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方
【摘要】本文以南頭古城為深圳的城市發展的特殊代表,進行其發展的歷史背景回顧,針對歷史文化發展、城市化變遷的解讀,分析目前文化古跡與城中村混合發展所遭遇的困境,尋找可參看借鑒案例,在基于深度的調查和分析后提出后續建設思路進行探討,以期引導更適宜的古城發展。
【關鍵詞】南頭古城;發展
1、歷史背景及現狀情況
南頭古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及曾經擁有廣闊的管轄范圍,從公元265年三國設司鹽都尉壘城以來,到明朝建立格局延續至今的千戶所城,中間經歷“遷海”、“日軍占領”“城中村搶建”等古城風貌被破壞。
1.1南頭古城歷史悠久
從三國吳甘露元年起至東晉咸和六年,設司鹽都尉,始建壘城“蕪城”立東官郡郡治;到南朝,東官郡治遷出,寶安縣沿用東晉寶安縣城;唐朝時,設屯門鎮 , 南頭由行政中心轉為海上交通門戶和軍亊要塞;宋朝歸屬廣州都督府東莞縣;元朝屬廣東道廣州路總管店;明洪武二十七年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萬歷元年立新安縣,革故鼎新,轉危為安;清康熙八年遷海與復界,除城墻外城內全毀后復界,并號召原鄉居民返鄉耕種;在這段時期,南頭開始逐漸奠定古城格局。
清從新安縣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及新界給英國, 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民國占領,日軍占領深圳,重兵駐守南頭并修建炮臺等軍事設施;古城風貌因此巨變。
1.2建筑現狀調查
古城內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交織在一起,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約占總數的5%。南頭古城內現有建筑約1100棟。按保護等級及建成年代大致可分為七類。其中以現代建筑為主,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約占其中的5%。居住建筑約占87%,商業建筑約占13%。
1.3近期文化事件
政府推動下的文化事件對古城活化帶來了積極影響。其中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活動曾為古城帶來了大量的文化創意遺產及人群。展覽活動期間古城的曝光量及關注度大增。但由于展覽活動的時效性,文化事件介入的不可持續以及沒有良好的運營管理,雙年展時期的大部分遺產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古城影響力及文創活力迅速衰減。
1.4南頭古城現狀總結
①歷史積淀
優點:1700年的漫長歷史,具備廣闊的管轄范圍及影響力;劣勢:所剩無幾的古建,堪憂的保護措施以及匱乏的文化展示。
②城中村基底
因為近40年高速發展的基石,導致目前空間臟亂差,人口結構低端,產業結構單一。
③文化事件
外部驅動下推進了一定的文化進步,增加了國際影響力,在驅動之后影響力迅速減弱,展品近半被拆毀,展覽活力蕩然無存。
2、案例研究
2.1國外——以威尼斯為例
威尼斯常住人口總數9萬人,卻有著每年2500萬到訪量。在應對文化旅游產業單一化的衰敗時,以平衡居民游客需求、拓展國際影響力、多元產業為目標,用展現激發創造力的手段來激發創意產業。
威尼斯由453年建成至14世紀成為了歷史悠久的創意城市,這段期間,其聞名于世的藝術與文化生產車間,奠定了商業貿易旅游一體著名水上都市。
具體表現:商業、集商業、貿易旅游;在人口結構上成為了全世界藝術家的第二故鄉,其產業包括玻璃、棉紡、刺繡、紙工藝等。
在二戰后,歷史城區迪士尼化,表現為文化旅游單一化、創造性特質消失、居民人口數量減少,游客增加,產業衰敗,靠歷史遺存塑造文化旅游勝地。1966年,威尼斯重新設立目標:為平衡城市居民與游客的需求,拓展威尼斯的國際影響力,建立多元的產業。
基于此,威尼斯推進了一系列改造建設,引導城市的發展。
其中通過創意工作室/傳統手工藝/高等院校/博物館/教堂/商業,打造多元共生的歷史街區,形成創造力生產空間。
