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彪

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生了一次范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數百里的耕牛,一頭接一頭地病死,唯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沒有發瘟,而且強健力壯。
當地幾個農戶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這一帶的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么草?
牧童們紛紛爭著說:“我們在金花坑放牧,那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出濃郁芳香、根部發達結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
老農們聽后,就和牧童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里漫山遍野地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一股帶有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后,覺得這種草既然可以治牛瘟,說不定也能治人的疾病,所以就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寒引起胃脘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較好。
后來,人們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后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砂仁”的由來。
《黃帝內經》提出呃逆(俗稱“打嗝”)的病位在胃,并與肺有關;病機為氣逆,與寒氣有關。細嚼砂仁,對止呃逆有立竿見影之效。
砂仁是姜科植物陽春砂、綠殼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氣清淡,味微辛,入脾、胃經,可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有清代古籍記載,“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沖和條達,不傷正氣,調理脾胃之上品也”,還能“和胃醒脾,快氣調中,通行結滯”。由此可見,砂仁是一味平和的治療脾胃氣滯的藥。砂仁入煎劑通常后下,但嚼服治呃逆效更佳。曾有一患者,因過食生冷、外感風寒,出現呃逆頻頻,不能自控,伴有煩躁、口干口苦、胃口差、惡心嘔吐、大便秘結等癥狀。用該方治療1天,癥狀減輕,2天就痊愈了。這一方法起效快、成本低、用藥簡便,值得一試。
取砂仁3克,放入口中嚼爛成糊狀,緩緩咽下。病輕者當下即可止呃,病程長且頑固者,或癥狀緩解后呃逆復發的,按照這個方法,需多服幾次才能見效。
民間有許多用砂仁治病的單驗方,現介紹幾則如下:
消食和中,下氣,止心腹痛 砂仁炒研粉適量,袋盛浸酒,煮飲。
治腹脹 砂仁搗碎,以蘿卜汁浸透,焙干為末。每服3~6克,用沸湯服。胃虛氣逆、嘔吐不食,砂仁不拘多少,研為細末。每服6克,加入生姜汁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治牙齒疼痛 砂仁常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