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加瑪麗·阿卜力克木
摘要:文章利用臨安、沭陽、曹縣404個農民電商創業者的問卷調查數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線性回歸分析法研究了先前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行業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創業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有顯著的抑制影響。電商創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在經濟發展程度較落后的地區效果較明顯。基于以上結果,得出了啟示,農民在獨立經營網店前需要積累行業經驗,培育互聯網營銷思維。政府應重視農民電商創業者的培育,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同時向貧困地區和弱勢農民政策傾斜,引導有行業經驗的農民開展電商創業,幫助他們提高收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關鍵詞:先前經驗;農民;電子商務;創業績效
一、引言
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電子商務不斷向農村地區滲透,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得到快速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推進農村電商發展”,搶抓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鼓勵有實踐經驗的農民回鄉借助電子商務創業就業帶動當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根據《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當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和農村網絡零售額分別達10.63萬億元、1.7萬億元,農村網絡零售額約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 16.1%,同比增長19.1%,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完成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
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農民借助電商平臺,結合自身和家鄉的資源優勢,探索出了一條自主創業的方式,有效連接了“小農戶”與“大市場”。外出打工的農民、大學畢業生等中青年群體返鄉,借助一根網線和一臺電腦把自己家鄉特有的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到更廣闊的市場,開啟了電商創業的康莊大道。
創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吳昌華等,2008),可以幫助農民突破收入增長困境改變農民收入增長模式(古家軍等,2012),幫助農村勞動力突破單一產業就業的束縛實現分工分業,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韋吉飛等,2012),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高靜等,2013),通過電子商務還可以提升產品利潤率和銷量,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曾億武等,2018)。
創業績效是衡量創業項目的盈虧狀況、創業者的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在農村地區,農民在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創業的過程中會面臨學歷水平較低,所處環境信息閉塞等約束,因此更加依賴于自身經驗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積累的經驗,成為農民電商創業者獲得更好創業績效的關鍵。關于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因素,國內學者研究了在外出打工經驗、社會資本(張鑫等,2015)、社會網絡強度(丁高潔,2013)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但研究先前經驗對新時期出現的農民電商創業者的創業績效的影響相關研究幾乎沒有。
因此,本文以先前經驗為切入點,應用實地調研數據,研究其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說
在學者研究創業者先前經驗時,往往將其進行分類,以便研究不同類型的經驗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創業者的先前經驗可以分為行業經驗、創業經驗(Michael,2012)、先前培訓經驗(郭紅東等,2013)、先前職能經驗(唐根麗等,2018)。
創業績效是衡量創業項目的盈虧狀況、創業者的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被稱為研究創業的“終極因變量”,它反映創業者行為和業績的投入產出信息(沈超紅,2006)。農民創業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潤(趙德昭,2016),提高創業績效是激發農民創業動機的最有效途徑。農民網絡創業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狀況,主要體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加、社會地位提高等方面。
關于先前經驗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國內外學者研究的較少,但是基本都支持先前經驗對創業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Sandberg等(1900)發現先前經驗對創業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Reuber(1999)認為,創業經驗能夠為創業者提供為新企業新組織籌集資金、雇傭員工并保持良好的雇主關系、吸引客戶等方面的知識,為創業者創辦新企業奠定基礎。因此,創業經驗是對個體再次創業產生最關鍵的影響。Bruder等(1992)研究發現,創業者所擁有的與新創企業相關的行業經驗,有助于降低新創企業的失敗率。Amason等(2006)認為,創業者的經驗越多并且經驗相關性越高,企業的績效更好,創業者將獲得更好的企業績效。唐根麗等(2018)實證分析發現,創業經驗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最大,行業經驗為其次,職能經驗的影響最小。
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設1~4。