成立于1895年的雙年展,120多年來,威尼斯雙年展一直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化機構之一。成為意大利及全世界展現創造力的舞臺與櫥窗。以設計與藝術為驅動,為威尼斯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文化效益。
多維度創新策略是由威尼斯帶來的啟發,如下幾點:
①文化體驗
1980年增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
1979年重新舉辦狂歡節;
②多元產業
激發創造力空間,推動藝術家住區建設,設立基金會為年輕藝術家1-6個月的居住、工作室空間、關注本土產品,展示傳統手工藝;
③社區營造
應對居民數量減少的游客增加,制定教育計劃,培育“創意公民”吸引年輕人/家庭/小企業,形成公眾參與;
④空間改造與運營
展現創造力持續提供空間,其中·18座博物館·5座專業圖書館·40多個私人文化機構;
⑤人口結構多元化
吸引藝術家,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創業預算,資助學生團體,各類大學推動威? 尼斯發展創造城市知識資本;
⑥商業活力防止老城區內的充斥假冒產品而對商業的活力造成破壞,指定“知名商標”策略。
2.2國內——以田子坊為例
田子坊——傳統歷史街巷轉變為創意產業聚集高地,開創國內自下而上的街區活力再生樣本,田子坊是外國了解上海生活的窗口,本地人重溫老弄堂生活的地方,成為上海旅游和體驗式文化集聚地。
19世紀以來,作為承載華洋交界歷史的活化石——石庫門,已成為盧灣區最窮的街道。1999田子坊藝術街+創意園興起,采取的策略是產業升級:街巷經濟模式,100多家國際設計與藝術公司;空間升級:主街廠房改造+次巷弄堂改造;人口升級:扶持藝術家,60%-70%的外國人入駐;持續運營:10年免租金,限制業態準入。2003年成為國際化創意園,因為世博會事件,作為旅游展示點,推向世界。而在當下,田子坊也面臨著過度商業化,租金上漲,商品原創力下降等問題。
運營與大咖運作的田子坊帶來的啟發,如下幾點:
①文化運營
藝術界、學術界、設計界的大咖的持續支持與影響,田子坊之父鄭榮發,藝術家陳逸飛,文化運營吳梅森,畫家黃永玉,學者阮儀山等,另外還有上海世博會等事件的推動。
②多元產業
藝術創意、聯合辦公、本土手工藝。
③社區營造
石庫門底蘊文化、公共展覽持續的宣傳、新的歷史沉淀,如陳逸飛舊址。
④空間改造與運營
從臨街廠房入手,慢慢深入內巷里弄的改造,最后整體公共空間的改造。
⑤人口結構多元化
外國人、藝術家、本土居民、游客。
⑥商業活力
上海美食、藝術照相館、體驗消費-氣味博物館,禮物小商品。
2.3案例研究總結
根據上述兩個案例,在進行城市發展方面,需防范于未然,提前部署“負面清單”:①防止過度商業化,防止消費低端復制、防止人口結構單一化、防止產業單一化;②防止過度旅游化、防止租金暴漲、政府需要有專項資金補助,持續的支持古城的創意孵化、要挑選有長遠眼光的主體來運營。③控制業態的準入門檻、控制業態準入,使業態不脫離藝術、設計、科創、文創體驗消費、教育等主題。④防止空間過度使用,要留有彈性更新空間、留足夠的空間讓古城居民自發進行有機動態更新。
南頭古城作為深圳的發源地及文化歸屬,其保護和發展一直作為深圳市政府最重要的關注點,歷經長時間的研究和探討,本次在梳理發展背景和借鑒參考案例后提出:以“設計+”為核心的多維度組合策略,來達到人口結構改變,產業結構升級,空間環境升級,業態與消費多元化。
3、歷史文化概況——看不見的古城
3.1打造依稀可見故城
通過風貌遺存評估,進行古城遺存建筑現狀與保護方式提出;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分布狀況,保護對象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周邊環境狀況等,將南頭古城的保護區劃定為包括省級、市級 的文物保護單位、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傳統風貌建筑。
3.2讓古城歷史再現
通過南頭歷史文化的空間呈現,再續策略文化斷層;廣泛內容收集-成為豐富的展示資料的來源,查取書籍文獻及博物館展覽,并與深圳歷史專家、南山區文體局、南頭本地老人(口述歷史)等充分溝通、進行總結與提煉。
