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勤

誤解一:指甲上“月牙”越多、越大,表明體質越好
真相:“月牙”的數量、大小因人而異,與體質無必然聯系。
人們通常所說的“月牙”,是指(趾)甲與皮膚相鄰處呈新月狀的淡色區域,學名為甲半月,是遠端甲母質的終端部分。人們能透過透明的甲板看到淡紅色的甲床與淡白色的甲半月。
甲半月一般在拇指最明顯,其他手指或足趾上的甲半月常部分或全部被近端皮膚所覆蓋,并非不存在。
甲半月的數量、大小與角蛋白生成速度有關,有個體差異,不是疾病的特異性體征,與個人體質、營養狀況也沒有必然聯系。不過,疾病、營養狀況、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均可影響甲板的生長速度。老年人的甲半月可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變小,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患有缺鐵性貧血、腎功能不全、神經損傷等疾病患者,可出現甲半月變小或消失。少數情況下,可出現甲半月變大的情況,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指甲近端皮膚局部應用皮質激素等有一定關系。
誤解二:指甲有黑線,肯定是得了灰指甲
真相:指甲有黑線,可能患了甲下出血、甲母痣、黑色素瘤等。
常有患者在就診時指著指甲上的一條黑線問:“醫生,我是不是得了灰指甲?”其實,這種甲黑線和灰指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灰指甲,學名甲真菌病,是指(趾)甲的真菌感染,是一種感染性疾病,通常表現為指甲發黃、變黑、變厚,可在不同指甲之間、共同生活的人群中傳染,可通過局部真菌鏡檢確診。
若指(趾)甲突然出現非線性的不規則黑斑,且沒有變黃、變厚,應考慮甲下出血可能,經皮膚鏡檢查可確診。
若指(趾)甲上出現從根部到邊緣的縱行黑線,則可能是甲黑素細胞活化、甲母痣等良性病變,也可能是肢端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現。此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由專業的皮膚科醫生進行鑒別診斷,切不可置之不理或擅自盲目用藥。
誤解三:指甲上有橫向凹痕是貧血的表現
真相:出現甲橫溝的原因多樣。
指甲上出現的橫向凹痕在醫學上稱“甲橫溝”。甲橫溝出現在單個指(趾)甲,多見于局部外傷(比如美甲、穿不合腳的鞋子等),也可能是因為局部或者全身的皮膚病、感染、藥物等導致的。若甲橫溝出現在所有指(趾)甲,且在拇指甲上最明顯,甲中線處最深,則往往是急性系統性損害的表現(醫學上稱“博氏線”),如藥物反應、心肌梗死、麻疹、腮腺炎或肺炎等。
誤解四:甲緣長倒刺,是因為缺乏維生素或微量元素
真相:指(趾)甲邊緣長倒刺,其實是由皮膚干燥所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手部保濕與護理,即可改善。
指(趾)甲邊緣翹起來的、小小的、三角形的表皮倒刺,常常伴有疼痛,在醫學上叫作“逆剝”,常常發生于甲周的皮膚上。這和維生素缺乏、脾胃不好沒有什么關系。當甲周皮膚過度干燥,出現表皮與真皮的分離,就會產生這種倒刺。經常出現在勞動、做家務、美甲或者有咬指甲癖好的人身上。
當出現倒刺的時候,應用干凈的指甲剪整齊地剪掉倒刺,加強手部保濕,盡量避免導致局部皮膚干燥的誘因。
誤解五:指甲上出現透明豎紋,是因為體質不好
真相:有些人指甲表面可出現細微的豎紋,只要指甲紅潤,無其他異常,就是正常的。
一般情況下,指甲摸起來是光滑的,其中一部分人的指甲在光下,看起來有一條條平行于手指長軸的豎紋,這些豎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叫作甲縱溝,與睡眠不足、免疫力低下沒有關系。有的人豎紋比較明顯,有的人不太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豎紋可能會變得更明顯。在一些疾病,比如扁平苔癬、類風濕關節炎等情況下,這些縱紋也會變得更明顯。
誤解六:指甲出現白色小點,是白癜風或體內有蛔蟲的表現
真相:指甲出現白點和白癜風、體內有蛔蟲沒有關系。
甲板表面正常,但局部出現小白點,這在醫學上稱為點狀白甲。通常是因微小的創傷使得遠端甲母質被破壞,從而導致甲板局部的變化。它會隨著甲的生長逐漸向遠端移動或者自己消失。若白點逐漸增大,則要考慮真菌感染的可能。
誤解七:指甲上有小凹洞,是骨質疏松或缺鈣的表現
真相:指甲表面出現多個點狀坑,狀似縫衣服時手指上戴的頂針上的小坑,在醫學上稱“頂針樣改變”,這種表現也跟甲母質的改變有關,可能是銀屑病、斑禿、濕疹在甲板上的表現。
這種情況正常人也會出現,但如果發現了指甲有這種改變,還是要到醫院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專家提醒:指(趾)甲是手足末端重要的美學與功能性附屬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甲板的清潔與保護。甲溝易藏污納垢,既容易導致“病從口入”,又容易引起甲溝感染,洗手時要注意清潔。指(趾)甲應及時修剪,不過也不用剪得太短、太圓,最好保留兩個側角,否則容易引起嵌甲。若反復嵌甲,一旦繼發感染,可導致甲溝炎。此外,平時應杜絕咬指甲的壞習慣,尤其是兒童。否則,易損傷甲床,引起甲分離。