假設1:創業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假設2:行業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假設3:職能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假設4:培訓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數據、模型與變量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在農村地區采取自我雇傭形式通過互聯網平臺創業銷售產品的農民為考察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搜集數據。調查時間為2018年3月至7月。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以盛產山核桃產而聞名于全國。2019年,臨安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72.94億元,人均GDP達10.64萬元。臨安以山核桃為主的農特產品豐富且適合網絡銷售,為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供了豐富的貨源,在2019年農產品電商銷售50強縣排名第16名,截至2019年年末,臨安區淘寶村數量達19個。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是傳統的花木產區。2019年,沭陽縣地區生產總值為950.17億元,人均GDP為6.06萬元。農村電子商務為沭陽花木產業拓展了新的網絡銷售渠道,帶動當地種植業規模不斷擴大,由2001年不足4萬畝擴大到目前的60萬畝,網絡銷售額達到268億元,花木類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截至2019年年末,淘寶村數量達到90個。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是貧困人口數量全省第一的貧困縣,2019年區生產總值為434億元,人均GDP為2.55萬元。近年來,曹縣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大力發展演出服和木制品產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木制品跨境電商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演出服飾產業基地,帶動當地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為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截至2019年年末,曹縣淘寶村數量達到124個,全縣電商銷售額達到198億元。
本研究選擇以上三個縣區為主要研究區域的依據是:首先,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規模和發展模式方面都各具特色;其次,三個縣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產業基礎存在明顯的差異并具有代表意義。本文采取在每個樣本淘寶村中隨機抽取10戶電商戶(通過互聯網銷售產品的農戶),非淘寶村中的電商戶數量不限的原則進行抽樣調查,共調研了26個淘寶村(臨安9個,沭陽9個,曹縣8個)和25個非淘寶村(臨安9個,沭陽8個,曹縣8個)。
此次調研中,成功回收電商戶問卷為404份,其中臨安149份、沭陽133份、曹縣122份,樣本的樣本特征分布情況見表2。
(二)構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計量分析方法為層級式的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因變量農民電商創業績效是由3個公共因子得分構成的標準分來衡量的。基本公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β12x12+ε
上式中,y表示因變量創業績效;β0表示常數項;(βι=1,2,…,12)為變量系數;x1、x2、x3、x4、x5分別表示控制變量地區、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x6、x7、x8、x9、x10、x11、x12分別表示創業經驗、行業經驗、培訓經驗、管理經驗、銷售經驗、生產經驗、技術經驗;ε表示隨機干擾項。
(三)變量說明和描述性統計
1. 因變量
因變量是農民電商創業績效。創業績效如何測度在學術界根據選取角度的不同有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之說。國外學者Dees(1998)認為在測量創業績效時利用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創業績效的效果一樣,都能有效反映創業績效指標。在農民創業研究領域,黃潔等(2010)指出農村電商財務知識匱乏,對應的財務制度滯后,不易獲取銷售額和利潤值等確切的數據,因此農民的創業績效采用主觀評價法來測量。本文借鑒黃潔采用農民在電商平臺上開店前后變化的主觀評價法來衡量農民電商創業的績效,并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計算創業績效綜合指數,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內生性的影響(周曄馨,2012)。本文通過6個相關問題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進行調查采集數據,然后對這些創業績效維度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接著開展主成分因子分析,計算出因子得分。
再根據所有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加權,用公式“綜合創業績效=因子1的方差貢獻率*因子1得分+因子2的方差貢獻率*因子2得分+因子3的方差貢獻率*因子3”計算出綜合創業績效指數。對各維度標準化處理后所構建的綜合創業績效指數以0為中心分布,所以其均值為0(見表2)。
2. 自變量
自變量是先前經驗,因素包括創業經驗、行業經驗、培訓經驗、管理經驗、銷售經驗、生產經驗、技術經驗。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創業經驗均值為2.96年,行業經驗均值為0.95年,培訓經驗均值為0.59次,22.72%的被調查者在電商創業之前參加過1次以上電商培訓,24.5%的被調查者在電商創業前具有管理經驗,43.08%的被調查者在電商創業前具有銷售經驗,28.37%的被調查者在電商創業前具有的生產經驗,24.26%的被調查者在電商創業前具有技術經驗。
3. 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主要考慮了所在地區的發展狀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根據三個縣在2019年的人均GDP分別為10.64萬元、6.06萬元、2.55萬元,把控制變量中的所在地區發展狀況劃分為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欠發達地區。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男性電商創業者占比為65.19%,平均年齡約34歲,學歷水平初中為主(占43.21%),其次為高中或中專(占30.37%),健康狀況大多數為優(占95.8%)。
四、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SPSS 24.0軟件進行層級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逐步加入控制變量、自變量進行實證分析。表3為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結果顯示,行業經驗與創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11(p<0.05),創業經驗與創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8(p<0.05)。