3.3歷史文化內容的空間呈現
利用戶外空間展示不同時間節點的歷史重大事件,讓游客與市民對南頭的悠久歷史有概要了解,形成露天展覽街,構建一條時間軸展示帶。
結合主街的文保建筑及風貌協調區,基于原有6個展館,梳理古城內傳統風貌資源歸整成多組團片區,擴展成9大展覽館群。每個展覽館群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展開,有多個分展館,并以南頭/中國/世界的不同視角客觀描述歷史進程。十個微型展覽館由點帶面,激發內城有機更新,包括展示私藏文化/市井文化/匠人工坊/手工藝/民俗活動/方言/飲食文化/口述歷史等等民間生活百態。
4、南頭古城發展策略
4.1總體發展策略
①強化古城特色,繼承古城空間布局,尊重古城歷史文化,統籌古城自身資源;
②聯動區域發展,讓南頭古城成為促進片區發展建設的重要引擎點;
③文創激活古城,統籌片區與自身資源,結合文創發展趨勢并加以整合,激活古城功能。
4.2總體發展架構
①發展框架
依托以12號線為核心的片區綜合服務帶、片區聯動發展帶的基礎上,聯動片區發展,依據周邊資源的分布、古城資源的梳理及現狀其他功能的提升,植入文創產業、強化綜合服務、強化站點TOD帶動作用,整體形成“兩帶兩軸一心兩核多片區”的整體發展框架。
A.兩帶
特色發展帶:東西向聯動古城片區及西側,高新產業集聚區,互相促進發展;
特色服務帶:南北向聯動中山公園、古城,十字街、南側居住區商業街等,形成產業服務帶。
B.一心兩核
一心:中山公園與南頭古城融合建設的城墻,文化公園核心;
兩核:中山公園與南頭古城的發展核心。
②功能結構
在承接研究范圍發展軸帶的基礎上,于南頭古城核心 片區著力打造“一環十字、一核七片多節點”的功能 結構,同時通過多條主題文化街巷,將南頭古城不同片區有機串聯。
A.文化十字帶
以古城十字主街為核心,集中展示古城城墻文化、古城美食記憶、古城手工藝文藝、古城人文發展、古城活力公園等內容,打造南頭古城十字活力帶。
B.環
以現狀主要街巷為依托,串聯起核心歷史文化節點、文創發展節點等,形成古城文化發展環線。
C.核——南頭古城核心
以文創工廠、報德廣場為核心,構筑南頭核心會客廳,集中承載大型展示、交流等活動,形成南頭古城核心。
D.七片區
結合周邊教育、科技、生態等資源,集中打造城墻文化公園、南門活力公園、TOD綜合服務區、文教創意發展區、時尚科技創新區、手藝創意集聚區、深港文化交流區七大核心片區。
③交通發展策略
南頭古城的特征要求應特別強調公眾利益的保護與優先原則,所以要以公共利益為重,以公交+慢行為首要以及核心要素,弱化其他機動交通方式,緩解區域交通壓力,營造安全穩定與人和諧的高品質慢行區域。
限制外部車輛進入,凈化片區交通環境,引導公交出行。建立慢行交通系統,秉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打造全天候無縫的全域慢行空間。
5、深圳典型建筑和空間特征研究
基于南頭古城的特殊情況,作為深圳城市發展城市化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空間特征也作為城市發展的演化部分,針對于深圳的典型建筑,由南頭古城出發,從深圳文化構成來看,具備多元交匯,兼容并蓄的特點。深圳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潮汕文化共同的交匯點,因此,除來源于本地傳統文化外,深圳傳統建筑的形成還有4大來源——廣府、客家、閩南潮汕、西洋。
從深圳遺存古建群案來看,保留最完整的城+村+墟有:
①案例借鑒-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與南頭古城作為軍事要塞建于1394年,其建筑風貌疊加了明清、民國、50-80等不同年代的層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②案例借鑒-深圳鳳凰古村
鳳凰古村位于深圳寶安區,是廣東省內古建筑較集中、保存良好面積廣的典型廣府民居建筑群。其中明代建筑4座,清代建筑60座,民國時期建筑96座。
③案例借鑒-觀瀾古墟
