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溪
【摘要】拓展城市公園林下空間可以增加綠地品質和為民服務內涵。以宿州公園改造提升為例,淺談在對公園進行景觀改造的同時,如何有效的利用林下空間融合公園的休閑休憩、健身娛樂、文化品味、科普教育的處理手法,塑造有特色多功能的公園景觀環境。
【關鍵詞】林下空間;林中路徑;林下植物;人性化服務
現代城市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園林綠化一直作為極富生命力的城市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許多城市的公園綠地都存在植被茂密、綠樹成蔭,而林下空間利用率不足的問題,林下空間如何梳理和利用,成為親民的、可步入的休閑活動空間,這是公園提升改造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1、林下空間的營造意義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戶外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就是居家附近的公園、游園、綠地、廣場,拓展林下空間就成為實現林中景觀與服務功能提升的健康路徑。林下空間是指能在林下同時滿足幾種功能的復合空間。除能滿足人們日常戶外活動需求外,林下空間春季可賞花漫步,夏季可遮蔭降溫,秋季可賞景郊游、冬季可防風避寒,還具有一定的隔音、降塵作用。因此增加林下公共活動場所和休閑設施,對于著力打造便利的“15分鐘生活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林下空間的實施路徑
近年來,宿州對濱河公園、迎賓公園、環城公園、運糧河公園等老舊公園進行品質提升,公園建設之初以快速增綠種植的喬木已形成大片的林蔭,其下層小灌木卻因光照不足而生長不良,或被踩踏成片裸露黃土,景觀質量不佳,而同時人在園內的活動空間不足、服務設施缺乏,逐漸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在充分調研現場后,我們要求在老舊公園改造提升中拓展林下空間使用功能,在保留喬木的同時,開發利用下部空間,實現公園的便利性、實用性,使城市公園活起來,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2.1拓展林下空間
大多公園在規劃設計時都有廣場綠地,特別在主要出入口有一定活動和聚集的場所,但由于廣場內綠蔭不足,而人們聚集最多的還是在林下,就會占用林蔭下的草坪、地被。在公園改造提升中適時打開一些林下空間,把廣場舞區、練歌區、運動區、練拳區、健身區、交談區、棋牌去、兒童區等布置在疏林里,考慮到不同使用人、不同年齡段人們的需求,既有私密不被打擾的空間,也有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間。這樣的林下空間散落在林中路徑兩側,人們進入或交談、或娛樂、或健身、或嬉戲、或寫生,在喧囂的城市中找尋到一處喜愛的自然場所。
2.2設置林下路徑
林下路徑串聯各個林下空間,是由有綠道、小徑、休閑廣場相貫通,從1.2米寬的林蔭小路擴展到大于2.5米寬的健身綠道,起著組織空間、引導游覽、交通聯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場所的作用。林下路徑像脈絡一樣,把公園內各個空間聯成整體,形成綠化向公園縱深拓展的“毛細血管”。在老舊公園的改造中,如迎賓公園內以人為本增設一些市民踩出的小路修建成便民通道;如濱河公園對開放式帶狀公園,設置多出入口方便不同方向進入的市民,達到城園相融。公園綠道和主要園路多用彩色瀝青和透水混凝土鋪設,邊側設置排水溝,加強園內雨水收集與排放;林中小徑采用透水鋪設,以卵石、片石、透水磚等,尺度合理,線性通暢收邊材料分明,顏色與周邊環境統一協調。
2.3梳理林下植物
結合現狀場地中景觀較好部分作為改造設計的參考和出發點,對園內的林下空間開展清理與調整工作,以達到疏密有致的效果;一方面提升植物下緣線,適當調整園內灌木及地被植物,保證游人視線通透,空間整潔有序;另一方面適當進行硬地鋪裝,增加居民休憩空間,更好利用林間綠地。濱河公園、運糧河公園等改造前林蔭濃郁,有較好的水杉林、銀杏林或自然林,但缺少林下植物,林層不豐富。改造中在拓展林下空間后鋪設了青石步道、設置了防腐木休息平臺,進一步梳理了林下植物。林下綠地種植了耐蔭的八角金盤和蘭花三七、麥冬、石蒜,光照較好的或散射光區種植了金鐘花、鳶尾、迎春、扶芳藤、福祿考等地被花卉,還有常春藤、爬墻虎等攀藤植物,形成林下豐富林層效果。以自然式栽植為主,喬、灌、花、草合理配植,體現復層種植模式和豐富的季相變化,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植物群落。靜謐、舒適的林下空間即使夏季高溫在此停坐都不覺熱意,而秋冬季節樹葉飄落,絲縷陽光透過,疏影斑駁,一切是那么自然。