表4 為數據回歸分析結果,模型1是控制變量模型,模型2至模型6是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分別加入培訓經驗、職能經驗、創業經驗、行業經驗和全變量的模型。由表 4中模型5可知,行業經驗對創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β=0.038,P<0.05),假設2得到驗證;模型4 中創業經驗對創業績效有顯著的負向抑制作用(β=-0.100,P<0.1),說明農民電商創業者之前在傳統行業參與創業活動的時間越長,其電商創業績效越低,回歸結果與假設1 相反,可能的解釋是,農民電商創業者在傳統的線下產業創業過程中所積累的商業思維、運營模式、銷售渠道等并不適合互聯網營銷模式,從而對農民電商創業者的創業績效產生阻礙作用。模型6中可知,經濟發展程度越不發達地區農民電商創業績效越好(β=0.147,P<0.01),行業經驗和文化程度對創業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相關系數分別為0.055(P<0.01)、0.063(P<0.1),創業經驗對創業績效產生負向抑制作用(β=0.213,P<0.05)。職能經驗對電商創業績效無影響,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七成以上的農民不具備職能經驗,另一方面所具備的職能經驗是與傳統行業相關,與電商創業活動的匹配程度較低,因此先前所積累的各種職能經驗難以促進創業績效的提高;培訓經驗對電商創業績效無影響,可能的原因是:被調查者中參加培訓次數超過5次的占比僅0.74%,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電商培訓處于基本計算機技能操作為主,沒有深入系統性的學習過電子商務相關知識。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先前經驗在農民通過互聯網平臺創業過程中對其創業績效發揮的作用。
根據研究結果可得,行業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創業經驗對農民電商創業績效產生負向抑制作用。此外,還得出電商創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社會地位比創業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曹縣這種欠發達貧困地區的效果尤其明顯;農民電商創業者的文化程度對于提升農民電商創業績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積累行業經驗。農民在從事電商創業活動之前,到比較成熟的電商公司積累相關行業經驗,再進行自主創業,可以有效提高創業績效。
第二,突破傳統的營銷思維,培育互聯網營銷思維。農民在利用電商平臺創業過程中,應該突破之前在傳統行業所形成的創業經驗,與時俱進,通過不斷學習經營網店的相關知識培養互聯網營銷思維,從而提升創業績效。
第三,政府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曹縣這種欠發達貧困地區的農民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來說通過電商創業可以獲得很好的創業績效。說明,電商創業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收渠道,貧困地區尤其如此。因此,政府應該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引導有行業經驗的農民通過電商創業,幫助農民提高收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Amason A C,Shrader R C, Tompson G H.Newness and novelty:Relating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 to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1(01).
[2]Bruder X,Derl J, Preisend X,et al. Survival Chances of Newly Founded Business Organiz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2,57(02):227-242.
[3]Dees,J.G.& Elias,J.The Challenges of Combining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988,8(01):165-178.
[4]Michael H.Morris,Donald F.Kuratko,Minet Schindehutte,April J.Spivack. Fram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 36(01).
[5]Reuber AR,Fischer E.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Founders Experience[J].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9, 37(02):30-45.
[6]Sandberg,William R.Hofer, Charles W.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Strategy,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Entrepreneur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00,2(01):5.
[7]丁高潔,郭紅東.社會資本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02):50-57.
[8]高靜,張應良,賀昌政.基于分工理論的農民創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30-35.
[9]古家軍,謝鳳華.農民創業活躍度影響農民收入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1997~2009年的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02):19-23+110.
[10]郭紅東,周惠珺.先前經驗、創業警覺與農民創業機會識別——一個中介效應模型及其啟示[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3(04):17-27.
[11]黃潔,蔡根女,買憶媛.農村微型企業:創業者社會資本和初創企業績效[J].中國農村經濟,2010(05):65-73.
[12]沈超紅,羅亮.創業成功關鍵因素與創業績效指標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02):231-235.
[13]唐根麗,王艷波,溫茵茵. 先前經驗積累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績效的影響實證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36(03):70-73.
[14]韋吉飛,李錄堂.農民創業、分工演進與農村經濟增長——基于中國農村統計數據的時間系列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4):24-30.
[15]吳昌華,鄧仁根,戴天放,葉淑芳,劉玉秀.基于微觀視角的農民創業模式選擇[J].農村經濟,2008(06):90-92.
[16]曾億武,郭紅東,金松青.電子商務有益于農民增收嗎?——來自江蘇沭陽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8(02):49-64.
[17]趙德昭.農民工返鄉創業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學家,2016(07):84-91.
[18]張鑫,謝家智,張明.打工經歷、社會資本與農民初創企業績效[J].軟科學,2015,29(04):140-144.
[19]周曄馨. 社會資本是窮人的資本嗎?——基于中國農戶收入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2(07):83 -95.
[20]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20:2-40.
*本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淘寶村形成機理及其‘三農影響效應研究”(課題編號:71673244)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