毛運動,促使積液的排出,有助于改善咽鼓管的功能。地塞米松是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好的抑制炎癥與免疫反應的效果,在中耳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減少滲出物,具有較好的療效,且局部用藥能夠減少不良反應,更加符合臨床治療的要求。總體來說,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注藥與口服藥物相比,具有更好的優勢。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4.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0%低于對照組的1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 個月,兩組患者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注藥能夠進一步提高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注藥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較高的近遠期療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