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吉·原野

像“我愛自行車”這樣的話,我說出來有點心虛,覺得自己沒資格這么說。在沈陽,愛好自行車運動的人超過好幾萬,騎行1萬-3萬元自行車的人也有好幾千,騎10多萬元自行車的人不下十幾位。他們比我更有實力和資歷大聲說——我愛自行車,我只能等他們說完了,小聲說一句“我愛自行車”,但我確實喜歡自行車。
在沈陽,騎自行車上本溪、撫順,當天去當天回來的人有的是,一天騎一百公里的人更多。他們矯健、黝黑,穿騎行服,戴頭盔,從神情到裝束都帶著特種部隊的驕傲。我不行,我沒有騎行服和頭盔,也不騎車去太遠的地方。見著他們,我老遠致以注目禮,比面對國賓車隊還尊敬。
對他們怎能不尊敬呢?有一年春天,我到江西婺源旅游,看油菜花,從田埂上走來一隊推自行車的人,自然都穿騎行服、戴頭盔,說話沈陽口音,一問,是皇姑區(qū)的,從海口往沈陽返,順道看看油茶花。這還不算奇,奇的是他們連男帶女全都是七八十歲的人。真是很厲害呀,七八十歲的人騎自行車從沈陽到海口打往返。對他們來說,民航業(yè)、鐵路業(yè)、客運業(yè)都不存在,胯下一架自行車便可浪跡天涯,年齡根本成不了問題。
騎自行車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肌肉耐力,這誰都知道。但我不用自行車健身,沒這么好的耐力,跑步是我所愛。而騎自行車可以滿足我漫游的愿望,毫無目的地東溜西逛。杜甫詩: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幾乎說出了騎自行車漫游的樂趣。
堂上燕與水中鷗都沒什么功利,不必去哪里開會、赴什么飯局,也不用買個小排量的汽車裝點身份。我騎車,比如向南到渾河返回,往北至道義始歸。
騎自行車,兩條腿的動作比散步還節(jié)省動能,走得卻很快。有人覺得天熱騎自行車不舒服,差矣。騎上車就有風,清風習習,腋下清涼,并不熱。冬天也不冷,事實上,讓北風吹吹臉很舒服。
我有時不理解東北人去海南買房圖的是什么?他們有錢花不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為什么不讓自己的身體在冬天凍一凍、夏天熱一熱呢?說冬天在海南不挨凍,聽上去覺得挺搞笑。海拉爾、額爾古納的冬天零下40多度,當?shù)鼐用褚矝]覺得不妥。讓身體凍之熱之乃是順乎自然,自然就結實。
城里堵車越發(fā)嚴重,騎自行車外出比打車先到一點不奇怪,至于說騎自行車環(huán)保也是一個大道理。大道理指的是人對環(huán)境應盡的本份,少排碳,重視環(huán)境倫理。
有一天,一人問我:你騎自行車不嫌寒磣嗎?我沒聽懂,請他重復。他說你騎車而不是開車,曰寒磣。我沒想到世上還有這樣的問題,沒答上來。我在大街上看騎車的人,他們寒磣嗎?不寒磣呀。開車的尊貴嗎?我沒看出來。
我覺得騎自行車是十分自然的狀態(tài),歸不到“恥”的范疇。我希望到了八十歲,也可以騎自行車從沈陽到海口打個往返。
當今的榮辱標準多元化了,奢華的、神秘的、古怪的,不一而足。我覺得用德國雙立人鍋也好,背兩個LV也好,都沒什么不好。接近大自然更好,比如步行與騎自行車。
我在德國的斯圖加特生活過一個月,沒見德國人戴歐米加表、背LV包,他們的穿戴比道義鄉(xiāng)的農(nóng)民還樸實,而他們最羨慕那些跑步與騎自行車的人。出席聚會如果哪個人開了汽車來,他會向大家道歉,說怕遲到,才開了車。
一個人開一輛車在德國會受人白眼,有如舉止乖張,違背了環(huán)境倫理。德國人都像老子的信徒,喜歡自然的、不矯飾的生活。
我的車具有“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格調,外表不咋地,軸圈輻條、前后飛輪都是好東西,后換的品牌產(chǎn)品。它們不會辜負你,騎上就知道。所有的力量都沒浪費,擰成一股繩沖向前方。
騎這樣的車怎么會寒磣呢?太容易驕傲自滿了。我騎上車就提醒自己謙虛點,別的事不謙虛也就罷了,騎車一定要謙虛。我謙虛地騎在敗絮金玉自行車上,看滾滾紅塵,觀四季美景,對生活感恩惜福。
選自《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