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千百年來,長壽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從古時徐福東渡尋求不老仙藥,到如今科學研究各種各樣的長壽保健方法,無不體現了人們對長壽的渴求。
老年學家對壽命有幾種提法:一曰自然壽命,指個體的最高年歲,中醫學稱“天年”。《黃帝內經》謂人的“天年”當是“度百歲乃去”。《尚書·洪范》稱“以百二十為壽”,說明人活到100~120歲是正常或可能的。二曰預期壽命,指群體的平均壽命。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升到2018年末的77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三曰歷法年齡,通常所說的“世上難逢百歲人”, 指的就是它。四曰生理學年齡,這就是醫學界提出的要“保持年輕的活力”, 爭取延長人的精力旺盛期為15%~20%,也就是說要比同歷法年齡的人身心更為健康。所謂“老當益壯”“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延緩衰老的到來。
由于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醫藥條件的改善,當今人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大幅度延長。人們不僅要實現存活期的延長,更要保證生命的質量,將壽命與健康相結合。
人類的衰老和壽命都是自然規律,我們不要刻意追求壽命的長短。不過,人類壽命的長短約有1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剩下的大部分是由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來決定的,所以保健和養生是很有必要的。古人云:“有養生之道,無長生之方”,這是很實在的概括。對于養生,人們要做到“從不刻意,卻不隨意,但要注意”,建立科學的、聯系個人實際的養生方法,培養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關于養生保健,首先是厚德養性。在古代文獻中,“養性”幾乎是養生的同義語,如“養生莫若養性”。《黃帝內經》在分析百歲老人長壽原因時指出:“所以能年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種重視修養與健康長壽關系的觀點,與現代醫學發展模式和新的健康概念是相通的。
其次是中庸調和。它追求的是人身陰陽、氣血、動靜的多方位協調,而不是局部的解剖學或單純的某一生理學效應,如形神共養、動靜結合、精氣神合一、天人合一,飲食起居必須做到有節制、有規律。在中國傳統養生術中,倡導動靜結合。老年人要堅持運動,可以適當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等,但要考慮到身體狀態,動以養生,但莫大疲。
最后是修身養氣。養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學會如何保養人體之氣。醫家養生,則以保養正氣為本。正氣,包括人體抗病、調節和代償諸功能。從臟腑功能來看,又重在脾腎,可通過運動、按摩、食療和藥物諸措施來多方面調理、扶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