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田
為創作《最后的晚餐》,達·芬奇決定基督和12個門徒的形象都以活著的人作為原型。
首先要選定的是基督的模特,為此他面試了成百上千的年輕人,竭力從中找到能夠表現純真與美好的面孔和人格,完全沒有任何罪孽留下的痕跡。經過艱苦努力,一個19歲的年輕人被選中并順利畫完。隨后6年里他繼續致力于這幅杰作,一個個合適模特被選中代表11個門徒——只剩下猶大的空白,只要把他畫上去就大功告成。正是這個門徒,為30個金幣出賣了主人,所以達·芬奇全力尋找一個面孔堅硬、呆板的男人,要能夠表現出貪婪、欺騙、虛偽和罪過,透露出會背叛主人的那種性格。
多次尋找無果,聽說一個因謀殺罪被關在地牢里的死囚能夠滿足他的要求,達·芬奇馬上動身去羅馬。看到這個人被從地牢里提出來站到陽光下,是一個面色陰沉的男人,蓬亂長發遮住半個臉,表現出一種惡毒、已經完全毀滅的性格,達·芬奇當場就明白無誤地意識到終于找到了要找的、能夠在畫中代表猶大的人。經國王特許,這個囚徒被送到繪制現場的米蘭,幾個月里每天在指定的時間坐在達·芬奇面前,他勤奮工作把這個人的形象轉移到畫中。
畫完最后一筆,達·芬奇對衛兵說,“我畫完了,你可以把他帶走了。”衛兵走到囚徒面前時,囚徒突然掙脫控制奔到達·芬奇面前大聲叫道:“達·芬奇,看看我,你知道我是誰嗎?”
達·芬奇用訓練有素的目光仔細打量這個已經凝視了半年的面孔,回應道:“不,不知道,直到你被從地牢里提出來站到我面前以前,我從未見過你。”
囚徒慢慢抬起頭看著天空:“噢,上帝呀,我已經真的墮落到這個樣子了嗎?”然后把臉轉向畫家:“達·芬奇,再看我一眼吧,我就是7年前你畫基督的模特啊!”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有時候善與惡的轉換,也在旦夕之間。
(梁衍軍薦自《演講與口才·學生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