2.4設置林中寵物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中養寵物的逐漸多起來,遛狗就成了許多市民早晚鍛煉的陪伴。考慮到安全和衛生的要求,大多公園禁止寵物入園。為解決寵物活動問題,在濱河公園專設了一處占地面積1500m2寵物活動區。寵物活動區有小型寵物及大型寵物的分區,設有戶外寵物游樂設施,可供寵物轉圈、爬梯、跑動、玩耍,增加場地的趣味性;設有骨頭形狀的休息區,方便寵物主人在一旁休息等待;設有寵物便池、戶外盥洗池等人性化設施,方便寵物及其主人在場地內的一系類活動。
2.5建造雨水花園
在公園改造工程中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打造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海綿體”。公園內園林地形豐富,天然的滲透力很強,成為最有效的“綠色海綿”。在林中建造雨水花園,能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凈化雨水,是一種高效的徑流污染控制設施,同時雨水花園與周邊路徑、植物自然而然形成自然景觀。濱河公園在改造時,在林間利用地形開挖溪流引河水滲入,以及雨水匯集形成自然活水系統的曲溪回瀾。水形變化多端,延而為溪,聚而為池,利用水面的開合變化,形成不同水體形態。源頭疊泉生動活潑,靜態湖面平靜幽深。開闊的湖面嵌以小島,島體用杉木護坡、藤簾圍護,其間長出的枝葉圍合成綠色屏障,狹窄的水面點綴吊橋、板橋,岸旁堆疊蓮花石,種植花木,生態、自然、貼切。
3、林下空間人性化的服務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宜居環境的建設者、人民綠色福祉的推動者,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公園空間的內容不斷擴展,內涵不斷深化,其核心要義始終都是在有限的城市公園空間狀況下,拓展綠色生態空間,提升城市環境品質,讓人民享用更加優良的生態服務。公園的改造提升就是復興有開有合、疏密有致的林下空間,打造富有無限活力的服務空間。
3.1充滿活力可駐留
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設計豐富的活動空間,容納市民的多樣化活動,讓市民能夠親近自然,了解自然,從而愛護自然,使其真正成為市民共享、生機盎然的城市公共空間,不論是停坐的靜謐空間還是意趣的娛樂空間都是可住留的活力空間。備受市民喜愛的健康步道能滿足市民早晚跑步、競走、散步,節點小廣場能滿足市民健身、集散、交流,白日的喧囂在林內散去,夜間熠熠生輝的夜景亮化在空間內點染,城市生活的活力在此展示。
3.2特色鮮明可識別
對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淀和寶貴的藝術財富,從而衍生出具有特色的市民文化,打造成為具有城市特色區域,甚至成為代表城市形象的可識別地區和地域文化精神、民間傳統的縮影,文化建筑、雕塑、小品、景墻、各類標識等都是文化內涵展示的載體,將本土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展示空間。一段環城公園老城墻,在周邊設置林下觀賞平臺,仰望城墻,舟車匯聚的歷史懷古至今;一處新汴河的“鞭打蘆花”雕塑,以“孝”著稱的閔子傳諭天下。
3.3渾然一體可融合
規劃設計的創意、工程生產的創造、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打造林下多元化的服務。科技化、智慧化、數字化引導園林服務的創建,互聯網+園林服務應用,使人們在運動時了解到衛生健康知識,在散步時掃碼認識植物,在空間活動時體驗聲光動感故事,在公園內的園林驛站中還可以享受看書、交流、咨詢、上網、救助等人性化服務,達到人與自然用智慧的方式連接起來,使人們享受公園綠地服務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總結:
林下空間的拓展實現了綠地空間的復興,從觀賞式到進入式的體驗是林下空間作為森林在城市的延伸,展示了“園林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通過梳理城市公園現狀,從林下空間的實施路徑、林下空間的人性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公園綠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林下空間打造成集休閑、娛樂、新鮮體驗為一體的社會空間。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編著.踐行綠色發展,服務綠色生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王磐巖主著.風景園林師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葉玉青編著.林下空間景觀設計初探[M].福建福州市西湖管理處
[4]胡衛華,王慶.城市生態網絡體系下社區公園提升的路徑探討[M].北京:園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