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南 陳娟 佟盛良 蘭玉冰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膽汁酸從十二指腸返流到胃里,對胃黏膜造成損傷而產生的炎癥。臨床癥狀表現為持續性的上腹燒灼痛、嘔吐膽汁及體重減輕等。發生膽汁反流性胃炎后,很多患者懼怕疼痛,會出現拒食現象,進而導致體重下降、營養不良、貧血等癥狀發生。少部分患者可表現出胸骨后疼痛。由此可見,出現膽汁反流性胃炎后,將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應及時就診,糾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針對膽汁反流性胃炎主要采用藥物保守治療,其中包括熊去氧膽酸、莫沙必利等。陳朝暉[1]研究發現,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充分發揮兩種藥物優勢,對提升治療效果更顯著。為此,本文選取246 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熊去氧膽酸聯合莫沙必利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就診的246 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進行研究,將患者的臨床信息錄入計算機中,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23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63 例,女60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2.54±8.28)歲。觀察組患者中男60例,女63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2.11±7.0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胃鏡檢查,可見胃腔內有膽汁,胃黏膜充血;②出現腹痛、口苦、腹脹及惡心等消化不良表現;③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交流障礙者;②具有藥物過敏史;③行胃腸手術者;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⑤不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莫沙必利治療。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7,規格:5 mg×24 s),1 片/次,3 次/d,早中晚飯前溫水送服,連續治療1 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口服熊去氧膽酸片[江蘇普華克勝藥業有限公司(原江蘇克勝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777,規格:50 mg×30 s],口服8~10 mg/(kg·d),早晚進餐時溫水送服,連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后癥狀積分及治療后24 h 內胃內膽汁情況。
1.3.1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嘔吐、上腹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食欲恢復正常;經胃鏡檢查,未發現膽汁,未發現胃黏膜病灶。有效:治療后,臨床典型癥狀明顯改善,食欲逐漸恢復正常;經胃鏡檢查,膽汁量明顯減少,胃黏膜病灶面積縮小。無效:治療后,臨床典型癥狀未發生顯著改善,甚至加劇;經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灶面積擴大。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證候積分 證候包括口干口苦、腹脹噯氣、惡心嘔吐及腹痛。四項證候積分滿分均為3 分,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明顯。
1.3.3 24 h 胃內膽汁情況 包括反流>5 min 次數、總反流次數及最長反流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37%,高于對照組的88.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口干口苦積分(1.12±0.21)分、腹脹噯氣積分(0.84±0.22) 分、惡心嘔吐積分(0.75±0.24) 分、腹痛積分(0.35±0.15)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95±0.42)、(1.32±0.34)、(1.24±0.26)、(0.95±0.3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9.603、13.145、15.358、19.322,P=0.000、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24 h內胃內膽汁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反流>5 min 次數(6.14±1.24)次、總反流次數(52.24±4.12)次均少于對照組的(9.15±1.35)、(74.18±5.64)次,最長反流時間(92.14±6.84)min 短于對照組的(105.84±7.18)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211、34.838、15.322,P=0.000、0.000、0.000<0.05)。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膽道系統以及胃腸系統的一個綜合性動力障礙性疾病,常見于胃切除、胃腸吻合術后。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典型癥狀不具有特異性,主要表現為腹痛、消化不良及膽汁性嘔吐等。不少患者表示發生膽汁反流性胃炎后,將出現持續性燒灼痛,餐后疼痛加重,口服堿性藥物后,不僅不能緩解疼痛,還出現疼痛加劇情況[2]。少數患者可表現為胸骨后痛,或胃部消化不良。另外,由于胃排空障礙,患者在半夜時,可出現嘔吐情況,嘔吐物中伴有少量血液。不少患者擔心進食后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會減少進食量,從而誘發貧血、消瘦及消化不良等癥狀。
由此可見,膽汁反流性胃炎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可誘發慢性咽炎、氣管炎等,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出現臨床表現后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糾正臨床癥狀。賴雨田[3]研究發現,胃腸道及十二指腸蠕動功能下降,將影響胃部排空功能,從而使腸道中膽汁、腸液等沿著十二指腸進入胃中,從而引起膽汁反流性胃炎發生。且胃部排空功能越低,出現反流可能性越高。雷華[4]認為,胃腸功能下降,在胃泌素分泌量過多情況下,可抑制膽囊收縮素和胰泌素分泌,導致幽門壓力下降,促進胃泌素再次分泌,造成反流情況進一步發展。因此,臨床針對膽汁反流性胃炎主要采用莫沙必利等促胃動力藥物治療,提升胃部排空功能,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發展目的。莫沙必利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4 受體激動劑,口服用藥后可刺激胃腸道平滑肌神經,使其保持興奮狀態,分泌大量乙酰膽堿,提升胃腸道蠕動功能,排空反流容物,從而緩解對胃黏膜刺激。且該藥物還可提升十二指腸和胃腸道協調性,對預防反流復發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服用藥物后可出現心悸、頭暈、皮疹、口干等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就診,控制病情發展。近幾年,臨床發現很多患者服用莫沙必利后,臨床癥狀緩解不顯著,由此可見單一藥物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不顯著。且發現在在莫沙必利治療基礎上聯合熊去氧膽酸,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復發性較低,安全性較高。熊去氧膽酸是消化科常用利膽劑,口服用藥可增強肝臟排毒功能,激活疏水性膽汁酸解毒作用,達到保護肝細胞目的。同時還可促進膽汁酸分泌,改變膽汁酸成分,從而減輕膽汁酸對胃黏膜刺激。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對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更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37%,高于對照組的88.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口干口苦積分(1.12±0.21)分、腹脹噯氣積分(0.84±0.22)分、惡心嘔吐積分(0.75±0.24)分、腹痛積分(0.35±0.15)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95±0.42)、(1.32±0.34)、(1.24±0.26)、(0.95±0.3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9.603、13.145、15.358、19.322,P=0.000、0.000、0.000、0.000<0.05)。觀察組患者反流>5 min 次數(6.14±1.24)次、總反流次數(52.24±4.12)次均少于對照組的(9.15±1.35)、(74.18±5.64)次,最長反流時間(92.14±6.84)min 短于對照組的(105.84±7.18)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211、34.838、15.322,P=0.000、0.000、0.000<0.05)。結果與陳宇[5]研究完全一致,說明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相較于單一藥物對改善臨床癥狀效果更顯著,且復發可能性更低。其主要原因是莫沙必利具有提升胃部排空功能作用,熊去養膽酸可改變膽汁酸成分作用,在兩種藥物作用下,快速排出反流膽汁,從而降低對胃黏膜損傷,達到糾正臨床癥狀目的。本次研究還發現,不少患者病情嚴重,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多服藥情況,誘發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還應加強護理,遵醫囑服用藥物,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應用熊去氧膽酸聯合莫沙必利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快速糾正臨床癥狀,預防膽汁反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