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姜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航天領域首位女院士。
鐘情航天事業
姜杰1960年出生于哈爾濱,后隨父親來到北京。父母都是醫生,父親為了讓她 “繼承衣缽”,專門聯系了一所護士學校。高考,姜杰的成績高于重點線40多分。報志愿時,在母親的勸說下,父親作出妥協,姜杰執意報考了國防科技大學的自動控制系。大學畢業后,姜杰在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某所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工作,在實驗室里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1988年,姜杰研究生畢業,成為某所的一名科研人員,正式接觸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
姜杰很幸運,參與到了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3個型號火箭的研制工作。1994年,歷時8年研制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首飛即告成功,從此,姜杰的命運便與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她說:“技術進步必須建立在充分論證、仔細測算和大量試驗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確保火箭上天萬無一失。”
精益求精
在航天科研領域,姜杰走過了一條從副主任設計師到主任設計師、從型號副總設計師到型號總設計師的道路。團隊的伙伴們說姜杰不僅科研成果“神”,而且身心素質也“神”,這主要是因為她雖然經常通宵加班,但白天照樣精神抖擻地工作。許多同事都說姜杰從來不生病。只有一位同事見過她生病,那一次,姜杰正好在執行一個重大任務,一連幾天沒睡覺,雙眼熬得又紅又腫,同事們勸她去看醫生,但就是勸不動。最后,他們只好把醫生請到發射中心。大伙兒都感嘆姜杰特別能吃苦。
由高密度發射帶來的風險是可想而知的。長征三號甲遙十火箭發射,首次采用系統性冗余,且研制周期緊張,可偏偏在火箭發射前的關鍵時刻,一臺核心電腦上的3個CPU卻無法正常運行。姜杰連夜趕到發射場,開始了對長征三號甲遙十火箭36個小時不合眼的快速“搶救”,終于找到原因——少插了一股線路。最終,長征三號甲遙十火箭精確地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姜杰熱淚盈眶:“航天是一項高風險行業,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風險降到零,不讓火箭帶一絲隱患上天。否則,帶來的將是巨大的損失。”
2018年12月25日,伴隨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成功入軌,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憑借全年14次發射的全勝戰績,再次刷新中國“單一火箭年度發射數量”的新紀錄,其綜合技術性能達到了國內領先和世界一流水平。
舍小家為大家
成功背后是艱辛的付出。火箭發射多在深夜,發射成功后,不管多晚,姜杰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指揮大廳。她說:“我要仔細分析火箭的飛行參數,總結得與失。” 這些年來,她最熟悉的地方就是火箭廠房、試驗場和發射地,忙起來時,她的時間安排得以小時來計算。2015年12月7日,姜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航天領域的首位女院士。此前,她還獲得首屆航天功勛獎。
2019年4月2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44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0次發射,它因此成為我國第一個發射次數過百的單一系列運載火箭。
由于常年出差,又忙碌在試驗場,而且連續三屆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姜杰顯得更加繁忙。她覺得對家人有著太多的虧欠。好在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都很支持她的工作。在試驗場時,姜杰每次都對自己說:“火箭發射成功后,一定回去多陪陪家人。”可是,一接到新的任務,她就將自己的承諾拋在了腦后。
(綜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現代婦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