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著春日溫暖的陽光,和老伙伴們一起曬曬太陽、遛遛彎,這是很多老年朋友的日常活動。這種集體散步可以維持認知能力,消除壓力并延緩癡呆。
彼此同步,鍛煉大腦協調性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沙恩·奧馬拉在他的《贊步行》一書中,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集體散步的各種好處:集體散步要求人們彼此同步,讓人們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一個共同的行為目標。它涉及多個大腦區域的協調和同時動作,以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走軌跡。“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連機器人都不能做到。”另外,直立行走讓血壓產生直接變化;站立時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人體也會經歷一系列快速的微調整。
以每分鐘100至120步為宜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運動治療師韓青提醒老年朋友,散步最好不選在早晨,特別是有高血壓的老人。因為清晨氣溫偏低,人體血管收縮明顯,血壓容易升高。一天中,晚上血壓相對穩定,可在晚飯半小時后進行適度散步,活動時間控制在20至30分鐘。
散步時不要背手、駝背。心血管不好或患高血壓的老人散步時最好挺胸抬頭,微微收腹,自然擺臂,走路時盡量前腳掌先著地。這樣可以防止引起頭暈等不適癥狀。
步速方面,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可進行中速走,控制在每分鐘100至120步;體質較差、年齡較大的老人最好慢速走,每分鐘70至100步是比較合適的速度。
集體鍛煉,
可維持老人社交圈
不只是集體散步,各種集體運動都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北京老年醫院的專家認為,老人參與諸如集體散步這類的鍛煉,可以維持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集體運動中,老人追求積極向上的榮譽感和人們之間相互交往的親和感,豐富并充實了老人的情感生活。老人在活動中可以得到對集體、社團的信賴感、依托感。
集體鍛煉為老人建立了新的社交圈。當老人從單位退休回到社區,特別是跟隨在外工作的子女搬到新的城市居住,開始新的生活時,建立一個新的社交圈十分必要。共同散步、長走、跑步、登山、騎車、打球等都有助于新的社交關系的建立。(摘自《保健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