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艷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其主要經血液、母嬰及性接觸傳播,而母嬰傳播是導致嬰兒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那么,患有乙肝的孕婦,孕期是否要治療,如何治療?新出生的寶寶又該如何躲過乙肝?
患有乙肝的孕婦,孕期是否應該治療
2018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齡女性臨床管理共識》指出,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在妊娠期應根據谷丙氨基轉移酶水平和乙肝病毒基因載量等評價疾病嚴重程度,確定治療的目的和管理策略。首先要區分孕婦是免疫耐受期的攜帶者,還是乙肝活動的患者。
乙肝活動期治療策略
妊娠期乙肝活動期可能導致孕婦出現肝衰竭,危及孕婦生命,特別是有妊娠并發癥的孕婦,如妊娠肝內膽汁淤積、妊娠合并脂肪肝、糖尿病等,產后出血和產褥期感染的發生率也高,特別是高齡和有妊娠并發癥的孕婦更加危險,還可能對胎兒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如低體重兒、胎兒宮內窘迫、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等危害,因此,在乙肝活動期的孕婦要積極治療。及時的抗病毒治療既可使孕婦肝功能迅速恢復,完成足月妊娠,還可降低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的風險。
慢性乙型肝炎攜帶者的治療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攜帶者的孕婦是不是就可以放松了呢?也不盡然。盡管無乙肝活動,如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且乙肝病毒基因載量(HBV-DNA)大于2×106單位/毫升,其新生兒聯合免疫阻斷失敗率較高。因此,在妊娠24~28周也應該進行抗病毒治療,目的主要是通過抑制乙肝病毒復制,降低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的風險。由于擔心產后立即停藥會導致孕婦乙肝活動,一般建議產后1~3個月停藥。
患有乙肝的孕婦分娩后,新生兒如何預防
預防圍生期傳播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新生兒暴露后預防。暴露后預防包括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出生時開始重組乙型肝炎疫苗接種。此療法已被證明預防圍生期傳播乙肝病毒的療效高達95%,通過被動免疫,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提供了直接的保護。
妊娠期遇到乙型肝炎,對孕婦是一個挑戰,但只要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科學有效地評估、防范和治療,就能夠保障孕婦安全度過孕期,阻斷母嬰傳播,保障孕婦和嬰兒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