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缺鐵性貧血在當前臨床較為常見,發病原因在于外界供給無法滿足機體對鐵的需求,使得機體所儲存的鐵元素完全消耗,機體紅細胞缺乏鐵元素,最終導致貧血,此時患者往往會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包括頭暈、乏力、易感染、疲倦、面色蒼白、皮膚干燥以及毛發脫落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質量,嚴重甚至可累及生命[1]。因此,臨床需要加強重視,并積極加以相應的治療,以此方可大大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在臨床治療期間,通常選擇每日補鐵法,雖有效改善患者貧血癥狀,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不良反應大,患者不耐受;②藥物資源相對浪費。隨著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顯示[2]:間隔補鐵法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故本次試驗嘗試對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間收治的缺鐵性貧血患者給予間隔補鐵法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試驗病例為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缺鐵性貧血患者8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2~56 歲,平均年齡(36.53±7.31)歲。觀察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24~60 歲,平均年齡(36.50±7.8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本人知情自愿參與,家屬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紅細胞游離原卟啉<0.9 μmol/L;②轉鐵蛋白飽和度>15%;③治療依從性差者;④鐵劑治療無效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硫酸亞鐵片(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557)治療,3 次/d,0.3 g/次;同時口服維生素C,3 次/d,0.1 g/次。對照組行連續補鐵法治療,觀察組行間隔補鐵法治療,即用藥1 d 后需停藥1 d 方可再次用藥。兩組患者每2 周定期復診1 次,共復診2 次;后更改為每4 周回院復診1 次,共復診2 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具體如下:治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已完全消失,鐵元素含量恢復正常水平,日常生活工作無影響;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鐵元素含量升高,輕微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鐵元素含量有所升高,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未見任何變化,甚至加重,鐵元素含量未見升高,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考察指標包括惡心嘔吐、腹瀉、便秘以及牙齒變黑。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低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缺鐵性貧血在近幾年臨床中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是因機體鐵元素供不應求所致,屬于鐵缺乏癥的終末期,一般表現在缺鐵所致的機體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亦可誘發其他異常癥狀,如乏力、疲倦、面色蒼白、頭暈等。據調查[3]:發展中國家缺鐵性貧血發生率較高,6 個月~2 歲嬰幼兒發生率一般在75%~82%,10~17 歲青少年發病率在13%及以上,而成年人發病率一般在5%~8%,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臨床務必加以重視,積極尋求有效的方式改善此類疾病患者貧血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通常情況下,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原因較為復雜,①機體鐵量需求與攝入量不平衡,這種現象多發于嬰幼兒、青少年及妊娠哺乳期女性,這些人群相對特殊,一般對鐵含量的需求量更大,若鐵元素補充較少極易引起缺鐵,加上青少年挑食,女性妊娠或哺乳期間亦可誘發此病[4];②機體鐵吸收存在障礙,以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患者最為多發,一般是機體胃酸分泌量不足,使得食物無法消化入空腸,機體鐵吸收含量大大降低,另外機體胃腸功能紊亂也可誘發此病[5];③機體鐵含量丟失過度,一般是因慢性失血所致。基于此,臨床往往給予補鐵治療。現階段,臨床治療性鐵劑有有機鐵與無機鐵之分,其中有機鐵主要以葡萄糖酸亞鐵、山梨醇鐵、右旋糖酐鐵等,無機鐵主要是硫酸亞鐵[6]。硫酸亞鐵作為臨床首選的口服鐵劑,是鐵元素補充劑的一種,可保證機體血紅蛋白的合成和紅細胞的成熟,維持機體正常體征,適用于慢性失血、營養不良、妊娠以及兒童發育期等原因所致的缺鐵性貧血患者[7]。鐵一直是人體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元素,對于缺鐵性貧血患者來說,口服硫酸亞鐵可促進機體紅細胞合成的血紅蛋白量增多,使紅細胞體積變大,增強攜氧能力,從而糾正貧血癥狀,若與維生素C 同時服用,可有助于硫酸亞鐵的吸收效果,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低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間隔補鐵法在改善缺鐵性貧血患者癥狀,降低不良反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連續補鐵法,間隔補鐵法可增加患者服用依從性,保證鐵的良好吸收,亦可降低鐵中毒發生風險,安全性更高,治療費用更少,家庭社會經濟負擔較輕[8]。
綜上所述,間隔補鐵法在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是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