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衡

目前,全球主要高血壓指南將140/90毫米汞柱定為普通高血壓患者的達標目標,而對伴有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的高危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有效控制高血壓(即血壓達標)可大幅減少或防止并發癥和死亡的發生風險。 高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精細化管理,要做到以下方面:
學會家庭自測血壓
家庭測量血壓是高血壓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高血壓患者除了去醫院定期復診,通過醫生調整用藥外,現在更強調家庭自測血壓對血壓管理的重要性。因為它投入少、收益高。
世界高血壓聯盟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兩年至少測量1次血壓;35歲以上首診者需測量血壓;高血壓易患人群每6個月測1次血壓;高血壓患者定期測量血壓,一般每周1次;血壓不穩定者,每天測量1~2次。
學會管理情緒
眾所周知,壓力能讓血壓升高,故患者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認識到本病治療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降壓過快不利于身體健康,千萬不能急于求成。一是盡量擺脫身體和精神上的壓力,學習處理壓力的技巧。釋放壓力的技巧包括做深呼吸、練瑜伽、服藥物等。二是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帶來的緊張、焦慮以及受挫時的抑郁情緒,易引起血壓波動。高血壓患者應避免因精神心理因素導致高血壓病的加重。
控制體重
研究顯示,超重或肥胖較正常體重者,患高血壓的概率高3倍。在同一組人群中,體質指數超過正常范圍的,4年后,100個女性中將有57人成為高血壓患者,100個男性中將有50人成為高血壓患者。難治性高血壓大多與肥胖有關。
就我國而言,減少腦卒中發病率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好高血壓,而控制好體重將有利于更好地降低血壓,這也是預防腦卒中重要的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
面對肥胖癥伴有高血壓患者,應將日常飲食視為一種治療行為,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控制體重,并定期復查。
保持每日定時排便
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來說,便秘是誘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究其原因是,患者便秘時用力排便,可使胸腔、腹腔壓力增加,靜脈血回流受阻,動脈內壓及顱內壓急劇增高,易誘發腦卒中。
高血壓患者平時一定要保持大便通暢。平時多喝水,每天飲水2000毫升左右,最好每天早晨起床后堅持飲用一杯溫開水,除能增加水分外,還能刺激腸蠕動,軟化糞便。平時應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含纖維素多的食物,以提供較多的食物殘渣,還可適量食用蜂蜜、芝麻、核桃、豆奶等潤腸食物。
如患者發生便秘,要早重視、早治療,可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潤腸通便藥,切忌長期使用瀉藥和通便藥,這樣會引起藥物依賴,甚至加重便秘。
常做溫和運動
溫和運動是一種低強度、低能量消耗的運動模式。其節奏舒緩,動作輕柔,可以調節心情;還可以避免患者在劇烈運動中常遇見的肢體扭傷、閃腰或骨折等運動損傷。溫和運動包括散步、快走、慢跑、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打乒乓球、做健身操、跳廣場舞等,可以根據各人的體質和喜好選擇不同的項目。高血壓患者較為理想的溫和運動是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或每周4次,每次至少20分鐘的有氧運動。
目前,比較公認且簡便易行的評判標準:以每次運動后,感覺不疲勞為宜。也可以用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溫和運動短期內效果多不明顯,必須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控制血壓和體重。
堅持按醫囑服藥
患者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自覺接受有效的降壓藥物治療。復診時與醫生及時溝通自測血壓情況和服藥反應,切不可隨便停藥、換藥或隨意搭配藥物,克服“不頭暈不吃藥,一頭暈猛吃藥”的錯誤服藥方式。
小鏈接:高血壓患者每天做做降壓操
1.預備動作:端坐,目視前方,雙臂下垂,雙掌置于膝關節,使手臂90度自然彎曲,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勻。
2.按揉太陽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約做32拍。
3.按揉百會穴:用手掌緊貼百會穴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百會穴在后發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4.按揉風池穴:用雙手拇指按揉雙側風池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風池穴在頭額后面大筋兩旁,與耳垂平行處。
5.摩頭清腦:兩手十指自然分開,用小魚際從前額向耳后按摩,一次為一拍,約做32拍。
6.擦頸:用左手掌大魚際擦右頸部胸鎖乳突肌,再換右手擦左頸部胸鎖乳突肌,一次為一拍,共做32拍。
7.按揉曲池穴:用大拇指按揉曲池穴,先揉左側后揉右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
8.揉關寬胸:用大拇指按揉內關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順時針按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
9.引血下行:分別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順時針按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
10.擴胸調氣:兩手放松下垂,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擴胸,最后放松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