觀瀾古墟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建筑風貌保留最完整的。建筑樓群主要建于清代中后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清末民初國際商業貿易進出口中轉站。素有“小香港”之稱。堪稱“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南頭古城本質是一個城中村高密度基底占主導的、古建筑散點分布的“村+城”,需核心解決的還是城中村的空間的逼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的雙重問題。
6、“設計+”的發展導向
建立:設計本體設計公社+設計科技創意工廠+設計消費文創集市,三位一體的復合古城產業體系。
①“設計公社”
構建設計上下游產業鏈:
A.產業服務
打破傳統公司壁壘,建立資源共享的平臺;將空間分為固定辦公、共享辦公、及創客三類空間;提供會議、儲藏、交流展覽等多種功能性空間;提供工業級3D打印機、鐳射切割機等先進技術和應用。
B.內容化服務
定期發布大師講座、創新展覽、創客跨界等文化活動;鼓勵入駐企業以“微發布”、“分享沙龍”、“興趣小組”等進行專業交流和社交互通。
C.生活服務
提供人文創意的酒吧、咖啡館、設計書店等文化休閑場所,并建立餐廳形式的食堂、臺階式的劇場,讓入駐人員創造精彩的生活內容。通過產業細分,打造設計辦公集群,開展系列設計活動運營——設計集市,開放論壇。
②創意工廠
打造與設計結合的高科技孵化平臺,進行產業細分:創客、極客、物聯網科技公司,工業產品,VR等,科技活動運營。
③文創集市
組織獨立設計品牌,增加體驗性消費,布置手工藝工坊,引入精致餐飲,周末舉辦或文創手作、或農作種植,或網紅美食,或二手書籍,或家居日雜等不同主題的個性市集,從而打造項目又一文化品牌,對具有特色和歷史的老商戶進行重新規劃和店鋪升級,結合商戶店鋪老舊程度與外立面形象,對其內外部進行適當的改造,既保留店鋪原有韻味,又呈現較好的外觀形象,為現代人提供尋找老街記憶的時代場景。
結語:
順應城市發展復雜性及時代性,如何讓“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再續?如何用創意內容讓“城+村”煥發活力?如何讓“古城”成為多元人群參與的新家園?是更深入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未來古城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孫立川.新安縣志[M].廣東教育出版社:廣州,2017:21.
[2]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2011:51-60.
[3]張鵬.區域文化的挖掘與數字化再現[D].廣東工業大學,2015.
[4]孟巖,林怡琳,饒恩辰.村/城重生.城市共生下的深圳南頭實踐[J].時代建筑,2018(03)
[5]城市共生: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J].城市環境設計,2018(06)
[6]林怡琳.“城村共生”文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策略——以深圳南頭古城為例[A].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C].2017
[7]孫施文,周宇.上海田子坊地區更新機制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5(01)\
[8]陳天翼.艾傳頂,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深圳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主編,廣東建設年鑒,南方出版傳媒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159,年鑒.
[9]李景磊.城中村商業空間復合性探析——以深圳南頭古城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04):70-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