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芳
遵義醫科大學第五附屬(珠海)醫院骨外科,廣東珠海 519100
對于骨傷患者而言, 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日常生活,與此同時由于患者承受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感,所以也會加大心理負擔[1]。 健康教育能夠通過提高骨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從而減少誤解或行為偏差,加速骨傷恢復速度,最終顯著提高預后效果[2]。 調查研究顯示,當患者主訴劇烈疼痛情況時,醫護工作人員會給予相應止痛措施,如果患者未清楚了解疼痛有關知識,不僅僅會降低患者的睡眠質量, 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鎮痛效果[3]。 基于此,必須對骨傷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該文便利選取該院在2016 年4 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92 例骨傷患者, 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46 例)和實驗組(46 例)。 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92 例骨傷患者。 納入標準:①均在患者以及患者知情下參與; ②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③均確診為骨傷患者。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 實驗組患者有 30 例男、16 例女,平均年齡為(45.8±22.7)歲;骨折類型:10 例鎖骨骨折、15 例肱骨骨折、15例尺撓骨骨折、6 例其他。 對照組有 31 例男、15 例女,平均年齡為(47.2±20.5)歲;骨折類型:11 例鎖骨骨折、17 例肱骨骨折、14 例尺撓骨骨折、4 例其他。 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主要護理內容有:①護理工作人員定期巡視病房, 口頭介紹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②對主訴疼痛劇烈患者遵照醫囑提供鎮痛藥物;③出院指導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健康教育方法, 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在骨傷患者入院之后,根據其具體病情進行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由于入院后對陌生環境感覺到異常緊張或煩躁, 護理工作人員需針對此種心理情緒予以心理疏導。 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分辨患者的不同心理情緒,再予以針對性干預。
分析兩組骨傷患者在不同時間段(術后92 min、術后1 d、術后3 d)的視覺模擬評分、并發癥(切口感染、便秘、肺部感染以及壓瘡等)發生率、治療總有效率[4]、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5]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采用ADL 量表評分)[6]。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睡眠質量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images/BZ_145_1289_1864_2301_1970.png實驗組(n=46)對照組(n=46)t 值P 值15.3±2.2 15.5±2.0 0.456 0.056 7.6±1.8 12.2±2.6 12.866 0.002 30.1±7.2 30.3±7.0 0.135 0.069 43.6±7.3 35.9±7.2 18.932 0.001
實驗組術后92 min、1 d、3 d 視覺模擬評分分別為(6.0±1.1)分、(3.2±1.1)分、(2.0±1.1)分,對照組分別為(6.9±1.2)分、(4.3±1.5)分、(2.7±0.8)分,實驗組在不同時間段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68、12.157、22.867,P=0.002、0.014、0.026)。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3%(1 例切口感染、1 例便秘、0 例肺部感染、0 例壓瘡),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23.9%(3 例切口感染、2 例便秘、3 例肺部感染、3例壓瘡),實驗組切口感染、便秘、肺部感染以及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56,P<0.05)。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調查研究顯示,骨傷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較為常見,但是手術治療極易出現疼痛感和相關并發癥, 繼而阻礙患者的恢復速度[7]。 臨床資料顯示,術后機體組織在自我組織的修復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產生疼痛感[8-9]。術后疼痛的發生不僅僅會降低骨傷患者的生理舒適度,而且會降低其睡眠質量,導致其休息度不夠,嚴重影響到術后恢復效果。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睡眠質量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實驗組術后 92 min、1 d、3 d 視覺模擬評分分別為(6.0±1.1)分、(3.2±1.1)分、(2.0±1.1)分,對照組術后92 min、術后 1 d、術后 3 d 視覺模擬評分分別為(6.9±1.2)分、(4.3±1.5)分、(2.7±0.8)分,實驗組在不同時間段(術后92 min、術后1 d、術后3 d)的視覺模擬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1例切口感染、1 例便秘、0 例肺部感染、0 例壓瘡),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9%(3 例切口感染、2例便秘、3例肺部感染、3 例壓瘡),實驗組切口感染、便秘、肺部感染以及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呂艷偉等學者[10]在有關研究中指出,對骨傷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聯合健康教育方法作為觀察組(120 例),將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作為對照組(120 例),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92 min、 術后1 d、 術后3 d 視覺模擬評分分別為(6.2±1.3)分、(3.4±1.0)分、(2.1±1.0)分,并發癥發生率為3.3%(4/120);對照組術后92 min、術后1 d、術后3 d視覺模擬評分分別為(6.5±1.6)分、(4.4±1.6)分、(2.8±0.9)分,并發癥發生率為19.2%(23/120),與該文研究結果保持高度一致。 隨著醫療護理方式的日益變革,傳統護理方式無法滿足患者需求。 通過術前術后以及康復治療期的健康教育, 能夠顯著減輕骨傷患者的臨床疼痛感,繼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落實健康教育,滿足患者的個性需求, 既能夠穩定骨傷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又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11-12]。 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溝通技巧, 繼而靈活面對突發情況。
綜上所述, 骨傷患者術后疼痛護理中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